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一处烧麦

标签:
都一处烧麦杂谈 |
分类: 美食美味 |
都一处烧麦馆坐落在繁华的前门大街36号,始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距今已有250年的历史,是北京有名的百年老店之一。老店的“都一处”虎头牌匾有名儿啊!那是当年乾隆爷御笔,这里面有个故事,话说乾隆17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乾隆皇帝从通州微服私访回京途经前门,当时所有的店铺都已关门,只有这家“王记酒铺”亮灯营业,便进店用膳,由于招待周到,酒味浓香,小菜可口,所以对小店产生了兴趣,便和店主闲谈起来,询问酒店叫什么名,店主回答:“小店没名”。乾隆听后说:“此时京城开门的就你一家,就叫都一处吧!”乾隆回宫后亲笔题写了“都一处”店名,将其刻在匾上,几天后宫中派人送来这块虎头匾。从此“都一处”代替了“王记酒铺”,以后生意十分红火。前门大街修步行街那一年,都一处歇业了,不过,都一处早在方庄就有分店,当时把老店这块匾暂存分店。
周五去了方庄都一处,虽然2008年奥运前门步行街开街到现在已经快4年了,那块乾隆真迹仍存放在方庄店,而前门大街修茸一新的老店,现在那块匾可是仿制的山寨版咯!对烧麦感兴趣,还是小时候妈妈给我做过南味儿的江米肉馅的烧麦,介乎于饺子和包子之间的一种好玩好吃的面食,不擅长面食的妈妈是用买来的馄饨皮儿包的,个头比较小。
后来吃过都一处的烧麦,发现都一处的烧麦可比妈妈用馄饨皮包得漂亮多了,那张开的口像朵菊花,也就是在都一处,才知道烧麦有南北不同,北方的烧麦是肉馅的,没有糯米。07年去锡林浩特玩,回来途经张家口,吃到了内蒙的烧麦,看见大师傅擀皮儿的时候用淀粉做薄面,蒸出的烧麦皮非常嫩滑,口感很好。前年去呼和浩特出差,发现呼和浩特很多烧麦店,在当地人指点下去了老字号“老绥远烧麦馆”,吃完还坐飞机给发哥带回家当晚餐。
在都一处,我们见到了都一处烧麦的第八代传人吴华侠,特地和她探讨了烧麦的做法,从擀皮的薄面到馅料,原来都一处的烧麦一代代传承下来,与现今以呼和浩特为代表的内蒙地区的烧麦已经有很大不同,首先馅料上呼和浩特地区还是以清真牛羊肉为主,而都一处烧麦是有猪肉馅的,不仅如此还发展了许多诸如三鲜、素菜、蘑菇等几十种馅料;面皮的薄面用的是白面而不是淀粉,吴华侠说,用淀粉卖相和口感都会受影响,比如蒸出来一层白霜,吃起来面皮发硬等等;都一处还尝试着用菠菜、胡萝卜等果蔬汁来和面,可以包出五颜六色的烧麦。
烧麦的起源也很有意思,都一处饭庄的烧麦,至今已有268年的历史了。烧麦,在我国各地都有,只是各地的叫法不同,譬如山西叫梢梅,湖北叫烧梅,江浙一带叫烧卖等。北京的烧麦是从山西引进的,之所以叫烧麦,一说是取自山西的“梢梅”谐音,另一说是因为烧麦顶上捏出的18个褶,就像朵麦梢上绽开的花,才称之为烧麦。
早年烧麦都在茶馆出售,茶客饿了总要补充点吃的。但茶馆是清雅之所,不像饭店不怕稠油浓烟,只能备点清蒸面饼,小菜由茶客自带,最多只能帮着把茶客带来的肉菜,卷在饼中热一下,用了几张面皮,收几张面皮的钱。时间久了,连饼中的菜也捎上了,但仍然按面饼的分量计价,“捎卖”就这样诞生了。因此,正宗烧麦馆子是按皮的重量计价的,在呼和浩特“二两烧麦憋死汉”,千万不要按饺子的量去点。
相关典故烧麦一词的来历,另有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针对羊肉大葱烧麦的。据说烧麦真正的起源在清朝的绥远,也就是现在内蒙的首府——呼和浩特市。明末 清初时,在呼和浩特旧城大召,有哥俩儿以卖包子为生,后来哥哥娶了媳妇,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归哥嫂,弟弟在店里打工包包子、卖包子,善良的弟弟除了吃饱 以外,再无分文,为增加收入今后娶媳妇,弟弟在包子上炉蒸时,就做了些薄皮开口的“包子”,区分开卖,卖包子的钱给哥哥,“捎卖”的钱积攒起来,很多人喜欢这个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卖”,后来名称演变,向南传播就改叫烧麦了。
都一处不仅烧麦好吃,还有很多传统北京小吃和京味菜肴,炸三角就是当年小酒铺传下来的点心小吃发展至今,里面有清香的春韭,还有浓厚的汤汁,非常好吃。他家炒肝因得鲜鱼口天兴居师傅在前门店歇业时来他家真传,炒肝出品不次于天兴居;还有乾隆白菜、干炸丸子、芥茉鸭掌、乌鱼蛋汤,都做得很地道,下面就是周五那天吃的几道菜。
乾隆白菜:
干炸丸子
炒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