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特点
(2010-01-28 08:57:35)
标签:
杂谈 |
主要目的的评价取向,制定了旨在促进学生与教师发展的评价制度,体现了重“发展性”和“多
元化”的特点。
1、教育评价的多元性。
(1)
(2)评价方式的多元性。从评价的方法与技术上看,它不是简单的定量分析,而是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鼓励学生个人参与评价,运用学生成长档案、小论文、答辩、各式各样的小制作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例如: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将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纳入评价的范畴,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主动性。小论文、小制作、手抄报等形式,有利于展示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学生成长档案,纵向比较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自我小结或反思,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审视自我,形成自主发展的动力。新课程评价体系,切入了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体现了人本特征。
2、教育评价的发展性:
(1)评价主体的发展性。学生是教育评价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实行动态分层,分层设置评价目标。设置分层目标的目的,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将学生的差异看作一种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同时为每一个学生确立其“最近发展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在分层评价中,根据学生的成绩和过去所属的层次,依据比较科学的评价标准,确定学生是升层、平层或降层,对升层的学生给予指导,争取更大进步。对学习平层或降层的学生,个别诊断,及时辅导,达到全层推进的目的。分层评价将学生的发展性纳入评价范畴,改变了传统的一张试卷、一刀切式的评价方式。
(2)评价范畴的发展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多元化的人,因此,教育评价的范畴,应随着学科知识、社会知识、道德观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将学科前沿知识、现实生活中的知识、社会对人才的世界观及价值观要求,纳入评价范畴,鼓励学生走进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现代社会。
(3)评价空间的发展性。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理论,提出了应重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的观点,学校应真正成为社会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简化、净化的特殊环境。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学校教育评价,应该拓展评价的空间,向社会发展。学校教育评价不仅要把学生在校内的活动,纳入评价的范畴,还应将学生在校外的活动,特别是思想道德表现、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等纳入教育评价,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育评价的即时性:
(1)
(2)
(3)即时提供行为向导。教育评价除中考、高考等选拨性评价外,学校平时评价,应体现即时性,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措施。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即时进行评价活动,引导学生及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