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中候(一)
(2014-09-21 08:56:53)
标签:
尚书中候谶纬汉代校录文化 |
分类: 古籍整理研究 |
尚書中候
(一)
知北遊 校錄
凡例
1.正文加〇表示。
2.類似的文字而有異者加※表示。
3.注文加◎表示,有正文者列入正文下,無正文者單獨立條。
4.凡正文、注文同出一源者,只在注文後註明出處;正文、注文出處不同者,則分別注明出處。
5.引諸家說及筆者按語均加◇表示。
6.補出的文字加[]表示。
7.《集成》之“校勘”加【】表示。
8.本書主要根據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輯本錄入并重新校訂,乃筆者沒完成之本,錯誤難免,如有疑問,請核對原書。
目錄
1.握河紀
2.我應(或稱“我應瑞”)
3.考河命
4.題期
5.立象
6.顗期
7.雒予命
8.雒師謀
9.摘雒戒
10.儀明
11.敕省圖
12.稷起
13.準讖哲
14.合符后
15.運衡
16.契握
17.苗興
18.霸免
19.赤雀命
20.雜篇
1、握河紀
◇皮錫瑞云:袁氏《考證》曰:“篇目見《詩》、《周禮》、《禮記》三疏及《路史》。”《命歷序》曰:“堯修壇于河,受龍圖,作《握河紀》。”《文選·王融曲水詩序》注曰:“《帝王世紀》曰:堯與群臣沈璧於河,乃為《握河紀》,即今《尚書中候》是也。”或引無“紀”字。
◇知北遊按:本篇名“河”指河圖,言握河圖之記以察天命。
〇帝堯文明——《文選·任昉宣德皇后令》注。
〇德政清平,比隆伏羲。——《御覽·休徵部》。又見《路史·疏仡紀·陶唐氏》。《御覽》“德政”本作“堯德”,從《路史》改。
◎注:伏羲氏有天下,龍馬負圖出於河,遂法之畫八卦。又龜書,洛出之也。——《禮記·禮運》疏。
◇知北遊按:以上三條據《尚書中候疏證》補。
〇帝軒提象,麒麟在囿。——《詩·周南·麟趾》疏。
〇鳳凰巢阿閣,讙樹。——《詩·大雅·生民》疏。
※伯禹拜曰:昔帝軒提象,配永循機,天地休通,五行期化,鳳皇巢阿閣,讙樹。麒麟在囿,鸞鳥來儀——《黃氏逸書考》。
◎注:軒轅,黃帝名。永,長也。循,順也。黃帝軒轅觀攝提之象,配而行之,以長順斗機為政焉。休,美也。天地美氣,應四時之變。阿,屋榮名。宮中之門曰閣,鳳皇於屋榮從而出,讙鳴於朝廷之樹。讙,譁也。巢梧樹,其雄自歌,其雌自舞。𡈹通囿。園之有圍者也。◇知北遊按:此注見《清河郡本》。
〇黃帝巡洛,河出龍圖,洛出龜書,曰威。赤文像字,以授軒轅。
◎注:麒似馬無角,麟似麋而一角。威,則也。靈龜負書所出,黃帝咸則也。——《黃氏逸書考》。
〇堯時受河圖,龍銜赤文綠色。
◎注曰:龍而象形馬,故曰馬圖。——《禮記·禮運》疏。
〇堯即政七十年,受河圖。——《詩·大雅·生民》疏,《路史·後紀》11注。
◎注曰:或云七十二年。——《詩·大雅·生民》疏。
〇堯即位七十年,景星出翼,鳳凰止庭。
◎鄭玄注:景,大也,明也。翼,朱鳥宿也。——《開元占經》77。
〇堯曰:皇道帝德,非朕所專。——《周禮·地官·師氏》疏、《曲禮》疏。
〇堯即政十七年,仲月甲日,至於稷,沉璧於河。青雲起,回風搖落,龍馬銜甲,赤文綠色,自河而出,臨壇而止,吐甲迴遰。甲似龜,廣九尺,有文言虞、夏、商、周、秦、漢之事。帝乃寫其文,藏之東序。——《路史·餘論》6、《後紀》10注。
【校勘】《路史·後紀》“色”作“字”,無“而止”二字。按:“十七”者,“七十”之訛乎?
◎注:序,學也。龜背有列星之分,斗政之度,帝王記錄,興亡之數。——《古微書》、《清河郡本緯書》。
※堯帝修壇河洛,擇良議沈,榮光出河,休氣四塞,白雲起,回風逝,赤文綠色,廣袤九尺,負理平上,有列星之分,什政之度,帝王錄記興亡之數,以授之堯。——《水經注》15《洛水》
◇《水經注疏》:守敬按:《類聚》九十八、九十九、《初學記》一、《御覽》八及八百七十二、八百九十三並引《尚書中候》:“堯沈璧於河”,此承上黃帝沈璧,鈔變原文,謂堯擇良日,議沈璧於河也。《河水注》有“修壇河洛,擇良議沈”之文,與此同;《路史》亦作“議”。戴作“即”,乃從《大典》。《文選•王融〈曲水詩序〉》注引《帝王世紀》曰:“堯與群臣沈璧於河,乃為《握河紀》,即今《尚書中候》是也。”則自此至以授之堯,乃《握河紀》之文也。
◇知北遊按:正文據《水經注》及楊守敬說補入。
〇帝立壇,磬折西向。禹進迎舜,契陪位,稷辨護。堯曰:“嗟!朕無德,欽奉丕圖,賜爾二三子。”斯封稷、契、皋陶,皆賜姓號。——《詩·大雅·生民》疏,《周禮·地官·山虞》疏。《詩·商頌譜》疏,《魯頌·閟宮》疏,《商頌·長發》疏,《路史·後紀》11注,《丹鉛錄》26。
【校勘】《詩·商頌》疏“爾”作“示”,無“皆”字。
◎注曰:進迎,接神也。辨護,供時用相禮儀者也。斯,此也。封三臣、賜姓號者,契為子,稷為姬,皋陶未聞。稷、契,公也。公即《周禮》“三公八命”,其出封,加一等。——《詩·商頌·長發》疏,《譜》疏,《周禮·春官·大祝》疏,《地官·山虞》疏,《路史·後紀》11注。
【校勘】《詩·商頌》疏無“此也”之“也”字。
◎注曰:自商以上,大國百里。——《路史·後紀》11注。
※棄、契皆堯封。——《路史·後紀》10注。
〇稷為大司馬,舜為太尉。——《御覽·職官部》。下句又見《禮記·月令》疏、《通典·職官》、《路史·馀論》。
◇知北遊按:此條據《尚書中候疏證》補入。
※稷為大司馬。——《漢魏遺書鈔》,《廣韻·上聲》25。
【校勘】按:同文在於《中候》。
※舜為太尉。
【校勘】按:同文在於《中候》。
◎注:太尉,周官。——《禮記·月令》疏、《路史·餘論》。
〇禹觀於濁河,而授綠字。——《繹史》11。
【校勘】按:“授”當作“受”。
〇帝執德恭,聰明密微,思心清淨,在廷從宜,仁推度符,移序精和,天地休通,五行相化,景星出攝提。——《開元占經》77
〇神龍負圖出河,虙犧受之,以其文畫八卦。
◎注:受龍圖,畫八卦,所謂“河出圖”者也。——《清河郡本緯書》。
◇知北遊按:正文乃《清河郡本》根據讖緯之說改造而來,《事林廣記》卷一:“太昊時,有神龍負圖出於河,則而畫之為八卦”,即本此說。注文見《宋書·符瑞志上》:“燧人氏沒,宓犧代之,受龍圖,畫八卦,所謂‘河出圖’者也。”孔廣林輯《尚書中候鄭注·序》云:“蓋《宋志》說堯、舜、禹、湯、文、武符命,皆取諸《中候》也”,其說甚是,然《宋書》不註明出處,無法確定出自何書、何篇,《清河郡本》多刺取《宋書·符瑞志》之文分置於《尚書中候》各篇,任意妄屬,難以據信。以下均同。
〇乃鑄鼎荊山之下,成,有龍下迎。黃帝上龍,群臣後宮從上天者,七十余人。小臣悉持龍髯,拔墜黃帝弓。
◎注:悉,俱也。——《清河郡本緯書》。
◇知北遊按:此文見《史記·封禪書》載齊方士公孫卿述申公之言曰:“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髥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髥,龍髥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髥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列仙傳》上《黃帝》引《仙書》云:“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于荊山之下,鼎成,有龍垂胡髯下迎帝,乃升天。群臣百僚悉持龍髯,從帝而升,攀帝弓及龍髯,拔而弓墜,群臣不得從,望帝而悲號。故後世以其處為‘鼎湖’,名其弓為‘烏號’焉。”《清河郡本》即據此文改造濫入該篇,注文則屬偽造。
〇粵若堯母曰慶都,逰於三河,龍負圖而至。其文要曰:亦受天佑,眉八采,鬢髮長七尺二寸,圓兌上豐平,足履翼宿。既而陰風四合,赤龍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堯於丹陵,其狀如圖,身長十尺。
◎注:顏上曰髪,顏下曰鬢。——《清河郡本緯書》。
◇知北遊按:“亦”當作“赤”。此文乃抄自《宋書·符瑞志上》。以下諸條均是《清河郡本》刺取《宋書·符瑞志上》之文,故根據《符瑞志》原文編次。
〇有盛德,封于唐,厥夢作龍而上。厥時高辛氏衰,天下歸之。
◎注:堯夢作龍,而天下歸之。——《清河郡本緯書》。
〇廚中自生肉,厥薄如箑,搖動則風生。食物寒而不臭,名箑脯。
◎注:箑,通翣。——《清河郡本緯書》。
〇草夾階而生,月朔始生一莢,月半而生十五莢。十六日已後,日落一莢,及晦而盡。月小盡則一莢焦而不落。名曰蓂莢,又曰曆莢。
◎注:堯觀之以知晦朔,故又名曆莢。——《清河郡本緯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