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大师“平反”——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几点思考

(2011-12-22 20:15:53)
标签:

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

施拉姆

传播学

新闻学

文化

分类: 学术思考

马歇尔·麦克卢汉,加拿大媒介研究者,因其著名的三大媒介理论声名远扬。

他不是传播学的奠基人,也不是心理学专家,然而对于“媒介”的理论研究,麦克卢汉的贡献不是谁都能与之媲美的。用传播学之父施拉姆的话:“说不定正是由于麦克卢汉,才使得‘媒介’这个曾经主要是艺术家、细菌学家和大众传播学家才用的词风靡一时。”在生前的诸多著作以及去世后出版的《地球村》中,麦克卢汉针对“媒介”阐述了三点理论成果:“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和‘冷媒介’”。

在包括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在内的多部国内传播学专著中,这三种理论都是重点讲解的部分,并且均依照辩证法对其分别进行了详尽的意义上的总结和局限性分析。“媒介即讯息”和“媒介是人的延伸”属于“好评类”,尤其是“延伸说”,虽然不是建立在科学的研究基础之上,但对于人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具有启迪意义。但是对“‘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表示因为存在界限不清和逻辑错误等问题而“没有太多价值”。

对于“媒介即讯息”,我基本站在主流立场上。麦克卢汉在这里所指的“媒介”含义非常广,甚至包括到任何能够延伸人体功能的事物。不过仔细品味,这个理论依然带有“决定论”的意味。麦克卢汉是技术决定论的代表,一位技术自然主义者,“媒介”很可能是他眼中的某种“技术”,至尊无上。因而所谓含义之广,颇具自我辩解的意味,有作为“托辞”加在了理论之中的嫌疑,掩盖了理论中容易遭受质疑的部分。

在“媒介即讯息”理论里,最为人称道的是“地球村”一词。“地球村”的形成当然是媒介的功劳,它一步步地变革了社会,最后将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多么有预见性的想法。麦克卢汉或许没有想到今天的世界能因为后来互联网的存在而更加紧密,但是事实已经证明,地球的确是个“村”,并且这个“村”越来越小。

跳出了以往侧重于研究传播内容的学术氛围,麦克卢汉身上的大师气质已显露无疑。但最让我钦佩的还是“延伸主义”理论——“媒介即人的延伸”。

没有多少学者能这么真切地把“媒介”、“传播”这样抽象的概念和人的感知觉系统联系在一起。从这个角度研究表面上回归了原始,从人自身的器官开始推敲,最后竟落脚于历史演进,总结出一条耐人寻味的理论。但越是原始,往往越不受研究者或者受众的重视。

不过大师做到了,和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出身心理学不同,麦克卢汉的确在心里层面上没有太多造诣,不过或许他是一个生理学家。

似乎在研究人内传播的时候,人们才不得不把人体的器官加进去考虑,并且认为这样解释都有些牵强。当麦克卢汉把器官“摆在”了自己的媒介理论中时,才又让多少人恍然大悟。“人的延伸”,就像优秀的网球选手把球拍当作自己手臂的延伸一样,宛如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运用起来游刃有余。纸媒是人视觉的延伸,广播是人听觉的延伸,电视是人综合感觉的延伸……麦克卢汉还总结出一条惊天地泣鬼神的规律: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现代人正在找回长期失落的“感觉总体”,利用电子媒介找到“感觉平衡”,平衡纸媒给人们造成的“感觉分离”。

麦克卢汉对那些深受印刷术影响,只习惯于线性思维的所谓“理性主义者”、专家或现在主义者一直抱着怀疑的态度,甚至带有某种不屑,他认为这些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是支离破碎的。他意识到,口头传播像文字传播的演进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利于人的。纸媒固然可以使人们把讯息留下来,细细推敲,但是对眼睛(视觉)的利用是依赖性的,是单一的,因而放弃了对其他感觉的统合利用。后来广电媒体的发展让人们重新找到了统合听觉的机会,人们也将回归到“感觉平衡”的世界。

足球理念讲求“TIC”(Technology技术、Insight洞察、Communication交流),只有充沛的体力是踢不好足球的,而拥有了精湛的球技同样无济于事。能不能打造一支成功的球队,成为一名优秀的球员,关键在能否敏锐地洞察球场上的点滴变化以及如何与队友和对手交流上。大师麦克卢汉就是一个传播学界中颇具洞察力的“球星”。在他人专注于主流领域进行钻研的时候,他洞察到了一个空缺,这个空缺也赋予了他灵感,并最终激励他创造出了“延伸说”。

施拉姆在《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里对于麦克卢汉学说用了一定量的篇幅做了详细介绍,其中还包括麦克卢汉风靡一时的“校园盛况”:“本书的作者之一曾经多年在密执安大学教授大众媒介调查的入门课程。在这股热潮兴起之后,他很快就发现学生希望这门课程能讲授麦克卢汉的学说……大学的视听教材设备处有关于此人的一个小时的纪录片,要借阅的人必须提前一年登记。”

施拉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麦克卢汉学说的钦佩,但似乎更多的是一种“不解”,有对他理论阐述方面的不解,也有对麦克卢汉备受追捧的不解。总之,传播学集大成者是有些妒忌麦克卢汉的,因为他的确称的上是“大师”。

对于“‘热媒介’和‘冷媒介’”,尽管依然将大师的非常态思想潜质体现地淋漓尽致,但其分类的含蓄和欠逻辑使之不那么具有实用价值。“热”、“冷”这种具有较强感官色彩的形容词最多会被抽象地用在艺术上,比如色调,而麦克卢汉把他们用在了传播理论里,把自己对媒介的感知以一种颇为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别有一番滋味。

有人研究麦克卢汉,说在他的世界里存在一种别样的“三位一体”——天主教、艺术、技术。这个特立独行,言语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家伙,内心里存在着三件“宝物”,他珍视这三件宝,并让他们一起为自己所用。从前两个媒介理论中可以看出这位技术自然主义者“技术决定论”的影子。而最后一个——媒介的分类,则更具主观性,即他本身对媒介的一种认知。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依曼把舆论视为“社会的皮肤”,麦克卢汉也有一张自己的“皮肤”,他用它来感知媒介,感知不同媒介的“冷”和“热”。

人们批评他对“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违背逻辑,怎么能把印刷媒介那么武断地归在了“热媒介”中呢?“热媒介”是无需推敲思考而便于接受的讯息,而纸媒并不是这样。其实,在研究过“媒介即人的延伸”之后就不难理解了。麦克卢汉认为,文字是导致人类“感觉分离”的罪魁祸首,纸媒中的文字“分化”了人们的感觉,只需要用视觉就可以解决问题,不必动用多种感官,这正好符合他对“热媒介”的定义。而漫画,这种看似直观风趣的艺术作品被归在了“冷媒介”中,大概是因为在崇尚艺术的大师眼里,属于艺术范畴的东西需要发动更多的感官来欣赏、品味它。至于有声电影和无声电影的分类(麦克卢汉把有声电影放在了“冷媒介”里,把无声电影归为“热媒介”)为人所不解,其实在这里也能迎刃而解了:有声电影发展自无声电影,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因而在崇尚技术的麦克卢汉眼里,有声电影需要人们动用听觉来感知,符合“冷媒介”概念,并不是说有声电影就好接受好理解,因为你在某种程度上需要把视觉和听觉统合起来才能达到接受它的目的。

对于前两个理论的种种质疑,在某种程度上依然能从“三位一体”的角度解读。学者们普遍认为,麦克卢汉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发出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感觉是重要的,但人并不是完全受感觉支配的低等动物,人之所以为人,更重要的是人具有人的理性活动,这种理性活动反过来会对感觉以及作为他们的延伸形式的媒介产生能动的制约作用。其实,以往对于媒介或传播领域的研究若关系到人,多建立在人脑机制的作用下,即所谓人的理性,而麦克卢汉跳出这一有些禁锢意味的范畴,将人基础的感知觉加以分析研究,是一种别样的视角,既填补了空白,又开辟了另一个空间,给后人新的启迪。这就是艺术大师的独特视角,以艺术的眼光透视出“媒介”这个词与人之间最原始,也似乎是最具亲和力的接点。

而对艺术和艺术家,他给予了极高的赞誉和评价。他认为,只有艺术家才可能对市价有一个整体的全局的观点。只有艺术家前瞻性倾听才能抓住时代的脉搏,看清文明的方向,并对技术可能给人来造成的负面影响提出预警。他说:“艺术最首要的功能,是作为一套值得依赖的预警机制,提前告诉旧文化,世界将会发生什么新的东西。”“艺术”到了一定的境界,人似乎就忘“我”了,麦克卢汉把自己献给了传媒研究,每当深入其中,便不由忘我,也忘了将人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考虑进去。他当然不是不知道人是理性的,否则他也不把自己当人看了,因为境界的“提升”,麦克卢汉才将单纯的生物性延伸作为自己理论的基调,势必将受到社会学者们的批判。不过,“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麦克卢汉是大师,这是真理。

撰写《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一书的切特罗姆说:“他(麦克卢汉)的历史学难以置信地缺乏真正的人民,他的技术自然主义强调媒介是人的延伸,而不是人的社会性延伸。”

虽然辩证地看问题是十分科学、广为所用,然而,社会上不乏有“揭短”心理的“好事者”,“鸡蛋里挑骨头”般地摘出不足之处,然后连篇累牍地加以分析批判,久而久之,没有的也有了,润色之后的“局限性”甚至多于理论原本所有。对于理论的受众,尽管大家在著书或学习过程中总是最先接触其意义,再了解其局限,但最后对意义没有什么印象,反而能将“局限”倒背如流,对“局限”的斤斤计较,才是真正局限我们欣赏理论艺术性的最大不足之处。

施拉姆说,麦克卢汉的理论缺乏逻辑性,含义隐晦,措辞不是让人震惊就是令人困惑,我国学者郭庆光补充说:“对其中一些非科学的内容,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或许传播学之父认为,麦克卢汉就像是一个游离于尘世之外的人,他连理论成果都不让人看懂。其实换个角度,这不就是麦克卢汉真我的体现吗。作为一名文学教授,我们不能指望麦克卢汉还能想一名心理学者或是教育家,把每一个成果,在充分了解受众心理和接受能力之后加以修改,再以绝对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如此一个洒脱而个性的人,这样风格的理论,也正适合出自他神奇的脑袋。让人困惑的东西不是好的教材,但不一定不是好的理论。不经二次润色,往往才是最原始,最值得琢磨和推敲的好理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不定麦克卢汉每次解释自己的理论时都还能找到一些不一样的闪光点,理论是做不到最完美的,那还不如第一次就以抽象的形态展现出来。何况,“媒介”不是具象的实物,以抽象应对抽象,才是最合脚的鞋子。

我们不妨学会“欣赏”,宽容一点,虔诚一点,设身处地、入乡随俗地了解西方传媒系思想,要知道,即使是西方人,像施拉姆、切特罗姆等学者也依旧不能无所顾忌地“欣赏”麦克卢汉的理论,也许这其中受制于一些“职业病”的羁绊。不过,如果一个人真正热爱新闻传播,可以试着抛开一切,甚至可以“爱屋及乌”地,以“护犊子”的心态,或许才能真正走近一位大师,忘记他的短处,忘记那个把他逐渐抛弃的年代,对批判他的人们嗤之以鼻,然后静静地欣赏,麦克卢汉的“三位一体”,他心中的神物,也会愈见清晰地浮现眼前。

当今社会,如何在人本主义和技术主义之间寻求平衡是一个基本的理念,麦克卢汉是否在循着这个理念的道路走呢?智者见智。

总的来说,麦克卢汉的三个媒介理论是相互联系的。无论媒介是什么,怎么分类,都逃不出大师眼中那个“三位一体”而抽象经典的“五指山”。理论之间丝丝相连、环环相扣,难以理解时,不妨结合另外两个理论思考,摒弃采用他人观点在前的思想,品味之后,方能领略大师的别样思维,从中有所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