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路忆(散文原创作品)

(2017-06-05 10:57:11)
标签:

散文

随笔

情感

文化

图片

分类: 原创文学作品

       路 忆
                 胡 炜

路忆(散文原创作品)

-----------------------------------------------------------------------------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一句用来佐证人生希望的励志名言,它让人们明白了一个真理,路是人走出来的,希望是人创造出来的。无数迷茫无助的人,从这句话里,得到慰藉,于绝望处,又萌生了新的希望。

然而,倘若回归路的本身来考量,则又是另一番发人深思的景象了。

路确乎可以靠人走出来,但那靠双脚走出的路,其实是相当乏善可陈的。

小时候,住在荒僻的山寨里,每日行走的,便是一条条靠山民的双脚走出来的路。那是怎样的路呢,如蛇行一般曲曲弯弯的山路,狭窄崎岖,两旁还布满杂草荆棘。下雨天,满地泥泞,雨过天晴,太阳曝晒过后,又是烙脚的龟裂出大口子的干硬泥巴块。这样的山道,横了走时,已然难以开步,若是从山顶下到山脚,再从山脚爬到山顶,那更是让人发怵的情景了。

关于贵州山道之险之艰,黔籍文学前辈蹇先艾先生笔下有过生动的描绘:

“多年不回贵州,这次还乡才知道川黔道上的形势的险恶,真够得上崎岖鸟道,悬崖绝壁。尤其是踏入贵州的境界,触目都是奋异的高峰,往往三个山峰相并,仿佛笔架……中间是一条一两尺宽的小路,恰容得一乘轿子的通过。……从这山到那山,看着宛然在目,但中间相距着是几百丈宽的深壑,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对面,甚至于最长的路线,从这边山头出发是清晨,到得对山时已经是黄昏时分了。”

黔道难,最难的就是乡村的山路。走在崎岖陡峭山道上的山里孩子,看着父母挑着重重的担子,喘着粗气,满身是汗,步履蹒跚的模样,心里最渴望的是能走出大山。

走出大山,不管是去乡镇,进县城,上州府,还是到更远更大的省城和首都北京,那路,是一条比一条修得宽阔,修得平直。在那样的大马路上,有车可以拉重物,就用不着父母那么辛苦地挑抬了。

山里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对于城乡差别,其实没有多少可以参照的东西,唯一的梦想,就是能有一条靠人工修出来的大马路,让自己能够自由奔跑。

后来进入县城生活,终于有大马路可以行走了。那时,已经是七十年代中期。

但实话实说,那时候的路,除了宽度和平直的程度不同,但质地其实都是一样的泥沙路。所谓的“雨天一地泥,晴天满地灰”。

记得学校曾组织去省城春游,乘坐的客车过处,霎时就象刮起了一场龙卷风。车后扬起的尘土真能遮天蔽日,那高高的亮黄色的尘柱,至今还记忆深刻。

从县城去州府都匀,路更遥远狭窄,特别是每次经过螺丝壳时,那路的险峻与曲折,都会把人吓出一身冷汗。一次坐车,车速快了一点,过弯的时候,轮胎搓沙,刹车困难,差点掉下了高高的悬崖。遇到寒冷冬日,螺丝壳上银装素裹,风景确实迷人,但路上结的冰,却让车行螺丝壳成了一场噩梦般的经历。每次,下到山脚,远远地,看到匀城的万家灯火照亮前路,虽然早已是满身尘土,但那颗悬在嗓子眼的心,才终于落入胸腔,不禁长长地,舒了口气,

那时,只有城市街道的路况会好一些,不管是县城州府还是省城,都已经有了水泥路,那时的水泥路,真是让人羡慕不已。

应该是八十年代开始吧,一些得风气之先的南方城市,还有北上广这些大城市之间,开始出现笔直漂亮的高速公路。当时在电视上,看到那象绸缎一样光滑平整的柏油路,心里都羡慕得要命。

有机会出国旅游,不管是到亚洲近邻新马泰,还是去更远一些的欧洲国家,目力所及,不管是高速公路还是城际间的普通公路,都是清一色的柏油路,有的路两旁还绿草茵茵,有大片大片说不出名字的野花,在绿草从中,摇曳出万种风情,更是让人惊艳,联想到自己家乡那糟糕的路况,不禁让人感慨万端。

那时候,笔者生活的地方,虽说经济状况已有明显改善,但于路来说,仍然没有多大改观。

有几年,笔者离开县城,到乡村学校当老师,无论是骑自行车还是摩托车,抑或是坐客车,走的,都是大山里崎岖蜿蜒的山道,要经过许多村寨。那时候,农村还很贫穷,山道两旁见到的房屋依然简陋不堪,人们的穿着打扮也还非常破旧土气。

遇到凄风苦雨天气,难免触景生情,于是会想起沈从文先生笔下的一段文字来:

三月间的贵州深山里,小小雨总是特别多,快出嫁时乡下姑娘们的眼泪一样,用不着什么特殊机会,也常常可以见到。春雨落过后,大小路上烂泥如膏,远山近树全躲藏在烟里雾里,各处有崩坏的土坎,各处有挨饿太久全身黑区区的老鸦,天气早晚估计到时常常容易发生错误,许多小屋子里,都有面色憔悴的妇人,望到屋檐外的景致发愁。

心便会莫名地揪痛。就会想,莫非,生活在大山深处,连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我们都没有办法感受得到吗?

 应该是从九十年代开始,生活在大山里的我们,开始明显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浩荡春风。尤其是在公路建设领域,发展的势态之猛,速度之快,真可谓一天一个样,那种日新月异的景象,已经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先是贵新高速通车了,去州府都匀,已经可以避开车行螺丝壳的惊恐。不久,厦蓉高速,惠兴高速,贵惠高速,仿佛做梦一样,先后建成通车。

从笔者生活的县城去省城或是州府,车一出城,就是清一色的高速公路。那伸展在大山里的高速公路,宛如一匹匹华美精致的绸带,将城乡紧密地串联在了一起。

近些年,还开通了可以通江达海的高速铁路,更是极大地缩短了空间距离,让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与大城市乃至整个外部世界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县县通高速,从遥不可及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乡村公路硬化,也使回故乡的山道,变成了虽不宽阔,但却平整易行的水泥路。而近年来的“白改黑”,又让城市里的水泥路,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柏油路。

路确实是靠人走出来的。但真正的好路,却必须靠大规模有组织的修筑,才能出得来。

在改革开放结出累累硕果的今天,高速公路修得越来越多,修路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如今修出来的路,一条比一条宽,一条比一条漂亮,一条比一条现代。

四月里,为了赏花,笔者驱车跑了很远的高速公路。所过之处,只见一条条新修不久的柏油路,油光锃亮,宽阔平直,路两旁,青山如黛,风景如画。由于各处都在搞乡村美化,柏油路边闪过的村寨,全是黄墙红顶或是灰白墙面黑色屋顶的统一样式的小楼房,远看之下,就是一片连绵不断的乡间别墅群。在这样的环境里驱车前行,说不出的畅快舒心,那感觉,已经丝毫不逊色于曾经羡慕不已的欧洲原野风情。

走在这样的路上,幸福感自豪感,还有满满的自信心,油然从心底生起。于是就想,若是蹇先艾先生和沈从文先生还活着,看到如此漂亮的贵州公路,真不知道他们会写出怎样的锦绣文章来哩。


注:此文发表于2017年5月27日《黔南日报》“好花红”副刊时,编辑老师改题为《走过的路》,内容也有所删减。此为原创完整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