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中国7世纪卢舍那人中像石雕赏析

标签:
佛像卢舍那人中像唐代石雕 |
“人中像”的人中二字意指“人体之中”,旨在表达《华严经》所说的“无等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满如来身”、“佛身充满诸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这些观念,故人中像一定在卢舍那佛的身上描绘法界诸相,以阐明在卢舍那佛的法身中,法界诸像无一不现的道理。基于《华严经》的法界观,在佛像表面刻绘诸世界形象,即卢舍那法界像。借以反映观想所产生的世界形象,实现法界思想的图像化。
弗利尔美术馆藏的这尊隋代至初唐(七世纪)的石造卢舍那佛法界人中像,头手已毁。袈裟上的图纹十分复杂,可分为九层。
胸前第一层有宝树和殿堂,这些殿堂下皆有莲台,双肩各有一飞天。第二层双龙绕山纠缠,向上拱起云彩朵朵,在双龙两侧各有一手捧日月的四臂阿修罗。腰部第三层描绘悉达多太子四门出游,腹部第四层中央有一马,左右的屋宇中有佛与菩萨说法。第五层则是菩萨和弟子礼拜佛塔,第六层有二华丽的台阁院落,第七层是六神王,第八层的右侧画饿鬼,而左侧大半和最下的第九层则作地狱,简而言之,该像正面的第一层代表天界,第二层是阿修罗道,第三至第六层表示人间世,第八、九两层则作饿鬼和地狱道。
此像人间世的图像部分,特别描绘与佛传相关的题材,这点引人注意。晋本《华严经》记载,普贤菩萨在叙述卢舍那佛不可思议自在力时言道:“或见从兜率,命终降神生;或见住宫殿,舍欲而出家;或见坐道场,降魔成正觉;转净妙法轮,涅盘后起塔。”唐本的《华严经》也说:“种种色相所庄严,犹如幻师现众像,或现兜率始降神,或现宫中受嫔御,或见弃舍诸荣乐,出家离俗行学道,或见始生或见灭,或见出家学异行,或见坐于菩提树,降伏魔军成正觉,或有见佛始涅盘,或见起塔遍世间,或见塔中立佛像,以知时故如是现。”这段经文清楚地说明,释迦佛乃卢舍那佛的应化变现,因比这尊法界人中像的袈裟上描绘了四门出游、礼拜佛塔等佛传情节。
除了上述这些图像外,这尊立佛的背面还囊括了许多当时佛教美术流行的题材,如兜率天宫弥勒菩萨说法图、佛说法图、维摩诘经变等,其目的不外是在表达诸佛和菩萨也都是卢舍那佛所化现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