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河姆渡人的子孙去向
(2013-08-08 17:19:05)
标签:
黄河流域创造者年历前言报告 |
分类: 读书笔记 |
了解河姆渡人的子孙去向
余杭县文史资料第三辑,1987年3月7日出书。
杭州大学陈桥驿教绶在《越国文化》序言中曾讲到,良渚文化是余姚河姆渡文化的继承,原因是5000---7000年前,山会平原被海浸成为浅海,越国先民被迫南退入会稽山,也有西去太湖流域的,便成为良渚文化的创造者。今读《良渚文化》一书,才有所了解河姆渡人的子孙去向。“良书”出书在前,“越书”在后。“良书”在前言中称:
“良渚文化覆盖整个太湖流域,其发祥地在我县良渚镇,她的第一个发掘人为原在西湖博物馆工作的良渚镇人施昕(读新)更先生,”“他在1938年发表了发掘报告《良渚》”。良渚文化发现是在1936年。是年,施昕更“受命参加杭州古荡出土石器的整理工作。他忖度自已的家乡可能也会出现这种石器,并在这个信念的鼓舞下,对良渚周围作了一次认真的考古调查。接着又在馆长董聿茂的支持下,从1936年12月开始,相继在棋盘坟,苟山,长命桥,种家村等地进行了考古发掘,获得了相当数量的石器、陶器等遗物。”
是书第58页称:“根据上海博物馆用碳14和热释方法对良渚文化的年代测定认为上限是距今4700年,下限是3900年,大致延续了800年历史。”但其后,良渚文化到那里去了呢?是书第103页指出:“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后,良渚文化先民由于某种不可克服的原因,被迫举族迁徙。他们的一支南下到粤北融入石峡文化,而主体则渡江北上到达了中原。”与中原(河南)龙山文化先民发生了一场争夺生存空间的生死搏斗,在中原部族的联合抵抗下,他们失败了,因此未能在中原重建本族文化。“失败者被胜利者吸收和同化、融合。”因此使很多良渚文化因素出现在河南龙山文化上,如犁耕、缫丝、凿井、髹漆、治玉等技术被胜利者吸收和利用。上述说法当然还仅是推测,但正好与古史书中黄帝和蚩尤之战的传说相一一对应(蚩读吃)。
---良渚文化北移时,正好是夏朝以前的五帝时期;
---后人考证认为蚩尤是九黎之君,也有人认为是东夷。不管怎么说,至少是东南方的蛮夷的传说是一致的,这正好与良渚的区域相一致;
---传达室说中蚩尤是兵器的发明者,而良渚文化中的石钺是近身格斗的武器。
良渚文化为什么北迁?现在还只能是推测。从许多良渚文化遗址层上淤坭覆盖情况耒看(当地人称为香灰坭下有良渚文化的说法暗合),当时太湖流域发生了旷日持久的洪水,否则不可能造成厚厚的淤坭层。这严重的水浸时期,良渚先民只好迁徙北去了。但也有小股幸存下来留在本地高阜近山土丘,在今瓶窑附近。这从考古出土的石器、陶器可证明与良渚文化相衔接。
以前曾读他书,认为,中华文明起源非仅黄河流域,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