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特点

(2010-01-28 08:57:35)
标签:

杂谈

    新课程标准对课程评价的建议,改变了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以选拔为

主要目的的评价取向,制定了旨在促进学生与教师发展的评价制度,体现了重“发展性”和“多

元化”的特点。

1、教育评价的多元性。

(1) 评价内容的多元性。新课程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培养目标应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还要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学习积淀一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同步体现教育的两大功能。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评价,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还应涵盖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从评价的内容来看,评价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它包含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元评价内容。

(2)评价方式的多元性。从评价的方法与技术上看,它不是简单的定量分析,而是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鼓励学生个人参与评价,运用学生成长档案、小论文、答辩、各式各样的小制作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例如: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将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纳入评价的范畴,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主动性。小论文、小制作、手抄报等形式,有利于展示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学生成长档案,纵向比较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自我小结或反思,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审视自我,形成自主发展的动力。新课程评价体系,切入了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体现了人本特征。

2、教育评价的发展性:

(1)评价主体的发展性。学生是教育评价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实行动态分层,分层设置评价目标。设置分层目标的目的,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将学生的差异看作一种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同时为每一个学生确立其“最近发展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在分层评价中,根据学生的成绩和过去所属的层次,依据比较科学的评价标准,确定学生是升层、平层或降层,对升层的学生给予指导,争取更大进步。对学习平层或降层的学生,个别诊断,及时辅导,达到全层推进的目的。分层评价将学生的发展性纳入评价范畴,改变了传统的一张试卷、一刀切式的评价方式。

(2)评价范畴的发展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多元化的人,因此,教育评价的范畴,应随着学科知识、社会知识、道德观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将学科前沿知识、现实生活中的知识、社会对人才的世界观及价值观要求,纳入评价范畴,鼓励学生走进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现代社会。

(3)评价空间的发展性。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理论,提出了应重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的观点,学校应真正成为社会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简化、净化的特殊环境。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学校教育评价,应该拓展评价的空间,向社会发展。学校教育评价不仅要把学生在校内的活动,纳入评价的范畴,还应将学生在校外的活动,特别是思想道德表现、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等纳入教育评价,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育评价的即时性:

(1) 即时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及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知识与能力发展情况进行评价,能及时掌握教学信息,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节奏,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

(2)  即时激发学习动机。期中期末等阶段性评价,有利于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长效机制,课堂学习评价、实践活动评价、单项活动评比等,有利于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即时机制,因此,即时评价活动,应贯穿教师教育活动的始终。

(3)即时提供行为向导。教育评价除中考、高考等选拨性评价外,学校平时评价,应体现即时性,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措施。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即时进行评价活动,引导学生及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叶澜教授在他的《教育概论》一书中指出:教育具有两大功能,即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教育两大功能的实现最终是通过教育对象,每个个体的真实发展实现的。因此,教育的评价必须正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公正的评价教育对象的发展水平,才能体现教育促进个体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这也是现代教育意义下的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体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