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娱乐文化杂谈 |
分类: 西山电影说 |
詹姆斯.弗兰科和戴夫.弗兰科兄弟俩共同演绎的《灾难艺术家》,再现了一段好莱坞影片《房间》2003的生成史。
有趣的是,与原著神形兼备的《灾》片的豆瓣评分7.5,而原作《房间》不过是4.1,也足以印证其烂片之称并非空穴来风。
《灾难艺术家》2017
《房间》2003
从另一方面的对比看,《房间》投资了600万美元,而首个周末的收入只有1800美元;《灾难艺术家》却让詹姆斯.弗兰科获得了第75届金球奖的最佳喜剧男演员和第90届奥斯卡的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然而奇妙的是,“灾难艺术家”托米韦素也许才华寥寥,但是他和剧组倾注努力于其上的影片,在带给观众欢乐的同时,也带起了关于影片的独特风潮。
那些蹩脚穿帮的台词,夸张虚浮的表演,韦素的业余出镜,乃至于影片标志的“勺子”,都让《房间》成为了许多剧院午夜场消磨时光的常映影片。
每年,好莱坞拍摄的影片和电视剧集数不胜数,其中大多被归于烂片之列。
再后能在剧院上映,而后又能被观众所熟记的,只能说是凤毛麟角。
然而,想要在演艺界成名立腕的梦想,却支持了全美乃至全世界的制片人,导演,编剧和演员,聚集到了天使之城,用财富或者青春追逐自己心中的这份罗曼蒂克。
描写这些“文艺青年”或者“文艺中年”奋斗史的影片,比如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瑞恩高斯林和艾玛斯通主演的《爱乐之城》,Lady Gaga主演的《一个明星的诞生》,也因为揭示了光彩靓丽的镁光灯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曲折,从而引发观众的感同身受,成为了影坛的经典。
归根结底,人如果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谜之托米.韦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