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课题旨在探索如何利用丰富的本土资源创设教育环境,通过在环境创设中课程、教学、幼儿、家长之间的多元互动,实现“环境”与幼儿的“对话”。通过研究更新教师、家长观念,增进家园合作,鼓励幼儿、家长亲手参与环境创设的整个过程中,帮助幼儿通过观察、构思、动手,获得新知识,促使其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发展。
一、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资源,在《纲要》中被提到较为重要的地位。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创设,更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环境”这一教育资源,“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其教育价值显已被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所重视。在新课程条件下,环境的教育价值显得更为突出。而环境创设的过程,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幼儿产生与环境互动的效应上。它既反映了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经验,幼儿在家庭和社会中所受的环境的影响,也凝聚了教师对周围环境及幼儿的充分理解。
目前,国内外对环境创设都在做一定的研究,总体来说主要是考虑美化、富有童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参与性,但对地方特色的体现还研究不多。浙江一农村幼儿园在挖掘农村自然资源、创设具有浙南农村特色的幼儿园环境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园地处江南县城——高淳,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景观、丰富的农村资源、颇具特色的人文资源等等。“十五”期间,我园已有课题《在美术活动中利用地方资源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研究》和《利用地方资源、激发幼儿体育活动兴趣的研究》,对地方资源的利用有了一定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
在此基础上我们打算进一步利用这些丰富的本土资源创设有效的教育环境,探索环境创设与课程、教学、幼儿、家长之间的多元互动,实现“环境”与幼儿的“对话”。鼓励幼儿、家长亲手参与环境创设的整个过程中,更新教师、家长观念,帮助幼儿通过观察、构思、动手,获得新知识,促使其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发展。
二、研究时间:2006.11——2008.11
三、研究目标:
1.根据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充分挖掘利用本土资源,创设美丽而充满本土气息、适宜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物质环境。
2.通过特色环境的创设,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乐于探索、乐于创造及初步的审美情趣。
3.转变教师、家长观念,创办园特色,提升办园水平。
四、研究内容: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包括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室内环境包括主题环境、角色游戏环境等,室外环境包括体育游戏环境等。
我园以前在环境创设方面一直以儿童化、美化为前提,虽然幼儿园的环境很美,也能体现幼儿的参与性主体性,但不能较好地体现地方特色,也无法达到新《纲要》的要求。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很好的本土资源,但没有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使我们的孩子对身边的资源漠视,对环境的变化熟视无睹。在幼儿园的主题环境创设上,浪费了资金,却永远比城市的优秀幼儿园落后,最重要的是把属于我们自己的最有价值的东西给摒弃了。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对本园教师和家长进行了调查问卷,希望通过调查与分析,能使教师和家长对本土资源有进一步的了解,将家乡本地特色融入新的生命活力,以此来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使孩子学会关注生活、热爱家乡,把本园的乡土美术推到一个新的起点。同时实现教师与幼儿、与家长与课程的共同发展、共同成长。因此,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如下:
1.开展对可开发利用的乡土资源的调查;教师、家长对利用乡土材料创设幼儿园环境的认识的调查。
2.幼儿园特色环境创设内容的研究。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幼儿园特色班级主题环境创设的研究。
(2)幼儿园特色角色游戏环境创设的研究。
(3)幼儿园特色体育游戏环境创设的研究。
五、研究方法:
1.用文献法了解高淳本地有哪些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和各地幼儿园在地方资源使用方面的情况及环境创设方面的情况。
2.用调查法了解教师、家长对本土资源使用在环境创设中的认识、教师成长需要的认识。
3.用行动研究法探索幼儿园主题环境、角色游戏环境、体育活动环境创设的方法;指导家长开展乡土特色的亲子活动;设计并开展组内研究课、观摩活动。
4.用经验总结法总结以往我园开展亲子活动中的经验及不足,预设地方特色亲子活动方案。
六、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6年11月——2007年1月)
1.组建课题组。课题组长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课题研究的水平与质量,在着手开展研究前,我园采取竟聘上岗的办法,让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的老师脱颖而出,走上组长岗位;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能力申报相关的课题组,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的个人发展。
2.设计调查问卷。我园采用书面问卷法分别对教师和家长进行“有哪些本土资源”的调查、家长参与幼儿园环境创设、亲子活动认识的调查、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幼儿发展需要等方面的调查。
3.预设利用本土资源,创设幼儿园特色环境的操作方案。
4.组织教师查阅文献,认真学习有关理论,提高对研究方案的认识和相关知识的积累。幼儿园环境创设是一个由来以久的“老”话题,我们广大的幼儿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都在从不同的理解角度重视环境创设,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当然,也有不少的困惑,存在一些误区,因此,从这一点看,幼儿园环境创设又永远是个新话题。正因为如此,《纲要》在有关内容中高度强调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有关问题,其针对性非常强,对幼儿园进行有关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要求。
(二)实施阶段:(2007年2月——2008年6月)
1.对教师、家长做上述调查与分析。调查问卷结果显示:
(1)教师方面。教师对乡土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仍有大量资源被埋没、闲置和浪费;对乡土资源的认识存在误区,90%教师对乡土资源的了解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自然材料,还有许多资源如民俗风情、民间艺术、传统节日、地方文化、网络资源等方面没有涉足,造成了大量资源被浪费;对乡土材料的开发意识不强,24%的老师较少用乡土材料开展游戏,他们认为这些材料收集起来麻烦,不好存放且脏,缺少耐用性、牢固性。
(2)家长方面。在举例本土资源上,90%以上家长回答都很简单,都以名胜古迹和民间艺术活动为主,涉及的自然材料、民间工艺、文化等方面很少。这说明家长对本土资源不够重视;在本土特色亲子活动材料上,小班家长刚进园,还没有接触亲子、开放日等活动,回答很简单;中大班家长在这方面回答就丰富了,如利用螃蟹壳做手偶、用布做水果、用果奶瓶做器械操等。这些活动给家长带来了乐趣,所以家长印象深刻;在提供资源上,小班家长因为对幼儿园的活动还不熟悉,在配合活动上还不主动;而中大班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学需要,配合次数较多,回答的方面就比较全面了;在亲子制作上,90%家长没有在家与孩子进行小制作,说明家长的动手意识不强,在家里没有有意识地收集生活中的材料,与孩子开展一些自制活动的习惯;家长参加亲子活动遇到困难时,会用以下方式解决:向老师请教,和别人讨论和学习,网上学习等。
2.按照研究方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边研究边思考,边实践边反思,并不断调整研究方案。
(1)通过沙龙、读书笔记、中心发言人等多种形式的课题组活动,教师们利用网络、书籍、教育杂志等进行学习,不仅在理论知识上收获很大,而且还受到了全国各地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启发,开阔了眼界,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建立了“玩具、材料、空间就在身边”的观念,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蕴藏的丰富的教育资源。例如:常见的操作材料有:片状材料中的“树叶、羽毛、布”;块状材料中的“砖块、果蔬块等”;点状材料中的“豆子、扣子等”;线装材料中的“毛线、毛根、麻绳、铁丝等”,都照样能创设引发、支持幼儿探索的良好环境。
(2)课题研究渗透在日常教学活动之中。
每个星期三的中午,是我园集体备课的时间。教师们每周集体备课时,不仅要备下周的课务安排、教学方法、教学具准备,更要备下周的环境创设要点、形式、材料的选择与提供,在实施主题环境创设过程中,我们更注重于幼儿的参与、幼儿的创造。
高淳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尤其在民间,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这些正是我们进行创新美术教学的最佳资源。每到金秋十月,幼儿都会品尝到螃蟹,螃蟹壳的收集很容易,也是很好的本土资源。在主题活动《美丽的秋天》中,我们设计了美工活动《有趣的螃蟹壳》,启发孩子利用布、毛线、彩纸,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有狮子、娃娃、乌龟、兔子、老虎等,布置成动物园;还有的班级用螃蟹壳制成了娃娃头,布置成好宝宝评比栏。当我们将作品展览在墙面时,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鼓掌,大家都没想到,吃完后会当垃圾扔掉的螃蟹壳,经过再造型会如此的可爱。这样的美工活动不仅给幼儿带来了快乐,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更多的是从小培养了孩子的创新意识。
又如,在综合体育活动《欢天喜地逛高淳》一课中,我们帮助幼儿在了解民间表演跑马灯、划龙舟、舞龙灯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自制了体育器械小马灯、轮胎船、龙灯,创设了民俗陈列馆的游戏环境。跑马灯、划龙舟、舞龙灯等这些活动都是孩子们所向往的成人的活动,因此孩子们非常开心,在尝试民间表演的过程中发展了走、跑、跳等多种动作,培养了幼儿对本地民俗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体验了地方民间艺术的魅力。
再如,秋游结束后,老师围绕着活动让幼儿各抒己见,适当地加以引导:“你们发现了这么多秋天的秘密,怎样让幼儿园其他班的小朋友知道呢?”“我们讲给他们听!”“把照片带给他们看”小朋友都知道了可以通过墙面来告诉大家!由于幼儿都有了在主题墙上进行创作的强烈欲望,接下来的活动就变得顺理成章。我们和幼儿一起动手,用树叶贴画、用水果造型,主题环境充满了秋天成熟、丰收的美丽。这样不但增进了幼儿对秋天的认识,而且充满诗意的“秋天的树林”又给幼儿以美的享受。许多孩子不由得脱口而出:“哇!原来秋天有这么美!”
(3)环境创设与教师基本功竞赛、观摩相结合。
自制玩教具作为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我们开展了自制体育器械和角色游戏玩具竞赛,教师们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自制了318件体育活动器材和几千件角色游戏玩具,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体育活动环境和角色游戏环境,提高了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和角色游戏的兴趣。同时,我们还组织了幼儿角色游戏观摩、班级主题环境创设观摩,教师们通过一系列评比、观摩活动,教师们在观看别人的作品时受到了更多的启发,提高了环境创设的水平。我们把这些自制的体育玩具、器材布置在幼儿园长廊、操场、边角和班级的适当位置,引发孩子主动锻炼的兴趣。
(4)环境创设与亲子活动相结合。
主题环境的创设,不仅是课程内容的体现、教学活栋的反映,更是幼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这就要求幼儿能与主题环境装饰进行“对话”。因此在创设主题墙的过程中要关注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并且让幼儿名副其实地成为环境设计的参与者。如在创设“小鸟,你好”的主题墙时,孩子们对鸟窝发生了兴趣,并且提出了要为小鸟造新家的愿望。因此我们就因势利导,开展了亲子活动“我为小鸟造新房”。鼓励小朋友收集乡土材料,和爸爸妈妈们一起制作各种漂亮的鸟窝。鸟窝造好了,有用稻柴围的、有用旧草帽顶装饰成的、也有用藤条编织的,各种各样的鸟窝五彩缤纷,非常漂亮。当小朋友看到他们自己参与动手布置的主题墙时,兴奋地围在鸟窝边像小鸟一样“唧唧喳喳”,一片欢呼。有的小朋友插话说:“要是再有一棵大树就更美了。”孩子的话引起了老师的注意,便马上和孩子们动手,有的用牛皮纸团撕成一棵大树,有的用竹枝条扎成了灌木丛,安放上一只只七彩的鸟窝,住进一只只可爱的小鸟,把主题墙饰点缀得活泼又富有生机。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鸟窝里的小鸟(废旧图书纸折的)逐渐多起来,树枝上鸣唱飞舞的小鸟也多起来,构成了一幅其乐融融的百鸟合家图。每当孩子来到墙饰前,他们总会天真烂漫地对着小鸟说心里话,尽情地抒发自己对小鸟的情感。
诸如此类的亲子活动还有《巧小手灵大手》亲子民间手工作品制作、
3.逐步积累过程性资料,总结利用本土资源创设特色环境的方法。
我们的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扎扎实实开展了大量的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材料,我们已着手将材料做进一步整理。
(三)总结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0月)
1.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与成果。将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系统化整理,分析相关资料;全面总结本土资源在主题环境、角色游戏环境和体育游戏环境创设中利用的有关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汇编《幼儿园环境创设》成果集;召开现场会,以晨间体育活动、美术课、角色游戏观摩的形式向全县幼儿园教科室主任汇报展示我园在主题环境、角色游戏环境和体育游戏环境创设中取得的成果。
2.汇总材料,分析、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结果:
(一)从实际出发,以幼儿的真实生活环境为课堂,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创设了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的美观大方、艺术性墙的室内外环境(主题环境、体育游戏、角色游戏环境),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扩展了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二)在特色环境的创设中看到了新的发展趋势和活的发展方向
1.教师观念更新了:(1)建立了“玩具、材料、空间就在身边”的观念。在环境创设中注重因地制宜,不盲目追求“精美”,注重实效,挖掘和利用本地的丰富的物质资源。(2)在环境创设中要根据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各种教育活动的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3)教师在环境创设中不能以包办代替制约幼儿主体性的发挥。环境创设的目的是引发和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作用,因此幼儿是环境创设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实际上是教师教育观、儿童观的体现。教师不能把精力放在“我想怎样布置,我想怎样创设”上,而应将精力放在“我怎样启发、引导支持幼儿参与,幼儿怎样参与,我能最大可能地提供什么样的条件”上。这种参与,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遵循幼儿年龄特点组织幼儿参与设计、参与收集和准备材料、参与布置、参与操作、参与管理的过程。
2.幼儿学习方式变活了。在研究中,我们注重带领孩子走出幼儿园,走进大自然。随着学习渠道的拓宽,农村的教育资源给了孩子们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幼儿在活动中愉快、积极投入,并在收集自然材料、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幼儿的学习兴趣、操作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审美情趣均比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
3.教师创设思路变活了。活跃的创造性思维,灵活多变的创作设计与组织策略。教材也只是成为教师进行环境创设的一种参考,一种启发。在每个主题环境、每个角色游戏环境和体育游戏环境的创设中,教师思考的是如何创造性地选择、利用本土资源,如何追随幼儿的兴趣需求。例如,秋游结束后,我们围绕着活动让幼儿各抒己见,适当地加以引导:“你们发现了这么多秋天的秘密,怎样让走到我们班上来的客人老师也知道呢?”“我们讲给他们听!”“我们还可以布置一面墙给他们看!”小朋友都知道了可以通过墙面来告诉大家!由于幼儿都有了在主题墙上进行创作的强烈欲望,接下来的环境创设活动就变得顺理成章。我们和幼儿一起动手,收集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秋天的树叶、果子、螃蟹壳,一起用树叶贴画梧桐树的叶子变成了小猫、银杏树的叶子变成了蝴蝶、枫树的叶子变成了鱼缸里的金鱼、各种水果变成了水果娃娃、各种种子变成了装饰画,螃蟹壳变成了可爱的小动物。主题环境无不显示出秋天的成熟、丰收的美丽。这样不但增进了幼儿对秋天的认识,而且充满童趣,给幼儿以美的享受。许多孩子不由得脱口而出:“哇!原来秋天有这么美!”
4.教研研讨范围变活了。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注重引导教师分析各种乡土材料的特点和适合范围,用集体的智慧去解决疑惑,探索特色环境创设的方法。我园丰富多样的研讨形式、热烈活跃的研讨气氛使原本“死”的教研活动变“活”了。一种主题或一个游戏多种环境创设等学习式的、现场交流式的研讨活动体现了研究性,既总结了前一主题或游戏环境在创设过程中的策略和经验,也总结和概括还存在的问题,给下一次的环境创设以启发,切实提高了教师环境创设的设计与实施能力。
5.教师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们逐渐养成了随时随地收集材料的习惯和节约材料的好习惯。
(三)家长参与特色环境创设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提高家长家园合作的实践能力,是我园特色环境创设中重要的一环。因此,我们通过家长会帮助家长理解《纲要》有关幼儿园环境创设理念的同时,从要求家长配合开始,如请家长协助孩子一起收集上课用的自然材料,并帮助孩子理解所收集材料的特性;与孩子一起利用农村或废旧材料进行亲子小制作等,让家长在配合中体验、熟悉并掌握初步的指导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家长主动参与环境创设,如为特色环境创设提供自己的设想、提供孩子在家表现出来的需求、为特色环境提供有利于主题或经验扩展的相关资料等。因为充分尊重了家长,考虑了家长的需求,家长参与环境创设的热情很高,有的家长主动向老师提出环境创设的修改建议,有的家长不辞辛苦地利用休息时间和节假日和孩子一起下乡收集的乡土材料。切实强化了家长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家长的合作教育能力。
(四)办园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提升。
在上级部门的检查中一次次受到领导的肯定,在家长问卷调查中得到了家长的赞同,在和社区的一次次活动中受到了社区的赞扬。
八、问题与思考:
1.环境创设中如何更为有效、艺术化地将本土资源加以整合,不流于形式,使幼儿园的环境更为和谐、美观?
2.如何在本地挖掘到更多适合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材料?
3.教师如何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撰写出质量较高的科研论文?
4.本课题的理念如何渗透到其它领域的教学和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以上问题与困惑,有待于我们今后更多、更深的思考与实践,为此,我们将继续努力着。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