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激辩之初中学习要不要超前学习

(2016-08-14 02:04:13)
标签:

易浩

中考

初中学习

超前学习

习惯培养

分类: 教育分享
今天晚上,一个家长小窗我,问我要不要在某机构继续学习,为什么呢,因为该机构的这类班级要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学完初中的所有知识,同时给我看了下这个机构秋季和寒假的大纲,让我很诧异的是他们寒假就要学完全等三角形了。而这个知识是初一下学期比较难的一个点,甚至很多孩子初二了还要重复学这部分,因为全等太难。

 
我询问了他所就读的学校以及他孩子的情况后,建议他不在这个地方学了。为什么?因为太超前,并不适合。

 
在之前易老师的帖子中,曾经把初中的出口分为了三类
一,超牛娃,走联赛,这部分孩子是可以超前学的,因为他们的基础,以及他们的接受能力是可以的。而且他们也不是主要走中考的路子,所以可以不关注进度问题,完全就是拉速度,补充知识,提高难度,打比赛。

 
二、私立学校的直升:这部分孩子绝大多数都是通过选拔进入私立学校的,水平比较好,同时比较整齐。成都的私立学校的高中还是不错,为了留下好学生,他们会提前做直升考试,比中考提前一个月左右。同时个别学校,比如嘉祥的2+4,成外实外今年也在尝试这种模式,他们的进度会比较超前,泡中的数学也是比较超前的。他们的进度大致是两年学完初中的课本,然后一年复习中考。2+4就直接进入高中的学习了。
如果是这部分的孩子,可以跟着这个进度走

 
三、中考:80%的成都孩子都是走的中考,各个学校进度略有差别,但是一般来说,要在初三上学期的半期考试后才学完初中,然后进入复习。这部分学生我的个人建议是一般以同步为主,特别是基础稍微薄弱点的,也就是100分,如果考不到90以上的,都建议以同步复习为主。如果能90以上,可以适当超前,什么是适当呢,超前1-2周的内容即可。
 
为什么这样安排?
 
就是你学的知识内容是有用的,不是学了就还给老师的。
 
学校里讲的快,有它的道理。一方面,数学实验班的孩子普遍优秀,具备提前学习的条件。另一方面,超前学习确实可以提高成绩。这一点在高中教学中已经被多年验证了。

超前学习可以有效分担后期学习的压力。初二是整个初中最容易出现成绩分化的年级。而这也是课业可是加重,难度加大的时期。从初一的简单的学习一步跨入初二的难度学习(几何证明题增多),很多同学会感到不适应。而这时物理课也随之而来,有些学生会在这时放弃对理科的兴趣和信心。所以,在孩子接受能力允许的范围内,适当的把初二知识前移,是比较恰当的。所以很多学校都将“全等三角形”安排到了初一下学期。有些学校甚至引入了一些函数的基础知识。

超前学习可以为中考复习储备更充分的时间。在初二基本学完初中课程后,安排初三全年来进行中考复习。这种安排也是从高中借鉴而来的。

当然,重点中学的实验班超前学习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在初二基本结束课程后,可以选拔部分学生提前签约。为本校高中部保留优秀生源。

重点中学每年的寒假和暑假都会安排一些预习课程。主要是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帮助同学们提前学习基础知识,分担下学期的压力;二是为我们春季和秋季的同步提高班做一个知识储备,因为我们同步课程会比较难,尤其是进入初二以后,比数学实验班的附加题会难一些。

  但我们这里也提醒各位家长,一味盲目的超前也是不好的。前一段时间初中部暑假班报名,有的小升初的孩子报了初二的物理班这样不是很好,因为在一年内没有同步的学习提高,很多知识也是不能很好的消化提高的。一年后,基本忘完了。学的意义就不是很大了,后面正式上课的时候学的似是而非的。

 

那么超前学习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两者结合一下比较好。

  1、知识上,把一些关键的概念,比如有理数相关的概念,理解清楚,难度不用太高。

  2、程度上,适度超前,合适自己。基础不好的,就不要超前学了。

  3、练习上,重数量不重难度,以提高熟练度为主,把一些关键性的工具,比如计算、方程、英语音标,进行大量练习,熟练掌握。这阶段应避免难题怪题和太多的辨析题。把速度培养起来。尤其是初中阶段要强抓计算才可以。

  4、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放松对习惯的培养,预习-上课-复习-练习-错题总结五个环节保持住。

  总之,要给孩子养成一个意识,要学就要学好,任何时候都不能走马观花。做到以上四点,我认为超前学习就比较有效了。家长们千万不要一味的求快,求难。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