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君子不党”
(2019-12-04 11:31:47)
标签:
情感文化杂谈 |
也说“君子不党”
20191204
“君子不党”一词出自《论语·卫灵公》。原句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意思就是,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由此来形容君子的品行高洁。可高洁是高洁了,遇小人害你却毫无办法。
五代宰相冯道(882—954年),自号“长乐老”,是个千古奇人。他一生仕唐晋汉周四朝,相六帝。有人骂他不是君子,不守臣节,是随风倒的墙头草。北宋名臣欧阳修就非常不齿冯道“朝梁暮晋”、没有节操的行为,他骂冯道毫无廉耻;司马光也批评冯道“忠臣不事二君”。但也有人说他是再生菩萨。宋朝明相王安石认为冯道是“佛位中人”,大诗人苏东坡也大赞冯道是“菩萨,再来人也”。在古代群臣当中,一个管仲,一个冯道,都受过一些后人的非议,而他们也确实是非常之人,所以才有非常之功。
冯道生于乱世,做为朝臣,生存环境可谓虎狼环伺,而他施展辗转腾挪之本事,保已生存,从而为民立命,活人无数,积莫大之功德。做“一死了之”的“忠臣”是容易的,在民命倒悬之际独能忍辱负重、以救时拯物为念,这才真正是菩萨心肠、活佛形象。
冯道以文载道,留下一本《荣枯鉴》,忠告后人要看透世间的名利荣辱,蕴含着为人处世的大智慧,读懂其意,可以醍醐灌顶,受益无穷。“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这是《枯荣鉴》解恶卷三里的一句话,它针对论语“君子不党”而反言,内涵深刻,让人警醒。
一般来说,我们从小受儒家思想教育都就知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嘛,如切如磋,讲究慎独,比较清高。在现实当中,我们身边也能看到这样的人,人是好人,好学正派,就是不太讨喜,好听点说是有性格,不庸俗,难听点说就是清高、自恋、不入世俗,交朋友的门槛高。
说实话,如果你有钱有势有背景,也许还能有个真性情的虚名,而要是一无所有的升斗小民,那就很可笑了,须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你要是整天黑白分明太甚,那么俗世之人就没法跟你打交道了,你自己也会很痛苦。
有些人整天不忿自己一身才华不受重视,那些无德无才的小人偏偏名利双收,实际上在上位者看来,清高的人太孤芳自赏,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在现实的俗世间做事太清正,反而不能成事。
比如《鹿鼎记》里康熙为什么喜欢用韦小宝,因为韦小宝虽然是奸猾没原则的小人,但他确实是能立功、能做事之人。韦小宝朋友多,在朝廷,在官场,在江湖,都有一大帮子朋友,他连老婆都是最多的,而朋友多的好处就是“花花轿子人抬人”,利益、人情一勾兑,事情就成了,所以韦小宝是如鱼得水,无往不利,经常能大功告成。
做人不要太清高,如果你想做事就要学会和光同尘,酒肉朋友怎么了,中国是人情社会,有层人情在才好办事。比如任正非就曾教育新员工要会做人,不要觉得主管本事不够就看不惯,要知道给上级面子,人家才会放你去进步:你要尊重前任领导,搞好关系,以不致于产生冲突和矛盾,让主管领导给你开一条小路,“嘟嘟嘟……”你就开过去了。你上去了,不归他领导了,还可以回过头来帮助他。所以,清高其实是封闭狭隘的心态,清高也是要讲资格的,做人做事都要注意开放、妥协和灰度。你说这个世界上的朋友有几个不是“酒肉之交”?人生在世,需要有助力,有声势,俗话说“捧人场”,就是这个意思。
西门庆结拜十兄弟,他的大老婆瞧不起那些人,觉得都是来占西门庆便宜的,西门庆就告诉她不要见识浅,自己能让人靠住,做能让人乘凉的大树岂不是更好。
你看江湖老大,如果没有兄弟跟着,算什么老大,老大就是要有羽翼的。“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这是很现实的一句话。平时不交朋友的话,困难时候就没有人帮你,而小人平常因为利益交织,就会出来帮你一把。
反事都有两面,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其实我是个被人私下评价的清高之人。可我一直不觉得是。临近退休了,才感觉到确实有点清高。平民情怀,低调行事,朋友较少,饭场多推,多用心于知识道理,少用心于世事权谋。
我见过许多“韦小宝式”的人物。他们从来不会认真读书,从不有系统地学习点什么。他们忙啊,酒场、聚会、麻将、歌厅、朋友家婚丧嫁娶、领导家事项、亲戚朋友事项……,他们对上卑躬屈膝,对下声色俱厉,同事尽用心机……。党的十八大以来,其中的一些人进去了。结果是树倒猢狲散,妻儿老小无颜面,门厅冷落。当然有一些人迫于形势收敛了一些,还在小行其道。
是的,人是社会动物,万事靠自己是正确的,多交朋友也是正确,其间含义,需要细细寻思把握才是。话又说回来,甘蔗没有两头甜,要么挤时间学习进步,要么把时间献给俗事,两者比例与力度的把握确实需要很高的水平。这样一来,也许世间会生出许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