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教韦驮造像佛像雕塑 |
韦驮(梵语Skanda),又作塞建陀天、私建陀天、建陀天、韦驮天。或称韦将军,韦天将军。本为婆罗门教之神,又称迦絺吉夜(梵语Karttikeya,意译六面子)、鸠摩罗(梵语Kumara,意译童子)、善梵(梵语Subrahma),原为战神,有六头十二臂,手执弓箭、骑孔雀。此神之崇拜最初流行于南印度,五世纪后传到北印度,被大乘佛教吸收而为伽蓝之守护神,为南方增长天八大将军之一,乃四天王下三十二将军之首。生而聪慧,早离尘欲,修清净梵行童真之业。受佛陀付嘱而镇护东西南三洲,修行勇猛精进,最后亦将成就佛道,排行于千佛之最后一尊佛,名号为楼至佛是也。(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在这件印度十世纪的帕瓦蒂与儿子象头神及韦陀造像中,位于女神左侧的韦陀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韦驮原型
相传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帝释天手持七宝瓶,来到火化场说,佛原先答应给他一颗佛牙。所以他先取下佛牙,准备回去建塔供养。时有罗刹鬼躲在帝释天身旁,乘人不注意,盗去佛牙舍利。韦驮天奋起直追,刹时将罗刹鬼抓获,取回舍利,赢得了诸天众王的赞扬,认为他能驱除邪魔,保护佛法,世称韦驮菩萨,形像一般是童子面,身披甲胄,手持金刚杵。是『二十诸天』中第十二天。
从宋代开始,中国寺庙中供奉韦驮,称为韦驮菩萨,常站在弥勒佛像背后,面向大雄宝殿。韦驮像头戴宝冠,面庞圆腴,双目炯炯有神,面容刚毅,身着甲胄,帔帛飘拂于体侧,威风凛凛地站立,护持佛法,护助出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