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网友“迪亚的世界”——《路在脚下》读后感
近日因忙于琐事,未及更新博客,以致很多写作计划暂时搁下,但博客和微博我还是不间断关注的。刚刚看到网友“迪亚的世界”对《路在脚下》读后发来的长篇点评,言之凿凿,很受感动!虽对本书多有过奖的言辞,但感觉得到这位“西迷”对老版《西游记》的深厚情感!因此也顾不上避嫌,将这篇《读后感》发在我的博客里,以与网友们共享。(未经“迪亚的世界”本人同意请见谅)
http://s13/mw690/57d9160fgd10a7713a38c&690
《路在脚下》读后感
唐继全先生所著《路在脚下》一书我有幸拜读。用了大概十多天时间反复熟悉了三遍之多。在轻轻合上最后一页时,心情真是颇为感触!
《路》书可算是一部历经数十载的叙事日记。夸年度之长(30年),记事之真实详细,照片资料之丰富,可见唐先生的坚持和用心。使后生晚辈的我肃然起敬。
本书语言朴实简练,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冗长的抒情做作之声。字里行间真实还原了《西》剧当年的拍摄历程,和“我”耳睹目染的幕后小事、趣事、鲜为人知的轶事。小题目标布清晰,书中配图适宜,可谓是一部经典佳作。由于本人文字表达能力有限,所以只能浅谈一下本书的大致特点。
一、堪称是一部游记。这对于爱好旅行的朋友可以说是一部佳音之作,作为了解全国各地情况的一个指南。《西》剧组拍摄6年间,取景地之多,实属罕见(全国30余省市只有7个没有去过)。书中大篇幅描述了各地的景色、气候、地质等并在不同季节展现的不同风貌。 诸如:湖南冷水江的春天是“多雨水旺”。首先一个大的概括即知全貌而懂章节。雨水多,这也正是南方气候的一个特点,由此因为外面天气的“反复无常”才使得室内“潮湿憋闷”。而“水帘洞”洞内以原始来形容:其保留着“原始”遗迹,石笋的“千姿百态”和自然的“鬼斧神工”。这里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隐藏了“多雨水旺”的原因。且看河北苍岩山的夏天,便又是一番景象。说白天“骄阳似火”,晚上“清风徐徐”。这是对当地气候特点的真实写照。也从中透露了剧组白天冒酷暑拍摄的艰辛,而对晚上喜获成果的津津乐道。“转眼”到了黄果树的秋天。作者这样描述:“天无三日晴”。当北方已是红叶遍地,秋高气爽的时候,这里还没走出连绵多雨的季节。地区多水域和气候形成了一个水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期拍摄,还有演职人员需要和大瀑布“亲密接触”就出现了“包裹了几层塑料布”的摄像机和勤擦勤换的“玻璃片”,由此“增加了双倍的拍摄时间”和“个个”都淋得像“落汤鸡”了!北京的冬天估计比起南方的多雨怕是更难熬吧!“北风”就像“小刀一样”,还有“牙根”“打颤”都充分说明了在恶劣气候条件下拍摄的异常艰辛。虽说北方的季节分明能成就“有备而来”,也比在南方稀里糊涂被浇一身雨水强些,但就剧组“转战”南北匆忙,拍摄时间紧迫及条件受限等因素也只能默默忍受这一切。 读者看来环境的恶劣也有其好的一面。比如石林昨晚“明月当空,凉爽宜人”今天却是“气温骤降”“严寒来袭”。从地质学角度上讲,这样的气候才能形成石林“特别”的地貌。才会让我们看到《西》剧中“怪石”与“妖境”的相辅相成,才有精彩荧屏场景的呈现。
其实云南除个别区域气候不尽如人意外,大多地方都是“四季如春”。洱海更是风光别致景美怡人。作者描绘到眼前浮现的是“天高云低”海天一线,“帆影”与“海鸥”点缀在山水画卷之上。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和令人神往!
这么一位略施粉黛的奇美“女子”褪去妆扮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苍山浮涌望夫云”,洱海平淡亦无奇。偶然探访小普陀,“仙山琼阁”景中迷。意外收获是,即便壮美天象隐去,更神秘的还有“海中仙岛”——渔家人的“世外桃源”。那里白族同胞原始的质朴、羞涩正如小岛一样使人欲加去遐想探寻一种神秘……
书中还有两处美景对比即“天池”。一个是“粗犷绮丽”,一个是“秀美清纯”。可惜这两个地方我都没有去过,也分不清哪个绮丽,哪个清纯。也许两者都兼而有之吧!长白山的天池“波平如镜”;天山的天池“也似一面镜子”。可见这对姐妹的“本性”都是一样的平和近人。可瞬间又表现了她们的共同点“羞涩”。长白山“天池”转眼的“风平浪静”即被“突如其来”的雾雨掩藏;天山的天池“转眼之间”刮起大风,随后雪花飘舞。都是从“大大方方”顷刻变的“娇羞”,以“雨”的纤和“雪”的柔隐藏起自己来。
另外作者还用较多篇幅描述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船上人家”的柔美情调;九华山、庐山云雾的神秘曼妙;青城山、鼓浪屿雨中的“恬美幽静”;九寨沟的水的冷艳;石林的石的“险峻”;五台山“牧场”的奇等等……
二、堪称是一部励志之作。《西游记》剧组历经数年拍摄,演职人员共同担当风雨,相互扶持,心心想通。没有磕绊,不存在计较。有困难一起克服,有收获一起分享,在“漫长”的岁月里培养了亲如兄弟姐妹般的感情,俨然组成了其乐融融的一家人。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正是因为有了“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付出,才有了完美合作精神打造出的完美《西》剧。
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即:在长白山回吉林途中,小桥被大水冲断,在杨洁导演带领下,无畏的剧组人员不分老弱齐上阵和前来相助的附近村民在泥水中奋战,携手用木板,铁丝,麻绳铺就出一条前行的路……这充分说明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其实让我们感动的故事比比皆是。剧中的每一组精彩镜头与幕后演职人员的艰辛工作是成正比的。书中很多章节都记述了职员“一专多能”“身兼数职”却不辞劳苦,无怨无悔、演员在拍摄过程中“小则受伤流血,大则有生命危险”但是他们直面困难,以苦为乐,切实用实际行动展示了艺术家为了影视艺术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节!
诸如:剧组的“班底成员”都是剧组的“多面手”。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必须具备“哪里需要哪里搬”的能力。很多时候是放下道具就是演员,演完角色又去做本职。可以说在当时拍摄资金紧缺的情况下,为剧组赢得了时间,节约了费用。但是他们的这种“临阵磨枪”却不等于“滥竽充数”。相反的,我们从他们细腻的表演,超水准的发挥上惊叹不已!在心底印上了永久的经典形象印记。以至于很多年后各种版本的《西》剧重拍对这些角色都是无法超越的!比如场务李建成老师塑造的“精细鬼”、剧务李鸿昌老师塑造的“多目怪”等……
在主要角色上,四位永恒的经典形象塑造者,更是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带来了别无替代的精神盛宴!除去人物造型,服装场景的超华丽视觉冲击和老一辈艺术家甘当绿叶,增光添彩的众力扶持之外,他们的出场表演从专业角度上讲,对角色把握到位,拿捏准确这都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书中告诉我们,抛开这些他们比其他演职人员有更多的付出!
举其中一些例子:
“唐僧”坚决不用替身在“水深流急”的江水中随时有“沉没”的危险……
“八戒”和“沙僧”在悬崖边“打斗”竟险些跌下山崖……
“悟空”面临多次火的考验,真火烧身,“猴毛”和眼睫毛都被燎掉、“波月洞”中“腾空跃下”时脚踝骨摔伤、在北京戒台寺拍摄空中镜头时从高出掉下,摔昏过去……
也许荧屏上几个亮鲜的镜头一闪而过,作为观众的我们只是一生喝彩而已,然而我们哪里知道光鲜亮丽的镜头背后是这些艺术家用潜在危险的生命换来的!
在书中有这样一幅照片:“悟空”坐在一块石头上喝着一瓶汽水。下面的文字解释是“六小龄童画完妆没法吃饭,在现场经常只是喝点汽水或流食充饥”。因为“悟空”化妆后“被胶水和脸壳箍紧的嘴巴根本无法咀嚼食物”。这一幕相信每个有感情的人都会禁不住哽咽……因为这不是一天两天需要面对的,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在做支撑啊!唐先生有这样的感慨“回想当时的感受还有些为之心酸”!这种廉价汽水(0.1元左右每瓶)“怎么就能补充他一个上午拍戏的体力消耗呢!何况还有一个下午繁重的戏份在等着他!……我不知道,换了我,我是不是能够承受得了!”
电视剧《西游记》播出这么多年了,给我们几代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带来欢乐。我们不禁要对艺术家们表示崇敬之情!之余,也应该多了解他们“取经”路上所经历的苦难,懂得只有坚持不懈,怀揣始终如一的信念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终究修成“正果”!
感谢唐继全先生用“回忆”——《路在脚下》把《西》剧的幕后故事给我们一一呈现!(@SHUANGM远行)
迪亚的世界
2012-12-17
15:15:5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