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变迁——湖北省大冶市第一中学校园建设始末
(2014-08-24 16:25:56)
标签:
大冶一中校园建设百年老校报告 |
分类: 岁月如歌 |
1
民国元年(1912年)八月,湖北省教育司指派皮树春、叶开瑞为筹办大冶县立中学专员。九月,大冶县署决定拨出武校场县立高等小学为中学校舍,校名为大冶县立中学。校园“系从高等小学校后进房屋划出,地处僻处,街外接近乡落,出场局促,甚不雅观”,而且“学校经费困难,房舍狭隘,设备简陋,只能成立一班。中间必须经过四个整年,才可招收一班新同学”,学校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广大青年求学之愿望。
民国二年,省府委任魏蔚华为校长。魏蔚华多次向县署申请,要求扩建校舍,未获准。
民国九年十二月,第二班同学毕业,共45名。接着招录第四班同学入学,共60名。其时,刘维国出掌校政。从他视事之日起,学校面貌日益改观,位于县城城关东街的新校开始筹建。
民国十年二月,建校委员会成立。由朱国祯、刘寿棋、叶开瑞等四十余人组成并发动全县殷实富户和大商贾捐资。同时还向华新水泥厂、汉冶萍公司、源华和富华煤矿等企业募捐筹款。三月,县署决定将劝学所旧址(即原城关东市三铺,今为大冶卫生防疫站)改建,同年秋正式动工兴建。
建筑校舍发起人及董事名单如下:詹输澡、朱国祯、金
民国十一年十月新校舍工程竣工,为两层楼房,前为入洞式校门,设计装璜美观大方。前房内设教室、自习室、礼堂、会议室和图书室等。后房内设学生寝室、校长室、教员室、会计室、食堂、厨房、浴室、贩卖部和校役室等。前后衔接,构成半圆形。校园面积3382m2,建筑面积800余m2。新校舍大小计52间。“落成的新校舍,前面有大楼一幢,教室四间,后面的寝室和教室衔接,筑成一个半圆形,形式堂皇,上下一新”。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大冶县立中学建校十周年之际,全体师生员工迁入新校舍。
翌年春举行新校舍落成暨第三班学生毕业典礼。大冶县知事兼学务监督苏钟贞写了祝词。祝词中说:
岁纪癸亥,九月肃霜。金湖作宰,上国观光。
宣言兴学,推广膠痒。庶政旁午,力有未遑。
赖邦君子,群蒙赞襄。育才教士,蔚成珪璋。
巍巍中学,居山之阳。爰就故址,相度扩张。
鸠工庀材,擘画周祥。公帑难济,多愿解囊。
结构巩固,气象光昌。寝舍精洁,教室堂皇。
别辟书馆,万卷储藏。尤雄壮者,实为礼堂。
遐尔瞻仰,峻宇煌煌。经营缔造,日月绵长。
兹观厥成,士绅称觞。环顧诸子,俊秀成行。
修业告竣,学广艺长。诸师秉泽,诱棭有方。
春风时雨,教泽流芳。文明进化,学海茫茫。
诸生奋勉,后学津梁。行毋荡检,学毋怠荒。
务袪浮躁,力尚伦常。读书稽古,志在显扬。
期为国器,树望梓桑。不佞爱士,夙具热肠。
芻言相助,永矢弗忘。
民国政府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宗彝也发来贺电,贺电中说:“国家事业万端,教育至关重要,教育不发达,国际无地位,是以东西各国,盛兴学校,以育人才,正为此也。大冶为鄂东名区,江汉财府,矿产丰富,工业勃兴,欧美人士,常往来如此,诚中外注目之地,要非众建学校,培植人才,何足以表观瞻,而宏造就旧有县立中学校一所,成立以来,毕业者不下数百人,其成绩颇有可观,然而教育事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精神固宜求发展,形式亦应力图扩充,该校长不惮烦劳,招集同志,经营岁月,大启新图,盖有鉴如此也,今者趁毕业之吉期,庆落成之盛典,百年大计,告厥成功,異日万千,从此发軔将见人才蔚起,文化大兴,内树江汉之风声,外与欧美而鼎立,不独国家幸甚,个人与有荣焉。”
因战争频仍,民国十五年未招生。十六年春,学校宣告停办。
民国二十五年夏,在全县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断九年的中学得以恢复。由于原校舍即东市三铺校舍,长期被滥用,且年久失修,大部份已倾斜倒塌,完全不堪使用,只好重修武校场旧址开学上课。民国二十七年深秋,日寇入侵,校舍被炸。同年十二月学校被迫迁至冶南山区刘荣卿祠堂坚持办学。即使如此,日本鬼子仍常来侵犯,学校无法运行。历时仅三个月,至民国二十八年春,学校又不得不宣告停办。
民国三十四年,日寇投降,学校第三次复办。校址设在武校场。由于日寇飞机多次轰炸,校舍几成废墟。经过数月筹备和全面维修,才将武校场校舍基本修复,勉强以敷使用。民国三十五年春,恢复招生。由于多年停办,复办时班次稍增,学生容纳不下,遂借北门外私立振华小学校舍为分部。未几,将北门外私立振华小学处改为本部,武校场改为分部。民国三十七年秋,增设一个高中班,经报请省政府核准,将校名改为“大冶县立中学”。
2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大冶,宣告大冶县解放。旋即成立大冶县人民政府,并接管学校,明哲继任一中校长。1950年春,学校全部迁到北门外校址。原私立振华小学,原普爱医院及教使堂均为中学校舍。武校场则为新办的大冶师范校址,原高中班迁往咸宁高中,校名改为大冶县初级中学。
1950年传达上级精神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1952年,学校决定扩招15个班。当时,县长周熙钧兼任校长,委派况公仆副校长带领柯化吉去江西购买建筑木料,随即动工建房。
1952年春,即将开学时,教室尚未盖起,只得将校内原一长条马厩改建成两间教室,另到普化寺借三间教室,再到叶家坝借五间民房。新建教室三幢共13间,土木结构,墙体是土砖,天盖为布瓦。
1955年,修建苏式教室6间。
1958年,做蛋壳结构教室八间。
1972年,新建学校礼堂。
1974年,新建三层楼教工宿舍。
1976年,新建二层楼教工宿舍。
1979年,配制物理实验室四个,生化实验室四个。
1980年,配制电教馆、图书馆、学生阅览室和教工阅览室。
建国后的五十年,大冶一中校园不断修缮,不断发展壮大;占地面积60亩,拥有完整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校园中有两棵香樟树,古木参天,虬枝竞发;W型的教学楼,孕育着莘莘学子展翅腾飞的博大情怀。一中人本着“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励精图治,争创一流”的大冶精神,锐意改革,勇攀高峰。
3
1995年4月5日至11日,副校长陈韶和参加在荆门召开的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校园建设与管理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提出,湖北省要创建全国一百所实验性示范性示范高中,以迎接二十一世纪。
1995年12月中旬,省教委副主任朱定昌由黄石市副市长胡菊萍陪同视察大冶一中。朱定昌指出:大冶一中必须搬迁,校园建设必须三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必须分离。
1996年1月5日,市委书记马清明、市长张嗣义等四大家领导参加市教委现场办公会。马清明明确表示:创办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不动摇,面向二十一世纪发展不动摇,三年建成校园不动摇。
一名资深教师对陈韶和校长说:如果三年能建成新大冶一中,我用手巴掌剪一个鱼给你吃。陈韶和校长淡然一笑。
1996年1月12日,大冶市委、市政府宣布成立新建大冶一中指挥部:
指 挥 长:马清明
常务副指挥长:周劲松
副指挥长:詹传忠
顾
成
余正权
办 公 室:周劲松
工 程 组:马哲胜
陈国振
集 资 组:明庭映
保 卫 组:柯尊俭
1996年2月,确定新校址:106国道以东,程发村和冯家村之间,面临大冶湖蟹子池。1996年3月19日,市长张嗣义在市人大一届四次会议上作《关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将新建大冶一中纳入大冶市政府当年10件实事”。
1996年6月9日,市政府出台文件指出:坚持用“筹、集、捐、带、助、拨、借、收、提、免”十字筹资法筹措资金。
1996年9月27日,召开大冶市新建大冶一中动员大会。市委书记马清明指出:“新建一中是我市教育发展史上又一辉煌的里程碑,其工程量之大,耗资金额之巨,建筑标准之高,前所未有。为此,要广泛宣传新建大冶一中的重要意义。党员干部、社会贤达要带头踊跃捐资,要充分发挥各部门单位的职能作用。发扬大冶精神,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无愧于先人,也无愧于后人。”
1996年9月28日,马清明、陈德礼、张嗣义、陈绪玉和徐星奎等领导参加了一中新校址的奠基仪式。1996年12月16日,茗山建筑队、金牛建筑队、省建五公司、大箕铺建筑公司、省建六公司等五家施工单位同时开始一中新校园的建设。
1997年3月6日,时任市长胡家法视察新建大冶一中工地。胡家法强调:要确保新建大冶一中工程如期竣工。
1998年6月23日,副省长王少阶视察大冶一中。王少阶指出:新建大冶一中工程宏大,市委市政府眼光远大、有气魄,克服重重困难,迎难而上,不但建设步伐快,而且建筑质量好,掀开了大冶教育事业崭新的一页。
1998年8月25日,大冶一中全体师生全迁新建大冶一中。9月1日正式开学。
新建大冶一中占地300亩,总投资1.2亿元,教学楼、科技馆、图书馆、艺术馆、体育馆拔地而起。在400米塑胶运动场,曾经举行过湖北省第八届中学生运动会,曾承办过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大型演出活动。在体育馆,曾举行过全国维达杯排球比赛和全国南北篮球争霸赛,蒋大为、李鸿基、董文华、德德玛等歌唱家先后到体育馆表演节目。来自省内外的五十多个教育代表团先后来一中参观学习,新加坡、新西兰的教育考察团也先后来一中参观访问。
4
2011年3月9日,市长荣绪俭在大冶一中主持召开大冶一中百年校庆筹备会议,市直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了会议。会上,市长荣绪俭提出了改扩建一中校园的目标和任务,校长黄太纯感觉责任重大。2012年2月8日,大冶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大冶一中校园改扩建工程建设指挥部:
政
指 挥 长:荣绪俭
副指挥长:纪春明 石裕武 熊志红 张保平 毕正洁(常务) 胡振宇 宛学雄刘元喜
成
徐祥山 冯光发 尹又如 成国胜 纪昌军 曹祥林 吕锦团陈传江 冯文刚 黄安青张 松
张俊武 王新宇 黄太纯 张绪海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地点设在大冶一中。刘志强兼任办公室主任,周咏新、黄太纯(常务)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彭宏、邬长华、曹茂海、冯军、余友厚、汪熙、吴时云为办公室成员,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
办公室下设三个职能组:一是综合协调组,组长刘志强,成员邬长华、吴时云;二是工程建设组,组长周咏新,副组长黄太纯、吴晓明、李建勋,成员曹茂海、冯军、余友厚、汪熙;三是工程督办组,组长刘笑峰,成员彭宏。
2012年12月,迎来大冶一中百年华诞。新建的综合楼和学生食堂濒临大冶湖,桃红色的墙体与蓝天白云倒映在淡蓝色的大冶湖面上,形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绚丽画面。
夏日的校园,香樟流韵,翠竹苍苍;泮湖中荷花竞放,馥园上鸟语花香。置身校园,感慨良多,纪拥军先生挥笔写了一篇《大冶一中赋》:
千年古邑,现代新城;国道之侧,金湖之滨。新园似画,琼楼如林。楼宇相属,覆压三百余亩;园圃所亘,变化四时之景。或曰:此何所哉?湖北名校,大冶一中;声闻海内,誉满江南。
立足大冶,放眼世界;造福当今,遗利万年。合理布局,胸有丘壑;精心选址,意含久远。吸取天地山水之精华,借鉴古今中外之经验。树木树才,以人为本;治国治校,以德为先。集四方之名师,育天下之精英;引科技之成果,造学术之气氛。舌耕笔耕不辍,教师之事业;文科理科并重,学生之根本。忍看今日华夏,受欺侮于他国;还念当年任公,寄希望于少年。生存发展,唯在我辈;民主自由,无须他人。读书万卷,他日笔挫万物;面壁九年,一朝龙飞九天。上求振兴中华,下图报答双亲。斯为学生之理想;是亦教师之心愿。
园有余韵,草木郁郁满地;楼无别类,学子济济一堂。春风浩荡之时,百花争艳;冰雪威严之际,寒梅吐香。兰竹青青,相伴于亭边;樟桂历历,并列于路旁。好鸟飞鸣,杨柳依依;锦鳞游泳,湖水漾漾。门前大道,日夜车轮滚滚;园中小径,来去人影匆匆。夜幕深垂,必见灯光清清;旭日东升,即闻书声琅琅。运动场上,龙虎腾跃;图书馆中,鸦雀无声。日月如梭,光阴似箭。珍爱华年,个个秉烛夜读;实现理想,人人闻鸡锻炼。
美哉,大冶一中;壮哉,时代新人。风光无限,决策于党政;前程似锦,承恩于干群。辉映天地,福利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