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饰图经》故事索隐(上)
(2009-11-01 23:15:09)
标签:
论文文化 |
作者:王宁
《水饰图经》十五卷,隋·杜宝撰,已佚。考《隋书·经籍志·地理类》有《水饰图》二十卷,为地理书;《小说家类》有《水饰》一卷,为小说。以上二书皆不著撰人名。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小说家类》和鲁迅《古小说钩沉》皆辑有《水饰》一卷(篇),即是从《太平广记》卷二二六引《大业拾遗》中钩稽出来的《水饰图经》,二家是将《水饰图经》和《水饰》当作一书了。
由《水饰图经》所载的故事内容来看,确属小说之类,但《隋书》载小说《水饰》只有一卷,不著撰人名,而《大业拾遗》所记《水饰图经》为十五卷,隋·杜宝撰,《隋志》没有著录,从名目、卷数和作者三方面看,二者所记不相合。所以《水饰图经》是否就是小说《水饰》,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水饰,原来是指在游船上的装饰,这些装饰有些象汉墓里的壁画,大体取自古代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雕绘而成。但《大业拾遗》所记的“水饰”却是一种布置在水上的木偶戏,《水饰》之类的书,便是记录这些故事内容的书。从内容上看,这些书都应该是小说类,《水饰图》可能涉及地理方面的内容多一些,就被列入地理类了。
《水饰图》和《水饰》都已佚失无可考,见存的记载水饰内容的书,大概只有《水饰图经》的佚目了,所以,要了解“水饰”类小说的基本情况,对《水饰图经》作一番研究还是十分必要的。从其记录的内容来说,《水饰》一类的书不能算是文人自己的创作,而是象晋人的《世说新语》、《搜神记》、《博物志》之类的小说一样,乃杂取故书所为,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乃类记异境奇物及古代琐闻杂事,皆刺取故书,殊乏新意,不能副其名,……今所存汉至隋小说,大抵此类。”《水饰图经》既然名“图经”,应当是有经有图的图书类著作,即先绘制出故事的图像,然后配上解说词——故事的梗概和出处。
那么,《水饰图经》中都记录了哪些故事呢?我们先看看《太平广记》卷二二六“水饰图经”条引《大业拾遗》:
“炀帝别敕学士杜宝修《水饰图经》十五卷,新成,三月上巳日会群臣于曲水以观水饰:有神龟负八卦出河授伏牺;黄龙负图出河、玄龟衔符出洛水、鲈鱼衔《箓图》出翠妫之水并授黄帝;黄帝斋于玄扈,凤鸟降于洛上;丹甲灵龟衔书出洛授苍颉;尧与舜坐舟于河,凤凰负图、赤龙载图出河并授尧;龙马衔甲文出河授舜;尧与舜游河值五老人;尧见四子于汾水之阳;舜渔于雷泽、陶于河滨;黄龙负黄符玺图出河授舜;舜与百工相合而歌,鱼跃于水;白而长人面鱼身捧《河图》授禹舞而入河;禹治水,应龙以尾画地,导决水之所出;凿龙门疏河;禹过江,黄龙负舟;玄夷苍水使者授禹《山海经》;遇两神女于泉上;帝天乙观洛,黄鱼双跃,化为黑玉赤文;姜嫄于河滨履巨人之跡;弃后稷于寒冰之上,鸟以翼荐而覆之;王坐灵沼,于牣鱼跃;太子发渡河,赤文白鱼跃于王舟;武王渡孟津,操黄钺以麾阳侯之波;成王举舜礼,荣光幕河;穆天子奏《钧天乐》于玄池;猎于澡津,获玄貉、白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过九江,鼋龟为梁;涂修国献昭王青凤、丹鹄,饮于浴溪;王子晋吹笙于伊水,凤凰降;秦始皇入海见海神;汉高祖隐芒砀山,泽上有紫云;武帝泛楼船于汾河;游昆明池去大鱼之钩;游洛水,神上明珠及龙髓;汉桓帝游河,值青牛自河而出;曹瞒浴谯水击蛟;魏文帝兴师,临河不济;杜预造河桥成,晋武帝临会举酒劝预;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仙人酌醴泉之水;金人乘金船;苍文玄龟,衔书出洛;青龙负书出河,并进于周公;吕望钓磻溪,得玉璜;钓卞溪,获大鲤鱼,腹中得兵钤;齐桓公问愚公名;楚王渡江,得萍实;秦昭王晏于河曲,金人棒水心剑造之;吴大帝临钓台,望葛玄;刘备乘马渡檀溪;澹台子羽过江,两龙夹舟;淄邱訢与水神战;周处斩蛟;屈原遇渔父;卞随投颍水;许由洗耳;赵简子值津吏女;孔子值河浴女子;秋胡妻赴水;孔愉放龟;庄惠观鱼;郑弘樵径还风;赵炳张盖过江;阳谷女子浴日;屈原沈汨罗水;巨灵开山;长鲸吞舟——总七十二势,皆刻木为之。或乘舟,或乘山,或乘平洲,或乘磐石,或乘宫殿木人,长二尺许,衣以绮罗,装以金碧,及作杂禽兽鱼鸟;皆能运动如生,随曲水而行。又间以妓航,与水饰相次;亦作十二航,航长一丈,阔六尺。木人奏音声,击磬撞钟,弹筝鼓瑟,皆得成曲;及为百戏,跳剑,舞轮,升竿,掷绳,皆如生无异。其妓航水饰,亦雕装奇妙,周旋曲池,同以水机使之。……此并岸水中,安机如斯之妙;皆出自黄衮之思。宝时奉敕撰《水饰图经》,及检校良工,图画既成,奏进;敕遣共黄衮相知于苑内,造此水饰,故得委悉见之。衮之巧性,今古罕俦。”
此中所记的七十二势,实际上就是七十二个古代故事的标题,其中有把几条写作一条的,如“黄龙负图出河、元龟衔符出洛水、鲈鱼衔《箓图》出翠妫之水并授黄帝”,就包括了三势。这些故事有目无文,而且有些条目还存在着文字上的讹误,所以这里想做一下初步的工作,把这些标题稍做校理,考索一下其故事的出处和具体内容,或对同好者有小助焉。
《水饰图经》七十二势,杜宝修为十五卷,每卷大约记有四、五式,今将其逐条分出,校删文字加()表示,校增的文字加[
]表示。因限于篇幅,常见之书的故事内容不备录,仅注明出处。
1、神龟负八卦出河,授伏羲。
《太平御览》卷九三一引《古史考》曰:“伏羲时,灵龟负《河图》,八卦是也。”然与标题似不甚相合,疑神龟当作神龙,《三教指归》卷上注引《龙鱼河图》曰:“伏牺氏王天下,有神龙负图出于黄河,法而效之,始画八卦,推阴阳之道,知吉凶所在,谓之《河图》。”
2、黄龙负图出河[授黄帝]。
《渊鉴类函》卷四三七引《龙鱼河图》曰:“天授元始建帝号,黄龙负图,[鳞甲成字],从河中出,付黄帝。帝令侍臣[图]写以示天下。”(方括号内文字据《黄氏逸书考》辑本补入)
3、玄龟衔符出洛水[授黄帝]。
4、鲈鱼衔《箓图》出翠妫之水,(并)授黄帝。
5、黄帝斋于玄扈,凤鸟降于洛上。
6、丹甲灵龟衔书出洛授苍颉。
7、尧与舜坐舟于河,凤凰负图[授尧]。
8、赤龙载图出河(并)授尧。
9、龙马衔甲文出河授舜。
10、尧与舜游河,值五老人。
11、尧见四子于汾水之阳。
12、舜渔于雷泽。
13、[舜]陶于河滨。
14、黄龙负黄符玺图出河授舜。
15、舜与百工相和而歌,鱼跃于水。
16、白而长人面鱼身捧《河图》授禹,舞而入河。
17、禹治水,应龙以尾画地,导决水之所出。
18、[禹]凿龙门疏河。
《淮南子·修务训》曰:“禹沐浴淫雨,栉扶风,掘江疏河,凿龙门,闢伊阙”高诱注:“龙门,本有水门,鯆鱼游其中,上行得上过者,便为龙,故曰龙门。禹闢而大之,故言凿。”《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尚书纬璇玑钤》曰:“禹开龙门,导积石,决岷山,治九贡。”郑玄注:“龙门,山名。”又辑《孝经纬援神契》曰:“禹凿龙门,闢伊阙,掘江开岷,导四渎。”宋均注:“凿龙门以通河,凿岷山以开江。”《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三秦记》曰:“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
19、禹过江,黄龙负舟。
《吕氏春秋·恃君览·知分》曰:“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余何忧于龙焉。’龙俯首低尾而逝。”又《淮南子·精神训》曰:“禹南省方,济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乃熙笑而称曰:‘我受命于天,竭力而劳万民,生,寄也;死,归也,何足以滑和?’视龙犹蝘蜓,颜色不变。龙乃弭耳掉尾而逃。”《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曰:“禹济江,南省水理,黄龙负舟,舟中人怖骇,禹乃哑然而笑曰:‘我受命于天,竭力以劳万民。生,性也;死,命也。尔何为者?’颜色不变。谓舟人曰:‘此天所以为我用。’龙曳尾舍舟而去。”
20、玄夷苍水使者授禹《山海经》
《山海经》当作《金简玉字经》。《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曰:“[禹]功未及成,愁然沉思。乃案黄帝中经历,盖圣人所记曰:在于九山东南天柱,号曰宛委,赤帝在阙。其岩之巅,承以文玉,覆以磐石,其书金简,青玉为字,编以白银,皆琢其文。禹乃东巡,登衡岳,血白马以祭,不幸所求,禹乃登山仰天而啸。因梦见赤绣衣男子,自称玄夷苍水使者,闻帝使文命于斯,故来候之。‘非厥岁月,将告以期,无为戏吟。’故倚歌覆釜之山,东顾谓禹曰:‘欲得我山神书者,斋于黄帝岩岳之下三月,庚子登山发石,金简之书存矣。’禹退又斋三月,庚子登宛委山,发金简之书。案金简玉字,得通水之理。”道家之书有《金简玉字经》,盖即后人托于此故事而做。《山海经》古传乃禹、益所作,非人所授。汉代刘绣《上山海经表》曰:“《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越王无余外传》亦曰:“(禹)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此言“玄夷苍水使者授禹《山海经》”盖系误说。
21、(禹)遇两神女于泉上。
22、帝天乙观洛,黄鱼双跃,化为黑玉,赤文。
《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尚书中侯·雒予命》曰:“天乙在亳,夏桀迷惑,诸邻国繈负归德。东观乎洛,陈三分沉璧,退立,容光不起。黄鱼双跃,出济于坛。黑鸟以雄随,鱼亦化为黑玉,赤勒曰:‘玄精天乙受神符,伐桀克,三年,天下悉合。’”《黄氏逸书考》辑《尚书中侯》曰:“天乙在亳,诸邻国襁负归德。汤东观于雒,云:‘寡人慎机。’汤降三分璧,沉于雒水,退立,荣光不起。黄鱼双跃,出跻于坛,黑鸟以雄随。鱼亦止,化为黑玉,赤勒曰:‘玄精天乙受神福,命之子伐桀命克,子商灭夏天下服。三年,天下悉合。’”二者文字多有不同。
23、姜嫄于河滨履巨人之跡。
此势主要是说姜嫄生后稷的故事。《诗·大雅·生民》曰:“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正义》引《河图》曰:“姜嫄履大人迹生后稷。”《史记·周本纪》曰:“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列女传》卷一曰:“弃母姜嫄者,邰侯之女也。当尧之时,行见巨人迹,好而履之,归而有娠,浸以益大,心怪恶之,卜筮禋祀,以求无子,终生子。以为不祥而弃之隘巷,牛羊避而不践。乃送之平林之中,后伐平林者咸荐之覆之。乃取置寒冰之上,飞鸟伛翼之。姜嫄以为异,乃收以归。因命曰弃。姜嫄之性,清静专一,好种稼穑。及弃长,而教之种树桑麻。弃之性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尧使弃居稷官,更国邰地,遂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及尧崩,舜即位,乃命之曰:‘弃!黎民阻饥,汝居稷,播时百谷。’其后世世居稷,至周文武而兴为天子。君子谓姜嫄静而有化。诗云:‘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又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此之谓也。”《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春秋纬元命苞》曰:“周本后稷,姜原游閟宫,其地扶桑,履大人跡而生后稷。”但此中皆无“于河滨”之记载。
24、弃后稷于寒冰之上,鸟以翼荐而覆之。
《诗·大雅·生民》言姜嫄生后稷之后,“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史记·周本纪》曰:“(姜嫄)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列女传》卷一曰:“当尧之时,(姜嫄)行见巨人迹,好而履之,归而有娠,浸以益大,心怪恶之,卜筮禋祀,以求无子,终生子。以为不祥而弃之隘巷,牛羊避而不践。乃送之平林之中,后伐平林者咸荐之覆之。乃取置寒冰之上,飞鸟伛翼之。姜嫄以为异,乃收以归。因命曰弃。”
25、王坐灵沼,于牣鱼跃。
26、太子发渡河,赤文白鱼跃入王舟。
《玉函山房辑佚书》辑《今文尚书·泰誓》(此《泰誓》乃汉人所作)曰:“太子发升于舟,中流,白鱼入于舟中,王跪取,出涘以燎,群公咸曰:‘休哉!’”《尚书中侯·合符后》曰:“渡于孟津,太子发升于舟,中流,受文命待天谋,白鱼跃入于王舟。王俯取鱼,鱼长三尺,赤文有字,题目下名‘授右’,曰:‘姬发遵昌。’授右之下犹有一百二十余字,王维退写成以二十字,鱼文消。”《史记·周本纪》曰:“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又《尚书纬璇玑钤》曰:“武王得兵钤,谋东观,白鱼入舟,符取鱼以燎。八百诸侯顺同不谋。鱼者,视用无足翼从,欲纣如鱼乃诛。”《黄氏逸书考》辑《雒书灵凖听》曰:“武王伐纣,度孟津,中流,白鱼跃入王舟,王俯取鱼,长三尺,目下有赤文成字,言纣可伐。王写成卅字,鱼文消。燔鱼以告天,有火自天,止于王屋,流为赤乌,乌衔谷焉。谷者,纪后稷之德;火者,燔鱼以告天,天火流下,应以告也。遂东伐纣,胜于牧野,兵不血刃而天下归之。”
27、武王渡孟津,操黄钺以麾阳侯之波。
《淮南子·览冥训》曰:“武王伐纣,渡于孟津,阳侯之波逆流而击,疾风晦冥,人马不相见。于是武王左操黄钺,右秉白旄,瞋目而撝之曰:‘余任天下,谁敢害吾意者!’于是风济而波罢。”
28、成王举舜礼,荣光幕河。
《黄氏逸书考》辑《尚书中侯·摘雒戒》曰:“周成王举尧舜礼,沉璧于河,礼毕,王退俟。至于日昧,荣光并出幕河,白云起而青云浮至,乃有青龙临坛,衔玄甲之图,吐之而去。”
29、穆天子奏《钧天乐》于玄池。
《钧天乐》全称《钧天广乐》,如《史记·赵世家》曰:“《钧天广乐》,九奏《万舞》”,又简称《广乐》。《穆天子传》卷二曰:“庚戌,(穆)天子西征,至于玄池。天子三日休于玄池之上,乃奏《广乐》,三日而终,是曰‘乐池’。”
30、(穆天子)猎于操津,获玄貉、白狐。
“操津”当作“渗泽”,皆字形之误。《穆天子传》卷一曰:“甲辰,(穆)天子猎于渗泽,于是得白狐、玄貉焉,以祭于河宗。”
【待续】
前一篇:汉画像石“泗水取鼎”故事考实
后一篇:《水饰图经》故事索隐(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