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萨金塞夫的《回归》,父子情仇,秘密却永远埋藏在了湖底

标签:
影评文化娱乐历史 |
分类: 西山电影说 |
大器晚成的俄罗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的处女作《回归》就一鸣惊人,获得了第60届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路易吉·德·劳伦蒂斯奖(新锐导演奖)和天主教文化奖, 以及第16届欧洲电影奖年度发现奖。
这一年,距离他从莫斯科国立戏剧大学的毕业,已经过去了11年。
影片反商业化的拍摄取向,缓慢而内在的节奏,长镜头的运用,乃至取景于俄罗斯北方森林的湖,雾气,低反差低饱和度的影片颜色,都不禁让观众回想起塔科夫斯基的影片。
更不用说,影片浓重的宗教气氛和隐喻,贯穿了整个的故事和结尾。
比如,影片开始,回归的父亲第一次在熟睡中的露面,就完全按照15世纪意大利画家曼泰尼亚的名画《死去的基督》而设计。
对于两个男孩与12年后突然回归的父亲之间,充满冲突的父子关系,安德烈萨金塞夫没有做过多无谓的解释和说明,
而是通过将三人在从周日到周六,这一周之中每天琐碎的开车,旅行,就餐,搭帐篷,划船,上岛,直到最后冲突爆发,父亲意外身亡的细节描写,将男孩与父亲之间血脉相亲,然而却又被个性阻隔而抗拒的成长历程,娓娓道来,让观众回味无穷。
就像安德烈萨金塞夫自己对于电影的主旨所叙述的:“我没有将它看作是每天常见的故事,或者一个社会性的题材。它不是简单的父子情,很大程度上,它从一个神话化的角度去看人生。电影里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的意义。”
而对于父亲带领两个儿子来到这个荒岛的目的,父亲从荒岛上挖出的小箱子里面的内容,影片最后都没有给予正面的解答,就如同所有父亲的的人生一样,带着这些秘密和疑问,沉入了湖底,而将悬疑留给了观众。
更为吊诡的是,扮演大儿子安德烈的15岁演员弗拉迪米尔加林,在影片拍摄结束的一个月后,再一次在众人面前表演跳水时,不幸在影片开始的湖中溺亡,令人不胜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