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形》,多元文化下的信任、彷徨,与倒霉的背锅侠

标签:
影评文化娱乐 |
分类: 西山电影说 |

影片以一个策展人克里斯蒂安的一段狗血经历,描写了在多元文化冲击下欧洲人们生活的固守和变迁。
在欧洲因为难民问题纷纷扰扰的当口,《方形》的获奖,让人回味无穷。
其中,那个方形,不啻为理想的隐喻和代名词:“方块是信任与关爱的圣所,在它之内,我们同权同责”。
但是丰满的理想,不仅遇上了生活的骨感,也被外来的暴力所觊觎。
比如那只人扮的大猩猩,不仅在银幕上嘶嘶作响地环伺,甚至跳上了宴会厅的餐桌,
直至开始对一位女子实施暴力,终于引发了全体绅士身上的原始荷尔蒙。
而主人公克里斯蒂安尴尬的处境,就如同芬兰影片《希望的另一面》中的餐馆老板,从始至终是个背锅侠。
从被广场上的三人组玩仙人跳偷走钱包开始,就霉运不断。
找到了被偷手机的信号定位,不去报警,却听从下属的馊主意去发威胁信。
而这位深肤色的下属,到点却掉链子让上司自己去发信,还蹭花了特斯拉,让克里斯蒂安是好不心痛。
这冤枉好人的污名让文艺的大克是甚为内疚,甚至被一个难民小孩追得无处可逃。
文艺中年克里斯蒂安
更有甚者,市场部的老爷小姐们请的外包广告公司,以病毒式宣传新展的创意视频惹出了大麻烦。
董事会和管理层为了灭火,终于逼得大克辞职了事,却坐收广告效应带来的关注。
这些锅压得大克是心灰意冷,完全没有了当初的意气风发。
在影片结束时,观众和克里斯蒂安一样不禁陷入了沉思:这方形的理想圣所,是否真的可以轻易地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