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文化娱乐杂谈 |
5月25日,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的第72届戛纳电影节落下帷幕,由奉俊昊执导的韩国电影《寄生虫》获得了“金棕榈”大奖,这也是韩国电影史上的第一座金棕榈奖。
的确,悠久的历史,准确的定位和最新鲜的片单,让每年的欧洲三大电影节,代表了时下最“in”的电影趋势。
不过,影迷们,尤其是国内的影迷们如果不能亲临这些国际电影节,也不必落寞,因为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国内的电影节也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下面就让我们对国内内地的电影节做一个概览:
上海国际电影节(每年6月)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海报
创办于1993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是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证的国内第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电影节坚持立足亚洲、关注华语、扶持新人的办节定位,以专业性、国际性、惠民性的办节主旨构建中外电影文化合作交流平台。
迄今为止,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举办了21届。在2018年的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收到了来自108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名参赛参展影片3447部,金爵奖、亚洲新人奖评选以专业性、公正性与权威性在影坛有口皆碑。
发端于2011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以“共享资源、共赢未来”为活动主旨,定位于国际性、专业性、创新性和高端化、市场化,是促进中国电影事业、产业发展,增进中外电影交流、交易、合作,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迄今已经举办了9届。
创办以来,电影节累计吸引了约1800家电影公司和机构的近7000名业内人士,总计167.98亿元的市场签约额创下了中国电影节展交易额纪录,让北京国际电影节成为了亚洲最大的国际电影交易市场。
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每年7月)
FIRST青年电影展(FIRST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国内一个专注发掘、推广青年电影人及其作品的电影节形态服务平台,举办城市在青海省的西宁市,时间为每年的7月,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12届。
许多从FIRST创投会脱颖而出的电影计划业已进入公众视野,包括郝杰导演的《我的青春期》,王学博导演的《清水里的刀子》,董越导演的《暴雪将至》,王飞飞导演的《何日君再来》,周子阳导演的《老兽》,胡波导演的《大象席地而坐》等等。
创办于1993年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以"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为宗旨,在教育、文化和影视三界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至2019年已经举办了26届。
电影节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参赛影片几乎囊括最新优秀国产影片,学生评委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参与人数居国内电影节之最。
中国长春电影节
中国长春电影节(Changchun Film Festival·China)是中国第一个以城市命名的电影节,创办于1992年,每两年举办一次,最高奖为金鹿奖,截止2018年已经举办了14届。
24年来,中国长春电影节始终坚持“专业性”与“群众性”并重的办节理念,注重专业品质,关注百姓情怀,在两岸三地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世界主要华语电影制作地区具有重要影响,为华语电影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每年9月)
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是国内创办的又一个国际性、综合性、固定性的大型电影对外交流活动,每年一届,分别由陕西、福建两省轮流主办,2014年创办以来,至2018年已经举办了五届。
平遥国际电影展
平遥国际电影展是继上海电影节、长春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和丝绸之路电影节之后,第五个获得国家批准的国际电影展,旨在增强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界的联系与合作,推动与世界电影更广泛的对话交流,树立起一种体现中国文化价值标准,建立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影评价体系,为中国文化传播和中国电影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2017年3月16日,由电影导演贾樟柯发起创立的平遥国际电影展在北京启动,贾樟柯表示,平遥国际电影展将是一个尊重电影、分享文化、尊重影迷、尊重电影人劳动成果的电影展。
2017年和2018年已经举办了2届。
这些分布于全国的电影节,加上原有的每年一次金鸡百花奖的评选,相信将带给国内的影迷不同的观影体验,以及更多的观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