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吐鲁番卜天寿抄《十二月新三台词》里的故事
(2021-07-04 09:19:43)
标签:
吐蕃文献卜天寿新三台词故事 |
分类: 古籍整理研究 |
唐吐鲁番卜天寿抄《十二月新三台词》里的故事
作者|王宁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唐墓出土的文献中有一首学童卜天寿抄的《十二月新三台词》,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楚,把此诗用繁体字录于下:
十二月三臺詞新(标题)
正月年首初春,
改故迎新。
李玄附靈求學,
樹夏(下)乃[逢子]珍。
項託柒歲知事,
甘羅十二想(相)秦。
[若]無良妻解夢,
馮唐寧得忠辰(臣)。
二月遙望梅林,
青条吐叶。[1]
这首诗里有些错字和缺文,郭沫若先生曾作过校理和弥补,但是也有不少错误,这里只从其“夏”读“下”、“想”读“相”、“辰”读“臣”之说,[2]记载了与四个人有关的故事,实际上是三个故事,前人讨论已多,不再一一重述。现在网上介绍这首诗的文章很多,可几乎没人介绍其中故事的出处,故这里把三个故事的出处介绍一下:
1、李玄附灵求学,树下乃逢子珍
李玄是个鬼,子珍是汉代的王子珍,这个故事很长,大概是出自一篇唐传奇。敦煌本句道兴《搜神记》引《幽名(冥)录》:
昔王子珍者,太原人也,父母怜爱,叹曰:“我儿一身未得好学。”遂[遣]向定州博士边孝先生下入学。先生是陈留信义人也,其先生广涉稽古,问对无穷,自孔子殁后,唯有边先生一人,领徒三千,莫如归伏,天下之人,无有胜者,是以四海之内,皆就边先生学问。
子珍行至定州境内三十里,在路侧槐树下止息。有一鬼变作生人,复如此树下止息,子珍信为生人,不知是鬼。珍[因而问]曰:“君从何处来?”鬼复问珍曰:“年少从何处来?”珍答曰:“父母以珍学问浅薄,故遣我向定州边先生处入学,更无余事。”鬼复问珍曰:“年少姓何字谁?”珍曰:“姓王字子珍,太原人也。”鬼曰:“我是勃海人也,姓李名玄,父母早亡,兄弟义居,兄以我未学,遣我往于边先生处入学,于今已后,共卿同学。”珍见其年长,遂起拜玄为兄弟。同行至定州主人家,饮酒契为朋友,生死贵贱,誓不可相违。
李玄在学三年中,才艺过于边先生,先生问李玄:“非是圣人乎,何故神明甚异于众?先自多能,今者不如李生也。更有何术?愿尔一法(说)。”李玄于是再拜边先生曰:“弟子宿会有缘,得先生教授,不知何意如此。”边先生即用玄为助教授,教授诸徒。皆威玄,感得学内,并皆无有非法,如有非法者,即当决罪。仍于私房,教子珍解义,如不得,即决罪。珍事玄喻如师父,更不自专,珍[之]学问,因此得成。
后有太子舍人王仲祥,太原人也,先与子珍微亲,遂来过学,一夜同宿,乃觉李玄是鬼。明日路上,共珍执手取别,遂语珍曰:“我与弟亲故,今见异事,不可不道。弟今朋友,不得好人。”珍曰:“李玄今日若论学问,即是儒士君子,至容貌,世间希有,更嫌何事,云不得好人?”[祥曰]:“我之所论,非言[人事容貌。弟是生人,李玄是鬼],生死有别,焉为朋友?弟若不信,今夜取新草一束,铺之而卧,弟与别头而卧,早起看之,弟卧处草实,鬼卧处草虚。”然后检草铺之,明日起看,果如仲祥之言,子珍始知是鬼。
方便语玄曰:“外有风言,云兄是鬼,未审实否?”玄曰:“我是鬼也,昨[夜]王仲祥来,觉我是鬼,故语弟知。何人知我变化?但阎罗王见我年少,用我为省事,王以我学问不广,故遣我就边先生处学问。若三年即达,即与我太山主薄,如其不达,退入平人。蒙边先生教诲,不经周年,学问得达,以任太山主薄,已经二年,直为弟未还家,情恩眷恋,为此未去。弟今知我是鬼,私情畏惧,我亦不共弟同游,我宜还矣。我前者患背痛之时,直为言弟父之人道我阿党,不与判断,王不问委由,直决痛杖一百,是以背痛也。王更近来亲自执问判事,弟父今见身,实欲断入死薄。弟须急去家,父若犹生气,直将酒脯于交道祭我,三唤我名,即来救之,必得活矣。若气已绝,无可救济,知复奈何!知复奈何!弟今学问,应得成也,但好努力,立身慎行,我能与弟延年益寿,谘请上帝,与弟太原郡太守、光州刺史。”子珍遂与分别。
去至家内,见父犹有气存,即将清酒鹿脯,往至交道祭之,三唤其名,应时而至,乘白马,朱衣笼冠,前后骑从无数,非常赫奕。别有青衣[童子]二人[前头]引道。与珍相见,还[如]同学之时,即问珍父患状如何,珍答曰:“父今失音不语,少有声气见存,愿兄救命。”即语珍曰:“[弟且合眼,将弟见父。”珍即合眼。须臾之间,玄将珍至阎罗王府门前,并向北。玄复语珍曰]:“向者欲将弟见父,父在狱中禁身,形容顦顇,不可看之,弟无劳见之。今有一人着白袴,徒跣,戴紫锦帽子,手把文书一卷,是言弟父之人,即将后衙,向我前来。今与弟取弓箭在此专待专待,遥见来时,便射杀之,父患差矣。如不杀之,父入死薄,终不得活。”一言未绝之间,其人即来,玄即指示子珍:“此人是也,宜好射之。我须向衙头判事去,不得在此久住,他人怪我。”
[玄]上衙去后,所言之人直来接近珍边过,[珍]便即挽弓而射之,乃看着左眼,失落文书,掩眼走出。珍即检取文书读看,文书两纸,并是父名。玄语珍曰:“[罗]王闻生人之臰,弟须早去,不得久住在此,怨家人射着何处?”珍答曰:“射着左眼。”玄曰:“乃不见着要处,眼差还来相害。弟父今得片时将息,弟到家访觅怨家杀却,然得免其难。”珍[曰]:“实不知[怨家]何人是也?”[玄]又语珍曰:“但与弟旧怨者杀之。”当时烦恼与别,更审借问怨家姓名,弟但到家思维。
珍即至家,与旧怨者亦无,唯失白公鸡,不鸣已经七日,不知何处在。东西求觅,乃在笼中见之,瞎左眼而卧。珍曰:“我怨家者,即此是也。所射左眼、着白袴者,是鸡身,徒跣者,鸡足也;着紫锦帽子者,头上冠也,此是我怨家。”遂杀作羹,与父食之,因此病差也。
子珍为太原郡太守。汉景帝时,拜子珍光州刺史,寿命得一百三十八年而终矣。天下得鬼力,无过子珍,故语曰:白公鸡不得畜,畜即害家长。白狗不得养,养即妨主人。此之为(谓)也。[3]
2、项讬柒岁知事,甘罗十二相秦
项讬,传世书里或写作“项橐”、“项托”。甘罗是战国末秦国左丞相甘茂之孙,关于他最早的也是唯一的记载是《战国策·秦策五》,说他十二岁时为秦使出使赵国,说服赵王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因此被封为上卿,封赏田地、房宅。又见《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后来事迹就不见记载了。关于项橐的故事,最早的记载就是见于《战国策》这段记载甘罗的故事里,甘罗说:“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汉代及后世的书里多如此说,如《淮南子·修务训》:“夫项托七岁为孔子师,孔子有以听其言也。”《新序·杂事五》载闾丘邛曰:“秦项橐七岁为圣人师。”《论衡·实知》:“夫项托年七岁教孔子。”项橐就是《论语》里说的“达巷党人”,《论语·子罕》:“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史记·孔子世家》作“达巷党人童子曰”,《论语集注大全》卷九引节斋陈氏曰:“孟康注《董仲舒传》,达巷党人乃项橐。”其全名应该叫“大项橐”,“大项”就是“达巷”,
《新序·杂事五》里作“秦项橐”,这个“秦”当是“泰”字之形误,同“大(太)”。“橐”(透母铎部)、“党”(端母阳部)古音相近,所以“大项橐”其实就是“达巷党”的音转。达巷党本是个党名,古代的乡聚以五百家为一党,大概这个党居住在达巷,所以称达巷党,“达巷党人”是指这个党里的某个或某些人,不是个专门的人名,甘罗给音转成“大项橐”成为个人名了。正因为甘罗托项橐的故事而相秦,后人把项橐、甘罗当作早慧的代表人物放在一起说,如唐代路德延《小儿诗》:“项橐称师日,甘罗作相年。”这首诗“项讬柒岁知事,甘罗十二相秦”也是一样的。
4、若无良妻解梦,冯唐宁得忠臣
这个故事以前学者多没得其出处而付阙如。此故事见英藏敦煌文献《琱玉集·占梦》(S.2072/8)引《同贤记》:
冯唐,前汉人,为署吏,年踰七十,梦见文帝于唐前[前]行三步,却行三步,欲走不能,为帝所捉,以两木夹唐足,一木夹唐头,通一目。唐觉,流汙悲哽,具向妻说。妻曰:“君梦吉也。两木夹足,是‘楚’字;一木置头得通[目],是‘相’字。前行三步,迁君位;却行三步,辞君也。君必当为楚相。”文帝召唐为会稽太守、楚国相。[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