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坝回望之二:地标——华西钟楼

标签:
杂谈 |
华西钟楼,又称为钟塔,是华西坝地标性建筑。1925年兴建,1926年竣工。为美国纽约柯里氏所捐建。原名柯里斯纪念楼,英文名The Coles Memorial Clock Tower。钟楼高百尺,钟面离地面七十一尺,钟面直径七尺。
华西钟楼的建筑物,包括塔楼、河渠、石桥和泮池。
华西钟楼为一座塔楼式建筑。塔楼(gazebo)的名称源自荷兰语,曾是荷兰庭园中的装饰性建筑物。十八世纪的英国风致园林,多在庭园里修建风格华丽而结构坚固的塔楼。塔楼的平面布置一般有两种式:一是修建在园径尽端;一是建在台地或庭园水池的一角。华西协和大学的钟楼,修建在河渠的纵向轴的端点上,河渠以笔直细长,强调了轴线的视觉效果,突出了钟楼的作为地标的控图中心作用。这种平面规划具有典型的十六世纪法国勒诺特式庭园风格。
风格特异是,在钟楼的河渠上,又点缀了两座中国式石桥,还有龙首与草坡沟沿,在华西景致里被称为“双桥烟雨”。
最有中国风特色的是钟楼后面的泮池,它的状态为半月形,不仅反衬出河渠的细长,而且这生长满荷花的泮池,本身为中国孔子文庙里的典型水池,也与中国古老学宫辟雍建筑规划相关。辟雍——古代的学宫,在建筑选址上是特别考究的。《韩诗外传》说:辟雍“圆如壁,壅之水。”辟雍一律设在城郊以外,四周须有三面环水或者四面环水,使之与外界相对隔绝。
作为中西合璧的钟楼-泮池-河渠的南北向纵轴线,在整个华西协合大学校园的平面布置上,又与校园主干道东西向横轴线,构成一个巨大十字架,而南北向纵轴线底端的事务所(怀德堂)和图书馆(懋德堂)正好形成了这个十字架的底座。如此,华西五会协合的基督文化通过奇妙的建筑平面图案深深地嵌入了成都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
早期的钟楼为尖型亭台,隐约带有哥特式风格。巨大的白色钟面、青砖、黛瓦、红墙、翼角、拱门浑然一体,与蓝天白云一起倒映于绿波河渠中,虚实相间,景色迷人。钟楼后面的泮池,夏日碧荷清香,水波荡漾,鸟鸣蛙鼓鱼翔浅底;隆冬时节,池畔有梅花怒放于悠然钟声之中,更为古雅奇绝。
华西钟楼不仅为华西坝大学城的独特景观符号,她悠扬的钟声当年也飘了入成都市民的生活。
钟楼上在重锤式机械芯如今已经持续运行了80个春秋。大钟为美国纽约米里利制钟公司制造,捐助人是J·ACKERMANCOLES。钟座上镌有铭文:“为了纪念基督,我们的指引者和救世主。光荣属于至高无上的神和世界和平,人类明天更美好。”
大钟声音洪亮,从南门外远播十几里之遥,可为成都全城报时,悄然地将一个鸡鸣即晨的农耕城市带进了计时精确的近现代社会。钟声也为基督文化的符号,每逢圣诞节平安夜,成都的基督徒们也为会围绕着钟塔,穿戴整齐地合唱赞美诗,翘首企望钟声敲响。
时有成都穿长衫的华阳举人、华西协合大学的国学教授林山腴先生,曾欣然为华大钟楼题联:
“念念密移,古今一瞬;隆隆者灭,天地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