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500年以前,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到这样一段有趣的话:
请你想像有这么一个地洞,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地面,和洞穴等宽的光线可以照进洞底。一些人从小就住在里面,但他们的脖子和腿脚都捆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扭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的后壁。让我们再想像他们背后远处的高地上有一些正在燃烧的东西,发出火光。火光和被困的人之间形成一道矮墙,沿着矮墙还有一条路,就好像演木偶的时候,演员和观众之间有一道屏障,演员把木偶举到屏幕上面去表演。
这是柏拉图非常有名的三大比喻之一,叫做洞喻。这段话可以用一张非常简单的图来表示:
虽然这段话柏拉图的本意并不是说“影像”本身的事,而是从哲学思想上告诉人们:你们现在的生活就像一个被捆绑再山洞里的人,你们应该提高自己的精神状态,走出虚假的世界,找到“原位上的光亮”去看看草地、河流、和天空!这是柏拉图的原指!但是我们依旧能够看到古人对待“影像”的创造力!这就是现代电影技术的蓝本!
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人类经历了从默片时代到有声电影的时期,从初期电影工作者摸索出的镜头、剪辑、移动摄影,到好莱坞崛起、明星制度的确立,电影俨然以一种产业的形式在世界范围内急剧扩张,电影的个人化在德法美苏等国的兴起,电影大师的出现,使得电影在短短的百年历史中发展成为继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诗歌、舞蹈、戏剧之后的第七艺术形式。在现代电影中,影视语言形式的不断补充和发展使得电影本身注重的“影像”被人们忽略,在计算机电影的时代,在好莱坞的一套完整的电影工业的体制下,吸引人的剧情、漂亮的特技效果、精彩的人物对白似乎可以掩盖很多荒诞。但是似乎古人很早就知道这样一个道理:语言一方面在揭示真实,同时也在撒谎!电影早已经失去了真实,无论电影的语言形式如何改变!或许电影根本不需要真实,本身就是在做梦!……
随着“第五代”的集体进军世界影坛,所谓的“第六代”也开始在国内的电影界翻了身!中国的电影市场好像一个大宅子,前四代导演通过努力进了大宅子,把门锁死,从此中国电影是封闭的,而第五代导演破窗而入,打破了房子的安静,也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思路,之后把窗子关好,中国电影似乎又陷入了僵局,第六代的出现完全是一个意外,凭空从地下冒出来的,而且花样翻新,品种繁多!而到此,中国的电影才慢慢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式,就好像英格玛.柏格曼的《假面》中,失语的伊丽莎白,因为觉得自己的台词好笑而干脆不说话,或者是《堕落天使》中的金城武,干脆只用影像记录生活,语言既然揭示不了真实,还不如就不要揭示任何东西!因此,六代导演的片子既算不上什么记录真实,也算不上是完全的虚幻,呈现的元素也开始越来越多元!同时,也开始注重影像本身的表意!相比五代导演的局部色彩,六代开始了新的探索,这是一种长期处于电影边缘和地下状态的压抑导致了一些经典画面的产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