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阅览室待了一天,看了一天的电影。终究还是不过瘾,所以只能叫做半个电影嘉年华。嘉年华这样的词汇恐怕是我第一次用,可能以后也未必再用了,傻傻的看电影,只有这个时候有这个闲功夫吧,我说自己就是闲的,可是明明心里就是喜欢,却怕自己说了喜欢之后过了几年又放弃,玷污了喜欢这个词汇,玷污了电影,所以我不能说喜欢,只能说闲的。
突然想起一句台词,可是具体是哪一部电影早已经记不得了,女人说:“How's
going to
end?”,是啊,我不知道我要怎么给自己的电影情节收场,记得过去经常用一个词叫做沙文主义(chauvinism),现在想想,用在这种电影情节上虽有些牵强,但是也不过分。这种极端甚至带了盲目的热爱到底能给我带来什么?恐怕不是现在能够预料的,我也不想去预料。
阅览室看到专业课老师,还是老样子的一个人背着小书包到这里看电影,我偷看了一眼,黑白片,大概是《北方的那努克》!想到要过去和她咨询北电的情况,可是电话响了要我去吃饭。下午回来的时候,她已经走了!本来今天的电影篇目就已经定出了,分别是乔纳森德梅的《费城故事》、吉恩凯利的《雨中曲》、戈达尔的《恋爱时间》、塔可夫斯基的《乡愁》和丹尼博伊尔的《猜火车》,我也疯狂的看了,可是我真的越来越不怎么喜欢新浪潮的片子了,乏味枯燥的聊天就让你受不了,不知道是作者电影的悲哀还是我的悲哀,《乡愁》倒更像是《云上的日子》一般让人不知所云,不过我真的已经习惯了,我已经懒得再从这样的片子里找出什么人生人性的哲理,因为作者本身也未必清楚自己在干什么,我为什么还要苦苦想他到底是为了什么表意呢,就是抒发自己情感表达一种情景呗,哪有那么多《云上的日子》里的有爱有性、有爱无性、无爱有性、无爱无性的分析。少一点左岸派的哲学和精神分析学的东西吧,我已经开始反省自己为什么只看那些所谓的艺术片,它艺术吗?其实是很不好看的!不知道为什么又狂爱了王家卫,我想可能是因为看了《爱神》所至,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
还是不由自主的想到作业新浪潮和左岸派的事,其实要我的解释就是左岸派在巴黎左岸,而新浪潮在巴黎右岸,就这么简单!我真的懒得去细心解释什么新浪潮追随的巴赞和左岸派追随的爱森斯坦,我也懒得讲长镜头和依赖剪辑的精神分析论,一切又开始回归到一种从前的无知,只是想简单的看个电影就好!我只知道片子不是分析出来的,而是看出来感觉出来的!
感谢那金基德全集和《天堂电影院》《霸王别姬》的D9!
感谢北京电影学院的学报!
感谢谁呢?感谢Leslie!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