| 分类: 文化评论 |
奥一网论 再过两天就是端午节,满街满户尽闻粽子香。南京各大商场、超市纷纷开辟粽子专卖区,希望从节日市场中分一杯羹;各大宾馆酒店也不甘寂寞,做起了形形色色的礼品粽。记者走访发现,商场、超市的粽子主要走的是“平民路线”,而宾馆酒店则奉行“贵族路线”,礼品粽的价格与往年的礼品月饼不相上下,大有“天价月饼”退隐,“天价粽子”接替的味道。(《现代快报》5月28日报道)
关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诗为证: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只不过,这句诗说得是重阳节,但千余年的历史演变之后,王维的这句名诗,也可成为中国传统节日的普适性写照。
这些年,传统节日里的恐慌,大抵已经成为媒体与公众内心中无法绕过的一道冷酷风景。无论是天价元宵、天价月饼还是天价粽子,但凡以各种名目改头换面出现,总会引起公众的一片恐慌,而有关部门也对此三令三申,严禁“天价ⅩⅩ”之类人奢侈品出现,惟恐这些天价物品成为某些人向上献媚的一个工具。我以为,这样的思维显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得了腐败的表,却治不了腐败的本。
事实上,腐败的根源并不在于成本只有1.5元或是3元的粽子买出数百元或是上千元的天价,那些不过是些表面化的东西。根本的问题在于,每逢节日中央或各地政府便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进行严厉的控制与监督,以期使腐败的可能最小化。
我以为,这才是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
我们不妨设想,即使通过中央的政令,禁得了天价粽子,不是还有其他的奢侈品堂而皇之地摆在高档酒店里吗?难不成为了所谓的反腐,我们也将这些奢侈品统统随着“腐败”一同倒掉?显然,不会有任何人同意这样的逻辑。
当然,成本只有几元钱的东西,硬是卖到上千元,这里面的确充满了资本运作过程中的暴利倾向,但即便如此又有谁会真的认为,先有天价粽子,后有腐败问题的滋生呢?
天价粽子的问题,如果通过市场的规范与淘汰,自然会让其渐渐回归其应有的价格,但由腐败导致的节日恐慌症,却是一块心病,远非禁了若干天价粽子所能达到的。相反,如果我们认为先有腐败的需要,之后才有应运而生的天价粽子,这或许是一个比较合乎情理的逻辑。
所以,天价粽子的问题,根本不必上升到一个政治的高度,因为即使天价粽子导致了腐败现象的产生,那也不过是政治经济需求下的衍生品,没有天价粽子,也会有天价元霄或是天价月饼一类的替代品出现,正所谓,欲行腐败,何患无物呢?
因了上面的这种种原因,笔者以为,对于天价粽子我们不必敏感到如同惊弓之鸟的地步,更不必因此产生天价粽子就代表着腐败的念想。果真如是的话,那也不过是节日恐慌症导致的某种偏执。
不错,腐败往往与节日相伴相生,在普天同庆的节日里,某些贪官的贪婪本性或许暴露得一览无余。但我们却完全不必因此对节日产生一种不必要的恐慌情绪。
道理并不复杂,即使不在节日,腐败也同样存在着较大的市场与空间,我想,如果有关部门意识到这一点,才会对腐败的本质有根本性的透视。
千余年前,宋朝的范仲淹就说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回头看看,这句话的确如同醒世恒言般的矗立着,警示着后来人。循着这一思路,我们会发现,对天价粽子的出现如临大敌,某种程度上正反映出腐败的无孔不入,以至于人们在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上不自觉地患了上疑人偷斧的心病。
天价粽子的事,还是交由市场来解决吧。(奥一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