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只钓鲈鱼不钓名

(2010-12-14 11:07:19)
标签:

杂谈

分类: 品读经典

     冬天的太湖,繁华褪去,远山近水更添了几分寥廓。洲渚上落光了叶子的大树,无言地伸向浩渺的湖面,似乎在迎接踏浪归来的渔船。这样的情境,正合了吴镇画中鱼隐的意味,眼前,就有元代那些大隐的影子晃悠。他们,吟诗作赋,逍遥于湖光山色之中;孤舟蓑笠,独钓一江寒雪。

    偶尔想想,古代士人们的隐逸生活确实够逍遥自在的:相逢于山水,相忘于江湖,或闲舟野钓,或曳杖山行,粗茶淡饭,晨曦黄昏。自由自在的人生理想具体化在渔樵耕读的每一个日子里,人生如此自可乐,夫复何求?

    隐逸,是历史上文人仕宦超尘出世、回归自然的行为与心态,始于先秦,盛于魏晋及宋元。“元四家”之一的吴镇算是著名的隐逸高士了,倪瓒尊其为“隐君”,后人论及吴镇必先谈其隐逸一面,称其为“高隐”、“画隐”、“鱼隐”等。http://shuhua.ce.cn/paint/gfjd/sh/hh/200612/11/W020061211395296960018.jpg

    在当时,吴镇算是看透红尘了,他不像有的文人,仕宦途中不如意就归隐山林,却又丢不下灯红酒绿的日子,而吴镇,寻找的是“水外青山山外天,疏林茅屋数归船。垂纶罢网相忘处,还羡逃名乐世贤”这样的远尘乐土。他也真是决绝:“渔兮渔兮不汝期,渔中之乐那能知。此渔此景定何处,长啸一声出门去”。

    出了门的吴镇,径直来到了太湖边,隐居下来。当时,太湖周围道教盛行,道教返璞归真、清净超释的主张,和吴镇的心境是相通的。于是,他给自己起了个“梅花道人“的名号,一心一意地信奉了道教。他的自画像中,俨然是一个身穿儒服,头戴道冠,手挂锡杖,松鹤为伴的标准的道者。

    吴镇所要的生活境界,是青山碧水间的渔舟隐士,渔父的形象或许是最能抒发胸臆的载体了。自从屈原《渔父》及《庄子》中的渔父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后,渔父成了清高孤洁、避世脱俗、啸傲江湖的智者、隐士的化身。吴镇隐居太湖,渔父的形象自然频繁地出现在他的笔墨中。吴镇的渔父图象,神态丰富、动作多样,有的闲看芦花,仰首观望,有的凝视水面,等鱼上钩------这样的画面,给人一种独与天地往来的轻松和洒脱。
    看看他的《洞庭渔隐图》

    是一江两岸式的构图。近处土坡上,两棵松树挺立秀拔,另一杂树从后横出,蟹爪样的枝条苍枯尖劲。中间,树的背景是浩渺的河水,树冠虬曲延展的姿势,似乎在接应远方撑船归来的渔父。远处,是低矮的山峦,圆浑的山石,苍郁的草木,经由吴镇的湿笔润染,有一种烟雨茫茫之感,从而使远处山峦愈显遥远,中间水面愈显开阔,似乎带领我们进入一种凄静、孤寂、超尘脱俗的世界。

    注意那个撑船的渔夫,你看他撑篙回船,动作洒脱,一派超然。在山之苍茫、水之浩渺的一角,貌似不起眼的渔夫,却是画面中的灵魂,那些山、水、树木,都是为渔父而存在的,而渔父的出现,也使山山水水有了具体可感的生机,奇崛的山,静静的水,挺直的树,共同构成了一个超逸出尘的世界,远离了纷扰,远离了凡俗,风生水起,弥漫的是一派天籁。

    在我看来,那些以渔父形象出现的江南士人,应该就是他自己吧?他一生不仕,不必为浮沉忧;他粗茶淡饭,不必为稻粱谋。他把身心全部放到山水里,浸在笔墨里,即使寥寥几笔,一种超尘的逸气就跃然纸上。

    看吴镇的渔父图,应该仔细看画中的树。吴镇很少画杂树,而是画几棵大树,躯干粗壮而枝叶茂密,富有顽强的生命力。在树的种类上,他是有选择的,他最喜欢画被赋予隐逸人格象征的古松。吴镇心目中的渔舟隐士,不仅仅是一般士大夫的放浪江湖、悦乎山水,而是在隐逸的旷境中充满着独立的人格精神。在这幅画中,挺拔向上的两棵松树,孤傲、冷静、沉稳,这不正是吴镇的秉性?那种孤高、耿直,虽“势力不能夺”的个性自然而生。

    “洞庭湖上晚风生,风揽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衣新,只钓鲈鱼不钓名”。这是吴镇在《洞庭渔隐图》上的自题诗,不也是他不同流合污、不沽名钓誉的高洁心态的真实写照?

    吴镇远去了,一同远去的还有他所生活的元朝。太湖还在,《洞庭渔隐图》还在,累了的时候,我们不妨做一回渔父,竹篙一点,回到吴镇的画中,隐逸!

  (元朝吴镇作《洞庭渔隐图》,纸本,水墨。纵146﹒4厘米,横58﹒6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