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1999.10。
《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巴斯德象限》 (美)唐纳德.斯托克斯 著
周春彦/谷春立 译
译 者 序
我国的许多学者和科技管理干部,都知道万·布什(Bush
.Vannevar,1890-1974)写的《科学——无止境的边疆》的报告,更熟悉他在这个报告中所说的一段名言:“一个在基础科学新知识方面依赖于他人的国家,将减缓它的工业发展速度,并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处于劣势。”
万·布什对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的研制有重大的贡献,又曾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科学顾问,他的这个报告在美国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我们翻译的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与布什争鸣的著作。作者司托克斯教授也是美国的一位名人,曾任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院长等职。
本书的原名是PASTEUR'S QUADRANT——Ba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完全按本意译过来,应当是《巴斯德象限——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但考虑到我国读者的实际状况,我们改变了原书正副标题的次序,以《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巴斯德象限》作为中译本的书名。
然而,由于“巴斯德象限”乃是本书的核心概念,这种改动又决不是无足轻重的,为此必须有所说明,这个译者序主要就是为了解释这个改动,从而有助于把握本书的中心思想。
布什在《科学——无止境的边疆》这一著名的报告中,提出了两个基本观点:(1)基础研究或纯研究本身是不考虑实际后果的;(2)基础科学有长远的、根本性的意义,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受布什思想范式的影响,产生了由基础科学到技术创新,再转化为开发、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模式。
在本书中,司托克斯重新划分了研究类型,提出了一个与布什观点有根本性区别的“四象限”框架:“纯基础研究”处于第一象限,亦称玻尔象限;“由应用引起的基础研究”处于第二象限——其典型是巴斯德那样的研究类型,故称为“巴斯德象限”;“纯应用研究”在第三象限,亦称爱迪生象限。各象限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司托克斯以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现实情况说明,对于科学与政府的关系、对于科技政策来说,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是要关注巴斯德象限,即对由应用引起的基础研究的政策支持、项目投资和社会评价,而不应该也不可能从布什的范式出发。
考虑到布什的观点在我国也有很大的影响,考虑到当前思考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的需要,也考虑到在制定科技政策时有必要借鉴别国包括美国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把本书译成中文,会有助于开展讨论。但我们毕竟只是译者,书中观点的是非,就难以评价了。
本书的英文摘要是清华大学的曾国屏老师介绍给我们的,谨对他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要说明的是,这本书不仅涉及到哲学、社会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许多学科,而且涉及到美国的历史、政治、政策结构等实际资料,翻译工作既需要有扎实的英文和中文功底,又要求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而我们作为译者还只是在读的博士生,要给读者提供优良的译本肯定是困难的。但我们的导师陈昌曙和远德玉教授认为这本书提出的问题很重要,还是鼓励我们把它译出来,陈昌曙教授虽十分繁忙,仍允诺做审校工作,在此也对师长的关心表示深深的谢意。只是我们作为译者,虽然做了较大的努力,但限于水平,没有提供出较好的译稿,译文的问题主要由我们负责。
周春彦
谷春立
1999年4月 于沈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