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夏日野钓轻口鱼探秘
(2009-06-21 09:07:28)分类: 约稿 |
垂钓,是一门多种知识综合运用的学问。
垂钓的过程,也就是科学合理地驾驭各种综合因素的过程。诸如季节、天气、气温、风力、风向、气压、钓位、地形、水色、水温、水流、水底障碍、饵料的颜色、状态、钩饵的大小、钓钩的形状、大小、浮标的选择、调试、运用等等等等,都需要垂钓者细心地研究、揣摩、把握,“细节决定成败”,用在这个地方,那是最恰当不过了。
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垂钓规律。比如每年的夏季,是小浪底最难钓鱼的季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夏季最容易发生“氧债现象”。
所谓“氧债现象”,说白了就是水中缺氧,表现为鱼儿浮头、厌食、轻口或者滑口等,对垂钓非常不利。“氧债现象”的发生原因很多,一是夏季高温会迫使水中的氧逸出;二是低气压造成水中含氧量降低;三是无风的天气会使水中缺氧加剧;四是水中藻类或浮游生物繁殖与鱼争夺氧气等等。
此外,每年1到2次的调水调沙也安排在夏季,水位的急剧下降,造成鱼类警觉,就饵积极性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但是,夏季鱼难钓,并不是说不能钓,只要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还是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的。下面,我以小浪底垂钓鲫鱼为例,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夏季垂钓应该注意的事项。只是点到为止,不敢细谈,因为深感功力不足,说多了恐怕误人子弟。
一、出行天气的选择
夏季小浪底野钓鲫鱼,鱼轻口的几率很高,配置钓组时主线要控制在1.0-2.0之间,子线要控制在0.3-0.8之间,以确保钓线的灵敏度。
再说子线的长度。春天使用长子线是为了增加诱鱼强度,夏季鱼口轻时,再用长子线垂钓鲫鱼,就要以降低灵敏度为代价了。经过仔细研究,结合众多钓友的经验,认为用悬坠钓法夏季垂钓轻口鱼时,子线长度约为10公分,太长、太短都不好。
钩的选择,不能大也不能小,过大过小都容易跑鱼。有时候很大的钩可以钓上很小的鱼,很小的钩也可以钓上很大的鱼,其实这并非普遍现象。把个别现象当做普遍现象对待,而不去及时更换合适大小的钓钩,则是一种误区。
同样的道理,在垂钓鲫鱼时,特别是在夏季垂钓轻口鱼时,饵团也要尽可能地小、尽可能地柔软易于鱼儿吞噬,否则,也会影响灵敏度、降低中鱼频率和容易脱鱼、跑鱼。
五、浮标的调校运用
浮标是钓鱼人的眼睛,这个比喻尤其恰当。钓鱼大师们都把浮标的调校运用从钓组里面单独列出来加以研究探讨,足以说明浮标对垂钓的重要性。我们也不能例外。
浮标的大小、形状对于所钓的对象鱼来说非常重要,但不是我们今天探讨的重点,略过不提。
一般情况下,有口无鱼多数是浮标调整太灵敏;鱼把钩吃到肚子里或是挂着鱼身、挂着鱼鳞则多数是浮标调整太钝。所以要根据上鱼情况适时调整浮标。初期的浮标调整很有必要,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中途调标可以适当加减铅皮,有时甚至可能铅坠已经落底;有时可能双钩挂上饵料也压不下浮标,这些都可不管,只有上鱼才是硬道理,直到能够抓口上鱼才算是浮标调整到位了。那种必须调几钓几的办法太死板,根本适应不了实战的要求。
一定要会调标、懂得调标,明白调目、钓目、饵团大小、饵团重量之间的必然联系,并能够根据鱼情适时调标,让浮标清清亮亮地“说话”,准确地告诉我们水下面的情况。调整浮标,的确是垂钓过程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课,夏季垂钓轻口鱼,调整浮标显得尤为重要。钓鱼大师们有很多研究浮标调整的文章、视频,多看看必有好处,在此就不多说了。但夏季在小浪底野钓鲫鱼如何读标,我还得多说几句。
春季使用活饵,鲫鱼吃口很牢,迟点提竿问题不是很大,有时候甚至晚提竿比早提竿要好。秋季鱼口刚猛,浮标讯号强,提竿时机也较好把握。而夏季,特别是我们用搓饵或者拉饵垂钓轻口鱼的时候,就必须谨慎了。所谓“轻口鱼”,就是说鱼口很轻。有时浮标轻轻点动,幅度不足三分之一目;有时甚至看起来似动非动,提竿就会中鱼,稍有延迟就会提而不中。如此,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调整好浮标,还要精力高度集中,“手不离竿儿,眼不离标儿”,及时提竿,才能提高中鱼率。还有,钓夏季轻口鱼时只能用一根竿,竿越多,越会分散精力,往往因错失良机而后悔。
我们常说,在小浪底野钓,第一要素是钓位、第二要素是钓饵、第三要素是钓技。钓技虽然排列最后,但绝非不重要。在前两个要素具备的前提下,第三要素就是一种保障,也的确是区分高手与否的重要因素和关键因素。
(某报刊特约稿件,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