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论证
(2018-09-13 14:45:12)
标签:
中学生写作指导 |
分类: 写作小智慧 |
我们先读一段文章,认真体会一下对比手法的修辞效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不可强求统一,但这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确有高下优劣之分。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是生活方式,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也是生活方式;无所事事,浑浑噩噩,是生活方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也是生活方式;未老先衰,坐吃山空,是生活方式,老而弥坚,与时俱进,也是生活方式。无疑,李政道的“生活方式”,是积极的,高尚的,令人敬佩的,也是值得效仿的。 (《李政道的“生活方式”》)
此段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李政道的生活方式,是积极的,高尚的,令人敬佩的,也是值得效仿的。”因为对比,正反形象鲜明突出,爱憎情感表现强烈,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令人震撼的。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往往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比较才有鉴别”,两种事物一经对比,就可以分辨出彼此间的差异。因此,议论文中常常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真与假的对比,可以去伪存真;善与恶的对比,可以抑恶扬善;是与非的对比,可以拨乱反正。因此,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比单从正面说理,论证更有力,观点更鲜明。特别是本身就含有对比元素的作文题,如《俭与奢》《索取与奉献》《“知足长乐”与“知不足长乐”》等,更应该运用对比论证法去完成写作任务。
对比有纵比和横比两种。所谓纵比,是指时间上的前后时期、事物的前后阶段的对比。如用八旗子弟前期能征善战、建功立业与后期纵情享乐而丧权误国对比,可用来证明“创业而不守业就会亡国”的道理。所谓横比,是指同类事物间的对比。如《赞公仆精神》一文,用两个事例作对比:1994年11月,孔繁森同志不幸殉职,他留下的遗物是8元6角人民币和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原北京市副市长王宝森任职期间,利用人民给他的权力,大肆贪污受贿,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极其恶劣的影响。这样一对比,孰清廉孰贪婪,泾渭分明,有力地凸显了作者的观点。
运用对比论证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要有鲜明的论点。明确进行对比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不能偏离题意。
其二,要有明确的对比点。如果两种事物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
其三,要有相同的对比量。如果论述时从正面讲了两个方面(如,原因和结果),那么用来对照的部分也应该从反面讲两个方面(如原因和结果)。这样不仅对比相应均衡,而且能使文章眉目清楚。
其四,要有画龙点睛的议论。对比之后要进行精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对比是基础,议论是升华。
说宽容
湖南考生
宽容是一种品德,是一种气质:宽容他人,你是仁者;宽容自己,你是智者。学会宽容,你的人生会从容,轻松,潇洒,人性也得以升华。
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里,人要活得潇洒,就必须学会宽容。宽容,将使你活得更加轻松、更加有意义。拥有宽容,能使你拥有别人所不能拥有的东西。当宽容成为一种品性时,生活算是过到了极致。
“宠辱不惊,坐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拥有此种境界并非前世修来的福分,想要拥有宽容之度量是需要学习的。书本是用来学习的,是希望能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借由此书本领略到宽容之妙,而后学会忍让,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宽容不是胆小无能,而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大度。做人要宽容,更要学会宽容。
历史上有个叫蔺相如的卿相,由于多建功勋,所以官位一路上升,“位在廉颇之右”,引起了大将廉颇的忌妒与不满,便处处与蔺相如作难。但是,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无理取闹,只是笑而避之,从而引发出廉颇“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廉颇对于蔺相如如此宽宏大量,深感惭愧,从此两人成为“刎颈之交”,齐心协力为赵国奉命效劳,建立功勋。所以说,学会宽容,于人于国都有益处。
反观历史上那些善于妒忌的人,遇到一点不满便怨天尤人,这些人纵然学问再好,也难成大器。周瑜是个卓越的军事家,才华出众,足智多谋,把庞大的东吴水师管理得井井有条。可是,当他得知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虽自知不如,但却不甘落败,于是整天心中盘算着如何算计诸葛亮,最终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落得个吐血身亡的结局。唉,这又是何苦呢!倘若周瑜能像蔺相如那样宽容大量,我想,他的结局肯定不会是这样的!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与别人发生摩擦,当别人不小心踩到你,你应该摆摆手,说声“没关系”;当别人弄坏了你的东西向你道歉时,你也应该付之一笑。人生如此短暂匆忙,我们又何必把每天的时间都浪费在这些无谓的摩擦之中呢?天地如此宽广,比天地更宽广的应该是人的胸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