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饰图经》故事索隐(上)

(2009-11-01 23:15:09)
标签:

论文

文化

 《水饰图经》故事索隐(上)

作者:王宁

 
《水饰图经》十五卷,隋·杜宝撰,已佚。考《隋书·经籍志·地理类》有《水饰图》二十卷,为地理书;《小说家类》有《水饰》一卷,为小说。以上二书皆不著撰人名。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小说家类》和鲁迅《古小说钩沉》皆辑有《水饰》一卷(篇),即是从《太平广记》卷二二六引《大业拾遗》中钩稽出来的《水饰图经》,二家是将《水饰图经》和《水饰》当作一书了。
由《水饰图经》所载的故事内容来看,确属小说之类,但《隋书》载小说《水饰》只有一卷,不著撰人名,而《大业拾遗》所记《水饰图经》为十五卷,隋·杜宝撰,《隋志》没有著录,从名目、卷数和作者三方面看,二者所记不相合。所以《水饰图经》是否就是小说《水饰》,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水饰,原来是指在游船上的装饰,这些装饰有些象汉墓里的壁画,大体取自古代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雕绘而成。但《大业拾遗》所记的“水饰”却是一种布置在水上的木偶戏,《水饰》之类的书,便是记录这些故事内容的书。从内容上看,这些书都应该是小说类,《水饰图》可能涉及地理方面的内容多一些,就被列入地理类了。
《水饰图》和《水饰》都已佚失无可考,见存的记载水饰内容的书,大概只有《水饰图经》的佚目了,所以,要了解“水饰”类小说的基本情况,对《水饰图经》作一番研究还是十分必要的。从其记录的内容来说,《水饰》一类的书不能算是文人自己的创作,而是象晋人的《世说新语》、《搜神记》、《博物志》之类的小说一样,乃杂取故书所为,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乃类记异境奇物及古代琐闻杂事,皆刺取故书,殊乏新意,不能副其名,……今所存汉至隋小说,大抵此类。”《水饰图经》既然名“图经”,应当是有经有图的图书类著作,即先绘制出故事的图像,然后配上解说词——故事的梗概和出处。
那么,《水饰图经》中都记录了哪些故事呢?我们先看看《太平广记》卷二二六“水饰图经”条引《大业拾遗》:
“炀帝别敕学士杜宝修《水饰图经》十五卷,新成,三月上巳日会群臣于曲水以观水饰:有神龟负八卦出河授伏牺;黄龙负图出河、玄龟衔符出洛水、鲈鱼衔《图》出翠妫之水并授黄帝;黄帝斋于玄扈,凤鸟降于洛上;丹甲灵龟衔书出洛授苍颉;尧与舜坐舟于河,凤凰负图、赤龙载图出河并授尧;龙马衔甲文出河授舜;尧与舜游河值五老人;尧见四子于汾水之阳;舜渔于雷泽、陶于河滨;黄龙负黄符玺图出河授舜;舜与百工相合而歌,鱼跃于水;白而长人面鱼身捧《河图》授禹舞而入河;禹治水,应龙以尾画地,导决水之所出;凿龙门疏河;禹过江,黄龙负舟;玄夷苍水使者授禹《山海经》;遇两神女于泉上;帝天乙观洛,黄鱼双跃,化为黑玉赤文;姜于河滨履巨人之;弃后稷于寒冰之上,鸟以翼荐而覆之;王坐灵沼,于鱼跃;太子发渡河,赤文白鱼跃于王舟;武王渡孟津,操黄钺以麾阳侯之波;成王举舜礼,荣光幕河;穆天子奏《钧天乐》于玄池;猎于澡津,获玄貉、白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过九江,鼋龟为梁;涂修国献昭王青凤、丹鹄,饮于浴溪;王子晋吹笙于伊水,凤凰降;秦始皇入海见海神;汉高祖隐芒砀山,泽上有紫云;武帝泛楼船于汾河;游昆明池去大鱼之钩;游洛水,神上明珠及龙髓;汉桓帝游河,值青牛自河而出;曹瞒浴谯水击蛟;魏文帝兴师,临河不济;杜预造河桥成,晋武帝临会举酒劝预;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仙人酌醴泉之水;金人乘金船;苍文玄龟,衔书出洛;青龙负书出河,并进于周公;吕望钓溪,得玉璜;钓卞溪,获大鲤鱼,腹中得兵钤;齐桓公问愚公名;楚王渡江,得萍实;秦昭王晏于河曲,金人棒水心剑造之;吴大帝临钓台,望葛玄;刘备乘马渡檀溪;澹台子羽过江,两龙夹舟;淄邱与水神战;周处斩蛟;屈原遇渔父;卞随投颍水;许由洗耳;赵简子值津吏女;孔子值河浴女子;秋胡妻赴水;孔愉放龟;庄惠观鱼;郑弘樵径还风;赵炳张盖过江;阳谷女子浴日;屈原沈汨罗水;巨灵开山;长鲸吞舟——总七十二势,皆刻木为之。或乘舟,或乘山,或乘平洲,或乘磐石,或乘宫殿木人,长二尺许,衣以绮罗,装以金碧,及作杂禽兽鱼鸟;皆能运动如生,随曲水而行。又间以妓航,与水饰相次;亦作十二航,航长一丈,阔六尺。木人奏音声,击磬撞钟,弹筝鼓瑟,皆得成曲;及为百戏,跳剑,舞轮,升竿,掷绳,皆如生无异。其妓航水饰,亦雕装奇妙,周旋曲池,同以水机使之。……此并岸水中,安机如斯之妙;皆出自黄衮之思。宝时奉敕撰《水饰图经》,及检校良工,图画既成,奏进;敕遣共黄衮相知于苑内,造此水饰,故得委悉见之。衮之巧性,今古罕俦。”
此中所记的七十二势,实际上就是七十二个古代故事的标题,其中有把几条写作一条的,如“黄龙负图出河、元龟衔符出洛水、鲈鱼衔《箓图》出翠妫之水并授黄帝”,就包括了三势。这些故事有目无文,而且有些条目还存在着文字上的讹误,所以这里想做一下初步的工作,把这些标题稍做校理,考索一下其故事的出处和具体内容,或对同好者有小助焉。
《水饰图经》七十二势,杜宝修为十五卷,每卷大约记有四、五式,今将其逐条分出,校删文字加()表示,校增的文字加[ ]表示。因限于篇幅,常见之书的故事内容不备录,仅注明出处。
 
1、神龟负八卦出河,授伏羲。
《太平御览》卷九三一引《古史考》曰:“伏羲时,灵龟负《河图》,八卦是也。”然与标题似不甚相合,疑神龟当作神龙,《三教指归》卷上注引《龙鱼河图》曰:“伏牺氏王天下,有神龙负图出于黄河,法而效之,始画八卦,推阴阳之道,知吉凶所在,谓之《河图》。”
2、黄龙负图出河[授黄帝]
《渊鉴类函》卷四三七引《龙鱼河图》曰:“天授元始建帝号,黄龙负图,[鳞甲成字],从河中出,付黄帝。帝令侍臣[]写以示天下。”(方括号内文字据《黄氏逸书考》辑本补入)
3、玄龟衔符出洛水[授黄帝]
    洛水当作盛水。《渊鉴类函》卷四四〇引《黄帝出军诀》曰:“帝伐蚩尤,睡,梦西王母遣道人披黑狐之裘,以符授之,曰:‘太乙在前,天乙备后,河出符信,战即剋矣。’黄帝寤,思其符,不能悉忆,以告风后、力牧。风后、力牧曰:‘此兵应也,战必自胜。’力牧与黄帝俱到盛水之侧,立坛,祭以太牢,有玄龟衔符从水中出,置坛中而去。黄帝再拜稽首,受符视之,乃所梦得符也,广三寸,长一尺。于是黄帝佩之以征,即日禽蚩尤。”《黄氏逸书考》辑《龙鱼河图》亦有此文,文字略同。
4、鲈鱼衔《箓图》出翠妫之水,(并)授黄帝。
    《太平御览》卷七九引《河图挺佐辅》曰:“黄帝修德立义,天下大治,乃召天老而问曰:‘余梦见两龙挺白图即帝,以授余于河之都。觉昧素喜,不知其理,敢问于子。’天老曰:‘河出龙图,雒出龟书,纪帝録,列圣人所纪姓号,兴谋治平,然后凤皇处之。今凤皇以下三百六十日矣,合之图纪,天其授帝图乎?’黄帝乃祓斋七日,衣黄衣、黄冠、黄冕,驾黄龙之乘,载蛟龙之旗,天老、五圣皆从以游河洛之间,求所梦见者之处,弗得。至于翠妫之渊,大卢鱼流而至,乃问天老曰:‘子见夫中河流者乎?’曰:‘见之。’顾问五圣,皆曰:‘莫见。’乃辞左右,独与天老跪而迎之,五色毕具。[鱼汎白图,兰叶朱文。]天老以授黄帝,帝舒视之,名曰《録图》。”(方括号内文字据《古微书》补入)《黄氏逸书考》辑《河图禄运法》亦有此文。
5、黄帝斋于玄扈,凤鸟降于洛上。
    《太平御览》卷九一五引《帝王世纪》曰:“黄帝服斋于中宫,坐于玄扈洛上,乃有大鸟,鸡头燕喙,蛇颈龙形,麟翼鱼尾,状如鹤,体备五色,三文成字,首文曰顺德,背文曰信义,膺文曰仁智,不食生虫,不履生草。或止帝之东园,或巢阿阁。其饮食也必有歌舞,音如箫笙。”按:此大鸟即凤鸟也。
6、丹甲灵龟衔书出洛授苍颉。
    《古微书》辑《河图玉版》曰:“苍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帝。文捉二十八字,景刻于阳虚之石室。李斯止识八字,曰:‘上天垂命,皇辟选王。’今已不可寻矣。”
7、尧与舜坐舟于河,凤凰负图[授尧]。
    《初学记》卷三十引《春秋纬合诚图》曰:“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厚三寸,黄金检、白玉绳,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五字。”
8、赤龙载图出河(并)授尧。
    《古微书》辑《春秋合诚图》曰:“赤龙负图以出河见尧,与太尉舜等百二十臣集,藏之大麓。”又《文选·陆佐公〈石阙铭〉》注引《春秋纬元命苞》曰:“尧游河渚,赤龙负图以出,赤如绨状,龙没而图在。”
9、龙马衔甲文出河授舜。
    舜当作尧。《尚书中侯·握河记》曰:“帝尧即政七十载,景星出翼,凤皇止庭,朱草生郊,嘉木连生,甘露润液,醴泉出山。修坛河洛。仲月辛日,礼备,至于日稷,荣光出河,休气四塞,白云起,回风摇。龙马衔甲,赤文绿地,临坛止霁,吐甲而遰。甲似龟背,广袤九尺,圆理平上,五色文,有列星之分,斗正之度,帝王录纪兴亡之数,言虞夏商周秦汉之事。帝乃写其文,藏之东序。”《水饰图经》作舜事,当为误记。
10、尧与舜游河,值五老人。
    值,遇也。《玉函山房辑佚书》辑《论语比考谶》曰:“仲尼曰:吾闻帝尧率舜等游首山,观河渚。一老曰:‘《河图》将来告帝期。’二老曰:‘《河图》将来告帝谋。’三老曰:‘《河图》将来告帝书。’四老曰:‘《河图》将来告帝图。’五老曰:‘《河图》将来告帝符。’有顷,赤龙衔玉苞,舒图,刻版题命,可卷金泥,玉检封盛。咸曰:‘知我者重童(瞳)也。’五老乃为流星,上入昴。黄姚视之,龙没图在。与太尉舜共发曰:‘帝枢当百则禅于虞舜。’尧喟然叹曰:‘咨!汝舜,天之历数在汝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乃以禅舜。”
11、尧见四子于汾水之阳。
    《庄子·逍遥游》曰:“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疏》曰:“汾水出自太原,西入于河。水北曰阳,则今之晋州平阳县,在汾水北,昔尧都也。”《释文》曰:“四子,司马、李云:‘王倪、啮缺、被衣、许由。’”
12、舜渔于雷泽。
    《史记·五帝本纪》曰:“(舜)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尚书大传》曰:“舜渔于雷泽之中。”
13、[舜]陶于河滨。
    《韩非子·难一》曰:“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史记·五帝本纪》曰:“(舜)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
14、黄龙负黄符玺图出河授舜。
    《太平御览》卷九引《河图》曰:“舜以太尉即位,与三公临观[于河],黄龙五彩负图,出置舜前,以黄玉为柙,白玉检,黄金绳,黄芝为泥,章曰:‘[天]黄帝符玺。’”《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春秋纬运斗枢》曰:“舜以太尉受号,即位为天子,五年二月,东巡狩,至于中月,与三公诸侯临观河洛,有黄龙五彩负图出置舜前,遰入水而前去。图以黄玉为匣如柜,长三尺,广八寸,厚一寸,四合而[连],有户,白玉检,黄金绳,[紫]芝为泥封两端,章曰:‘天黄帝符玺。’五字广袤各三寸,深四分,鸟文。舜与大司空禹、临侯望博等三十人集发图,赤色而绨状,可舒卷,长三十二尺,广九寸,中有七十二帝地形之制、天文位度之差。”
15、舜与百工相和而歌,鱼跃于水。
    《太平御览》卷五百七十一引《尚书大传》曰:“舜为宾客而禹为主人,乐正道赞曰:‘尚考大室之义,唐为虞宾,至今衍于四海,成禹之变,垂于万世之后。’帝乃唱之曰:‘卿云烂兮,礼(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咸旦兮。’八佾咸进稽首曰:‘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予一人。’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施子论乐,配天之灵。迁于贤圣,莫不咸听。长乎歌之,轩乎舞之。精华已竭,蹇裳去之。’于是八风循涌,卿云藂藂,蟠龙偾倍于其藏,蛟鱼跃踊于其渊,龟鱼咸出其穴,迁虞而事夏也。”但此中无“百工相和”之说。《黄氏逸书考》辑《尚书中侯·考河命》曰:“舜万拥权衡而笑曰:‘明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亦乃见于钟石笙筦乎?’乃荐禹于天,行天子事。于时和气普应,庆云兴焉,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百工相和而歌《庆云》,帝乃侣之曰:‘庆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群臣咸进稽首曰:‘明明上天,烂然星辰。日月光华,弘予一人。’帝乃载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圣贤,莫不咸听。鼚乎鼓之,轩乎舞之,精华以竭,蹇裳去之。’于是八风修通,庆云从聚。蟠龙奋迅于厥藏,蛟龙踊跃于厥渊,龟鳖咸出厥穴,迁虞而事夏。”此几乎全抄《尚书大传》,而其中有舜与百工相和而歌之事,而无鱼跃于水之说,疑其中之蛟龙、龟鳖当如《大传》作“蛟鱼”或“龟鱼”也。
16、白而长人面鱼身捧《河图》授禹,舞而入河。
    “而”当作“面”,“面”字当衍。其文应作“白面长人鱼身”,“舞”当是“遰”字之误,“遰”即古“逝”字。《尸子》卷下:“禹理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图》而还于渊钟。”《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尚书中侯·握河记》曰:“尧使禹治水,禹辞:‘天地重功,帝钦择人。’帝曰:‘出!尔命图示乃天。’禹曰:‘臣观河,有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表曰:文命治* 。授臣《河图》,遰入渊。’伯禹拜辞。”《黄氏逸书考》辑《尚书中侯》曰:“(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我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淫。’言迄,受禹《河图》,言治水之事,乃退入于渊。于是以告曰:‘臣见河伯,面长、人首、鱼身,曰:吾河精[也],授臣《河图》。’”与诸书所引文小异。
17、禹治水,应龙以尾画地,导决水之所出。
    《楚辞·天问》曰:“应龙何画?河海何历?”王逸注:“禹治洪水,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洪兴祖《补注》引《山海经图》曰:“夏禹治水,有应龙以尾画地,即水泉流通。”《焦氏易林·师之咸》曰:“长尾委蛇,画地成河。深不可涉。”亦云此事。
18、[禹]凿龙门疏河。
《淮南子·修务训》曰:“禹沐浴淫雨,栉扶风,掘江疏河,凿龙门,闢伊阙”高诱注:“龙门,本有水门,鯆鱼游其中,上行得上过者,便为龙,故曰龙门。禹闢而大之,故言凿。”《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尚书纬璇玑钤》曰:“禹开龙门,导积石,决岷山,治九贡。”郑玄注:“龙门,山名。”又辑《孝经纬援神契》曰:“禹凿龙门,闢伊阙,掘江开岷,导四渎。”宋均注:“凿龙门以通河,凿岷山以开江。”《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三秦记》曰:“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
19、禹过江,黄龙负舟。
《吕氏春秋·恃君览·知分》曰:“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余何忧于龙焉。’龙俯首低尾而逝。”又《淮南子·精神训》曰:“禹南省方,济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乃熙笑而称曰:‘我受命于天,竭力而劳万民,生,寄也;死,归也,何足以滑和?’视龙犹蝘蜓,颜色不变。龙乃弭耳掉尾而逃。”《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曰:“禹济江,南省水理,黄龙负舟,舟中人怖骇,禹乃哑然而笑曰:‘我受命于天,竭力以劳万民。生,性也;死,命也。尔何为者?’颜色不变。谓舟人曰:‘此天所以为我用。’龙曳尾舍舟而去。
20、玄夷苍水使者授禹《山海经》
《山海经》当作《金简玉字经》。《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曰:“[禹]功未及成,愁然沉思。乃案黄帝中经历,盖圣人所记曰:在于九山东南天柱,号曰宛委,赤帝在阙。其岩之巅,承以文玉,覆以磐石,其书金简,青玉为字,编以白银,皆琢其文。禹乃东巡,登衡岳,血白马以祭,不幸所求,禹乃登山仰天而啸。因梦见赤绣衣男子,自称玄夷苍水使者,闻帝使文命于斯,故来候之。‘非厥岁月,将告以期,无为戏吟。’故倚歌覆釜之山,东顾谓禹曰:‘欲得我山神书者,斋于黄帝岩岳之下三月,庚子登山发石,金简之书存矣。’禹退又斋三月,庚子登宛委山,发金简之书。案金简玉字,得通水之理。”道家之书有《金简玉字经》,盖即后人托于此故事而做。《山海经》古传乃禹、益所作,非人所授。汉代刘绣《上山海经表》曰:“《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越王无余外传》亦曰:“(禹)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此言“玄夷苍水使者授禹《山海经》”盖系误说。
21、(禹)遇两神女于泉上。
    “泉”乃“白水”二字之误合,当作“遇两神女于白水上”。《太平御览》卷六三引《庄子》(今本无)曰:“两神女于白水之上,禹过之而趍(当作趋),曰:‘治天下奈何?’女曰:‘股无胈,胫不生毛,手足胼胝,何足以至。’”司马彪注曰:“言忧天下太甚。”
22、帝天乙观洛,黄鱼双跃,化为黑玉,赤文。
《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尚书中侯·雒予命》曰:“天乙在亳,夏桀迷惑,诸邻国繈负归德。东观乎洛,陈三分沉璧,退立,容光不起。黄鱼双跃,出济于坛。黑鸟以雄随,鱼亦化为黑玉,赤勒曰:‘玄精天乙受神符,伐桀克,三年,天下悉合。’”《黄氏逸书考》辑《尚书中侯》曰:“天乙在亳,诸邻国襁负归德。汤东观于雒,云:‘寡人慎机。’汤降三分璧,沉于雒水,退立,荣光不起。黄鱼双跃,出跻于坛,黑鸟以雄随。鱼亦止,化为黑玉,赤勒曰:‘玄精天乙受神福,命之子伐桀命克,子商灭夏天下服。三年,天下悉合。’”二者文字多有不同。
23、姜嫄于河滨履巨人之跡。
此势主要是说姜嫄生后稷的故事。《诗·大雅·生民》曰:“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正义》引《河图》曰:“姜嫄履大人迹生后稷。”《史记·周本纪》曰:“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列女传》卷一曰:“弃母姜嫄者,邰侯之女也。当尧之时,行见巨人迹,好而履之,归而有娠,浸以益大,心怪恶之,卜筮禋祀,以求无子,终生子。以为不祥而弃之隘巷,牛羊避而不践。乃送之平林之中,后伐平林者咸荐之覆之。乃取置寒冰之上,飞鸟伛翼之。姜嫄以为异,乃收以归。因命曰弃。姜嫄之性,清静专一,好种稼穑。及弃长,而教之种树桑麻。弃之性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尧使弃居稷官,更国邰地,遂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及尧崩,舜即位,乃命之曰:‘弃!黎民阻饥,汝居稷,播时百谷。’其后世世居稷,至周文武而兴为天子。君子谓姜嫄静而有化。诗云:‘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又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此之谓也。”《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春秋纬元命苞》曰:“周本后稷,姜原游閟宫,其地扶桑,履大人跡而生后稷。”但此中皆无“于河滨”之记载。
24、弃后稷于寒冰之上,鸟以翼荐而覆之。
《诗·大雅·生民》言姜嫄生后稷之后,“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史记·周本纪》曰:“(姜嫄)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列女传》卷一曰:“当尧之时,(姜嫄)行见巨人迹,好而履之,归而有娠,浸以益大,心怪恶之,卜筮禋祀,以求无子,终生子。以为不祥而弃之隘巷,牛羊避而不践。乃送之平林之中,后伐平林者咸荐之覆之。乃取置寒冰之上,飞鸟伛翼之。姜嫄以为异,乃收以归。因命曰弃。”
25、王坐灵沼,于牣鱼跃。
    《诗·大雅·文王》曰:“王在灵沼,于牣鱼跃。”王谓周文王。《传》曰:“沼,池也。灵沼,言灵道行于沼也。牣,满也。”《笺》曰:“灵沼之水,鱼盈满其中,皆跳跃,言得其所。”《传》又曰:“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孟子·梁惠王上》载孟子对梁惠王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史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幽鹿攸伏。幽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26、太子发渡河,赤文白鱼跃入王舟。
《玉函山房辑佚书》辑《今文尚书·泰誓》(此《泰誓》乃汉人所作)曰:“太子发升于舟,中流,白鱼入于舟中,王跪取,出涘以燎,群公咸曰:‘休哉!’”《尚书中侯·合符后》曰:“渡于孟津,太子发升于舟,中流,受文命待天谋,白鱼跃入于王舟。王俯取鱼,鱼长三尺,赤文有字,题目下名‘授右’,曰:‘姬发遵昌。’授右之下犹有一百二十余字,王维退写成以二十字,鱼文消。”《史记·周本纪》曰:“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又《尚书纬璇玑钤》曰:“武王得兵钤,谋东观,白鱼入舟,符取鱼以燎。八百诸侯顺同不谋。鱼者,视用无足翼从,欲纣如鱼乃诛。”《黄氏逸书考》辑《雒书灵凖听》曰:“武王伐纣,度孟津,中流,白鱼跃入王舟,王俯取鱼,长三尺,目下有赤文成字,言纣可伐。王写成卅字,鱼文消。燔鱼以告天,有火自天,止于王屋,流为赤乌,乌衔谷焉。谷者,纪后稷之德;火者,燔鱼以告天,天火流下,应以告也。遂东伐纣,胜于牧野,兵不血刃而天下归之。”
27、武王渡孟津,操黄钺以麾阳侯之波。
《淮南子·览冥训》曰:“武王伐纣,渡于孟津,阳侯之波逆流而击,疾风晦冥,人马不相见。于是武王左操黄钺,右秉白旄,瞋目而撝之曰:‘余任天下,谁敢害吾意者!’于是风济而波罢。”
28、成王举舜礼,荣光幕河。
《黄氏逸书考》辑《尚书中侯·摘雒戒》曰:“周成王举尧舜礼,沉璧于河,礼毕,王退俟。至于日昧,荣光并出幕河,白云起而青云浮至,乃有青龙临坛,衔玄甲之图,吐之而去。”
29、穆天子奏《钧天乐》于玄池。
《钧天乐》全称《钧天广乐》,如《史记·赵世家》曰:“《钧天广乐》,九奏《万舞》”,又简称《广乐》。《穆天子传》卷二曰:“庚戌,(穆)天子西征,至于玄池。天子三日休于玄池之上,乃奏《广乐》,三日而终,是曰‘乐池’。”
30、(穆天子)猎于操津,获玄貉、白狐。
“操津”当作“渗泽”,皆字形之误。《穆天子传》卷一曰:“甲辰,(穆)天子猎于渗泽,于是得白狐、玄貉焉,以祭于河宗。”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