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王毅(媒体从业者)
五一黄金周结束了,照例要作一番盘点,昨日,据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统计,今年旅游收入585亿元,同比增长25.2%。(5月8日中新网)
与此同时,各地也纷纷对黄金周进行大同小异的盘点,经济效益上的账算得清清楚楚,大抵是旅游创收、接待游客人数增幅等主要经济指标又创新高之类。
如此盘点黄金周,似乎缺少了另一个重要参照指标:黄金周取得了什么样的社会效益?在哪些方面存在令人尴尬的不足,需要加以改进?
5月8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一则消息可资佐证:五一期间,有记者一家子一起去山西某著名景点玩了几天,回来后感慨地说,景点很漂亮,玩得尽兴,美中不足有两点:一是人多,二是垃圾多。
人多,自然经济效益好,旅游景点与地方政府都赚个钵满盆溢,这也符合设立黄金周的本意;此外,面对美丽山水,游人放松了心情,黄金周越来越体现出它的休闲色彩。但当曲终人散时,风景如画的景点里遍地是令人作呕的垃圾,是否是对经济指标的一次嘲讽呢?
经济效益上去了,但游人制造的垃圾也成了公害,还有屡见报端的景点乘机涨价与宰客让游客花钱买气受等,这样的事实证明,仅获得经济收益的黄金周,距离一个健康成熟的黄金周还有相当路程;换言之,在旅游业迅速成长为蕴含无限商机的朝阳产业同时,它也对游人以及经营者、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从这个角度考察,那么,我们的黄金周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三赢的黄金周。
所以,各地进行经济效益大盘点时,还需要清理社会效益上的得失,看人们的公民素质、景点的规范服务与管理者的监管水平,是否也在一年一年地逐步提高。
长达7天的黄金周,我们不能只注重到收支上的经济含量,而忽略了精神上的黄金含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