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赵孟頫《寿春堂记》注释及完整译文
(2020-11-13 16:44:12)
标签:
转载 |
寿 春 堂 记
------元·赵孟
延佑乙卯(元朝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嘉平(腊月的别称。《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之月,东里翁卜居【bǔ
jū,择地居住。《艺文类聚》卷六四引南朝齐萧子良《行宅》诗:“访宇北山阿,卜居西野外。”
明年三月既望【“望”即“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既”表示达到的状态(例如,易经中的“既济”)。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隆山牟应龙成甫【牟应龙(1247-1324),隆山(今浙江省瑞安市隆山乡)人,字成甫。宋末元初学者,南宋咸淳进士。】扁曰“寿春”,会亲友以落之。客或指其扁而问焉,曰:“翁垂(接近,快要)希年(古稀之年,古指七十岁。),康强少疾,一身之寿也;孝慈(孝顺慈爱。对尊长孝敬,对下属或后辈慈爱。)友弟(同“
有少年疑焉,曰:“吾不知往事,翁之言无乃过与?”予曰:“往事,吾所亲见,盖以实而言,非过也。今夫波平如镜(水很平静,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形容水的平静,或是事情的顺利。),锦缆徐牵【锦缆:锦制的缆绳;精美的缆绳。杜甫《城西陂泛舟》“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⑤。”“徐看锦缆牵”,实际应该是“看锦缆徐牵”。诗歌之中常常因为格律或对仗的需要而移动字的位置。王嗣奭:船大而行自缓,故云“徐看”。“锦彩为舟缆,此甘宁之侈事,皆属借形语”。这里所说的“甘宁之侈事”,见于《三国志·吴志·甘宁传》:甘宁住止,常以缯锦缆舟,去辄割弃,以示奢。(引自《太平御览》卷771)。】,棹歌闲发【棹歌,zhào gē,亦作“櫂歌”。1.行船时所唱之歌。 汉武帝 《秋风辞》:“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南朝 梁 丘迟 《旦发渔浦潭》诗:“櫂歌发中流,鸣鞞响沓嶂。”
翁姓郑氏,里在乌程县(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古称吴兴)东,其乡曰常乐,时夏四月【夏四月,古代用干支纪年,月,日,时。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组合共六十个(12和10的最小公倍数),从甲子到癸亥,为一个花甲子。我们听说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就是以这个纪年的事件。每天的第一个时辰是子时,但每年的第一个月份是寅月。立春雨水寅月,惊蛰春分卯月,清明谷雨辰月,是为春。立夏小满巳月,芒种夏至午月,小暑大暑未月,是为夏。立秋处暑申月,白露秋分酉月,寒露霜降戌月,是为秋。立冬小雪亥月,大雪冬至子月,小寒大寒丑月,是为冬。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四季。每季三个月,三个节,三个气。所以,四月(巳月)是初夏,立夏至芒种二节之间的月份,中间还有小满这个中气。不知道对不对。】记。
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孟钍椤
译文:
元朝仁宗延佑二年腊月(公元1315年12月),城东的一个老翁在一条溪水的西面择地居住了下来。这个地方依山傍水,前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后有湖水和群山,群山倒映在湖水里,若有若无,隐约可见。左右各有一条溪水环绕,就好像太阳两旁半环形的光圈。老翁就在这里修建了三间房子作为修身养性的地方。 房子的梁窗椽柱大小合适、恰到好处,既不雕梁也不画柱,虽然很简单,但是非常开阔舒适。老翁挖深了池塘,在池塘边修建了一座小亭子,并修葺了一圈仅作为象征性提防的矮墙。老翁又在房前屋后栽种了松树、桂树、桧树等各种树木,中间还间杂着栽种了梅兰竹菊等各色花草, 这些植物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既能遮阳休憩又能赏玩,非常惬意。
第二年的三月十六, 老翁做了一个匾额叫做“寿春”。 隆山人牟应龙为寿春堂题匾额“寿春”二字,并且坐落匾额的那天还请来了亲朋好友庆贺。客人中有人问:“您老人家快要七十岁了,身体健康没有疾病,所以叫做 ‘寿’,家庭和睦家风肃清, 所以叫做‘春’,这就是名字的由来吧?”老翁笑着说:“不是这个意思,我早年生活坎坷颠沛,邻里之间萧条零落,每天都食不甘昧夜不能寐,身不由己朝夕不保,我就常常同邻里们感叹: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太平清净的日子啊?’近几十年来,国家太平没有战争,每年都风调雨顺,人口也一天天多起来。百姓们心情舒畅,安居乐业,过上了人人得尽天年的太平盛世, 众人们每天都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在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般幸福快乐。我这才得以有空闲的时间建成这座房子,使我有个养老的地方,在这里我可以把子孙们抚养教育成人,并在闲暇时和村中的父老乡亲饮酒作乐,享此天伦之乐,颐养天年。这个愿望我就像农民殷切地盼望田地里的庄稼丰收,慈祥的母亲盼望儿女们健康地成长一样,多年来朝夕期待盼望,万幸今天终于实现了。作为太平盛世的侥幸之民,该怎么来庆贺呢?而且我又身体健康长寿,家庭幸福和睦,从人之常情的心理来说,一定要和大家一起分享才可以。否则就是有了这些快乐,又怎么能独自享乐呢?这就是我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来自我庆贺一下的原本意图啊。”
有个少年听了这个对话,很怀疑说:“我不知道过去的事情,真的象你说的那样吗?您是不是夸大其辞啊?”我说:“那些艰苦的岁月我都知道啊,老翁说的都是实话,没有夸大其辞。比如现在那水面没有波澜恰如明镜,缆绳徐徐牵动着船儿,船歌时不时唱起来,我们不知道船家们快乐的原因,一定要经历过风浪的艰险之后,才能知道船家们为什么这么快乐;一个人平常无事,起居饮食,看起来没有和大家不一样的,我们不知道他快乐的原因,只有经历过疾病忧患之苦以后,才能知道人活着为什么这么快乐。如果老翁生活在太平盛世, 没有经历过颠沛流离之苦,那他的话就不会像邵尧夫的卦语那样,体会的这么深刻、准确了。
在安稳太平的时候,生活安定、吃饱穿暖的,就能做好人;但遇到了不稳定危险的情况,就怀抱侥幸心理作恶,就变成了坏人.现在,老翁说的正是这个意思,所以他感谢这个好时候,况且他先想到天下后想到自己,如果不是心地善良的智者好人,怎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呢?我因此理解老人的心思啊。
这个老人姓郑,居住在乌程县东面的常乐村,这文章在4月时写成的。
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孟钍椤
赵孟睿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裔。仕元,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卒赠魏国公,谥文敏。文章经济冠绝时流,书画尤为擅名,书法诸体兼善。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睿┲弧4滥J址岣唬缡椤冻啾诟场贰ⅰ读迩ё治摹贰
赵孟钜簧卧洌艘两兼,他虽为贵胄,但生不逢时,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度过。他的父亲赵与告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给赵孟钜院芎玫奈幕铡5悦项十一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境每况愈下,度日维艰。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畹仁嗳耍煌萍龈雷婧霰亓遥踔辆┏牵悦项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见,元世祖赞赏其才貌,惊呼为“神仙中人”,给予种种礼遇,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
(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钅吮徽倩鼐┏恰?墒窃⒛诓棵苤刂兀耍凶灾鞯恼悦纤潮憬璨∑蚬椋那镏恢沼诘米挤祷乩鸲嗄甑墓氏缥庑恕U悦项在江南闲居四年,无官一身轻,闲情逸致与鲜于枢、仇远、戴表元、邓文原等四方才土聚于西子湖畔,谈艺论道,挥毫遣兴,过着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大德三年
(1299),赵孟畋蝗蚊椭毖啃薪愕却θ逖峋伲傥凰湮奚ǎ酥安恍枥肟希胛幕缌得芮校喽匀逖哦惺剩冉鲜屎险悦项的旨趣,他一直干了十一年。至大三年(1310),赵孟畹拿朔⑸吮浠;侍影璋瘟Π舜镌谌迨μ痈闭彩峦踉嫉挠跋煜露运⑸诵巳ぃ菡悦项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次年五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仁宗。他登基后不久,立即将赵孟钌佣品的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延祐三年(1316),元仁宗又将赵孟罱擦盅砍兄肌⑷俾淮蠓颍倬哟右黄贰V链耍允险治地位达到了一生中的顶峰。由于仁宗的青睐和赵氏艺术的出类拔萃,赵孟钔砟昝院眨奈难濉锻蓟姹肥⒃匏“荣际王朝,名满四海”。赵孟钤谠娜酥凶钗院铡
赵孟钍且淮榛蠹遥嗣芨丛佣倩限蔚囊簧魑纤我乓荻鍪嗽源耍肥樯狭粝轮疃嗾椤“薄其人遂薄其书”,贬低赵孟畹氖榉纾驹蚴浅鲎员杀≌悦项的为人。赵孟畈┭Ф嗖牛苁莆模茫な榉ǎ嬉眨媒鹗陕溃饧汀L乇鹗鞘榉ê突婊删妥罡撸丛禄纾怀莆“元人冠冕”。自五岁起,赵孟罹涂佳椋肝藜淙眨敝亮偎狼坝坦凼樽髯郑晌蕉允榉ǖ目岚锏角橛卸乐拥牡夭健K谱⒘ァ⒄妗⑿小⒉菔椋纫钥⑿惺橹朴谑溃涫榉珏倜摹⑿阋荩崽逖险⒈史ㄔ彩臁⑹莱“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赵孟畲朗榧=隙啵碜饔小肚ё治摹贰ⅰ堵迳窀场贰ⅰ兜ò捅贰ⅰ豆槿ダ促獯恰贰ⅰ独纪な稀贰ⅰ冻啾诟场贰ⅰ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
翰林学士承旨:中国古代官名。唐朝时期设置。唐玄宗时设翰林学士院,设翰林学士六员。肃宗至德宗年间,从中择年深德重者一人为承旨,独承密命。唐宪宗正式常设翰林学士承旨,为翰林学士之长,职权尤重,多至宰相,然犹为职衔,例由他官兼任。此后,翰林学士承旨作为翰林学士的首领,不是单纯起草诏令,而是在禁中职掌机密,是唐朝实际上的宰相,被称为"内相"。
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太祖朱温为避父名讳,一度将翰林学士承旨改称翰林学士奉旨。
宋朝的翰林学士承旨已不再像唐朝那样具有宰相的职权,但仍为翰林学士院主官,别称"翰长"、"学士院长",以翰林学士中任职最久者担任,掌制、诰、诏、令撰述主事。不常设。宋神宗元丰改制,定翰林学士承旨为正三品官。
辽、金、元三代都设翰林学士承旨。辽朝时为南面官,位在林牙下;金朝为翰林学士长官,正三品;金宣宗贞佑三年(1215年)升格为从二品。元朝为翰林兼国史院长官,初置一员,正三品,屡有增减,后定置六员,从一品;蒙古翰林院亦置为长官,初置一员,从二品,屡有增减,后升从一品,定置七员。
明朝时设时废。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设翰林学士承旨,洪武十四年(1381年)又废。明惠帝建文年间复置。明成祖即位后废。清朝亦不设此职。
【荣禄大夫】文散官名。金始置,从二品下,元升为从一品。明为从一品初授之阶,清从一品。
对应的官职有: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如果连正一品都算上的话,还有太师、太傅、太保和大学士这些职位。
知制诰:官名。唐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起草诏令,余仅备顾问。宋除翰林学士,他官加知制诰者亦起草诏令,称为外制,翰林学士虽皆起草诏令而亦带知制诰衔,称为内制。
(以上内容都是本人辛苦从网络中一点一点搜集来的,如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