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文化娱乐杂谈历史 |
分类: 西山电影说 |
被称为“法拉利兄弟”中的老大彼得.法拉利执导的轻喜剧剧情片《绿皮书》,可以说是2019年颁奖季最大的赢家。
除了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3项大奖,2项提名之外,也横扫了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以及各影评协会的几十项大奖。
“法拉利兄弟”以往的作品,大多是喜剧搞笑类的,比如《阿呆和阿瓜》《我为玛丽狂》等等。
然而这次的《绿皮书》却借着轻喜剧的外壳,讲述了一个颇有内涵的真实故事。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被称为是“种族的大熔炉”。然而令人吃惊的,在影片中故事发生的上世纪1962年,二战已经结束的17年后,还仍然存在着如此严重的对黑人的歧视,尤其是在南方各州。
而《绿皮书》更具意义的一点,是并没有将焦点只对准了黑白的对立,而是用戏谑的手法,展现了存在于各种族,各阶层的鄙视链。
比如意大利裔的托尼嫌弃黑人维修工用过的杯子,把它们扔进了垃圾桶;而黑人钢琴家唐雪莉厌恶托尼的言语和举止粗俗,宁可不让他被介绍;托尼认为他比南亚裔的唐雪莉管家更高级,而拒绝提箱子;俄罗斯裔的奥列格认为托尼手脚不干净,而托尼看不起德国人和古巴人,他认为爱尔兰人都是警察......
这些鄙视链的存在,使得称呼美国为“种族的大沙拉”有时也显得颇为勉强。
再进一步的,影片用一个具象的物体—“门”,来说明人和人之间,种族之间,阶层之间的隔阂。
《绿皮书》中有太多门的镜头:托尼来到唐雪莉处应聘,被拦在门外;托尼把俱乐部闹事的家伙扔出大门:在宾州匹兹堡,托尼因为不愿意改名被拦在表演场地之外;在路易斯维尔,黑人MOTEL OFFICE处的防盗门,唐雪莉误闯白人酒吧被托尼救出门;在密西西比州的公路上,二人被投入了栅栏门隔离的警察局;在北卡州罗利,唐雪莉被拦在近在咫尺的洗手间而不得入,不得不开车回20分钟车程的酒店......
难以想象的是,此时距离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的著名演讲,仅仅只有一年之隔。
虽然《绿皮书》在本届奥斯卡上没有获得摄影奖的提名,然而影片中60年代氛围的俱乐部,小理查德、恰比却克、阿瑞莎富兰克林的流行音乐,肯德基炸鸡,以及那款被称为“车轮上的泰姬陵”的1962款凯迪拉克de Ville,忠实地还原了60年代的美国社会场景。
考究然而并不卖弄的摄影和布光,让影片颇具观赏性地同时,也极好地烘托了主题。
在影片的结尾,唐雪莉鼓起勇气,放下孤傲,推开了托尼家的门,加入了圣诞庆祝的活动中。
这超有爱的一幕,终于让唐雪莉和观众明了:
围坐在俄尔普斯旁边的,并不只有地狱的恶魔,
只要推开那扇门,也会有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