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60周年回顾——《序》

标签:
上海高中同学60年回顾旅游聚会 |
分类: 同窗情 |
我们上海沪西中学1964年毕业的高三(1)班这个集体,自1964年夏毕业到明年就是一个甲子60年了。回忆这60年,有说不完的故事。从本篇起我利用手头掌握的图片资源和文字信息,陆续用博文的形式,回顾往事,聊趣事、叙友情、同贺毕业60周年。
↑(1)这是1964年毕业前夕,全班同学到漕溪公园游玩留下的合影。
↑(2)毕业之初的几年里,同学们还常有来往,记得有一次校庆,学校还举办了活动,可惜没有图片记录。聚会时人比较多的一次是1968年初,大家先是去探望了班主任蒋先生(右二),然后在襄阳公园游玩。那次虽没有大合影,却留有同学们相互间的合影。
↑(3)再往后大家工作忙、结婚生孩,操心的和关注的重点变了。原先住在父母家,成家后有了新家,当年同学录上留的地址也都变了,联系断了,同学间的来往便越来越少了。此图还是在襄阳公园部分同学的合影。
因工作,从1989年春起,我有9年没有回上海探望父母。1998年春节,我带着考上大学的儿子回家过年。没想到,正月初三那天徐玉仁到家里探望我父母,见到我便邀请我参加正月初六初中同学的聚会。
↑(4)那次初中同学在徐玉仁家聚会,出席的共有十位。从图片中大家应该看出,其中有俞秀琴(后排右二)、朱鸿娣(前排左一)、徐玉仁和我(前排右一)四人,也都是高中的同班同学。席间我就和徐、俞两位提出有机会联系一下高中的同学聚一聚。
↑(5)回京后,我便把此事说给了在京工作的缪昕(图右)和杭诚方(图中)听,他们都觉得有难度。图为我们三人在新建成的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的合影。
2002年9月的一天,我在单位发现小青年在电脑中建立有《同学录》。我便想着搜索一下《同学录》中有没有沪西中学的?真是没想到,不仅有好几个班在网上建有联络,更有一个落款“秋茶”的建有一个高三(1)班的。其第一篇留言非常特殊,居然是我们这个高三(1)班全班的姓氏“花名册”。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姓氏花名册的编号,和当年咱们班各位的学号相差无几?
↑(7)在疑惑中我还是加入了《同学录》,并表明我是谁,也询问“秋茶”你是哪位?还纠正文中名单的有误之处。当天我就把这一发现告诉了缪昕和杭诚方,他们也加入了《同学录》。
↑(8)一周后,“秋茶”便有了回复。(注:由于,秋茶登陆注册为女性,所以,我也曾在所记得的女同学中进行过排查。)
那一段时间里,我们三人便轮番在询问“秋茶”你是谁?
最初《同学录》已有四位,加上徐玉仁、俞秀琴、朱鸿娣,这就有7位了。还有徐玉仁原先工作的动力机厂,就有五位是高中同学,这能联系上的就有十几位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联系,金垭、章吉甫、俞秀琴、徐玉仁、王晓邦、陈大奎、周国华等陆续加入了《同学录》。主要是岁数大了,不熟悉操作电脑,真正加入《同学录》的便有限。但大家在网上交流,非常愉快!前不久朱源龙在群里发了一个《半个世纪回眸》也是根据《同学录》为底子制作的。
我不记得“秋茶”是怎么亮出“王兰娣”的真名?这个《同学录》从2002年9月开始,一直坚持到2007年底因网站撤销,持续了五年之久。《同学录》确实让我们分离了很多年的老同学,渐渐地聚到一起来了。就在第二年开始老同学们就有了第一次的聚会。
下面我就选择这20年间部分聚会的图片来展示。
↑(9)这是2004年夏,由同学章吉甫(图右)倡议到浙江径山游的留影。图中另外两位徐玉仁、俞秀琴是特别热心的人。每次从联系旅游点、安排住宿、交通特别周到,使参加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
开头几年,上海的同学组织了多次活动,可我在北京上班没能参加,好羡慕啊。2005年春,因出差到上海,我没有错过和同学们相聚的机会。这一年,同学们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
↑(10)这是我邀请由徐玉仁安排,同学们在武宁路桥堍知味馆聚餐。这一次我在沪期间还找到了好友徐先德(后排左五),请到了班主任蒋式权(前排中)。
↑(11)2005年夏在安徽安庆工作的金垭(后排左三)到上海,这张同学聚餐后的合影中,我发现有六位同学是新加入的。
↑(12)同年初秋,王兰娣同学(前排右二)邀请同学们到她的工作单位上海大学参观,并浏览了嘉定的秋霞圃。这是在秋霞圃的合影。
↑(13)同年10月,应缪昕的邀请,部分同学到北京并转赴承德旅游。图为同学们在避暑山庄合影。
↑(15)2006年2月,我因出差到沪,徐家丰邀请同学们在家里相聚。
↑(17)这是2006年9月2日,同学们在知味馆聚餐。当天参加的同学多达32位。当时已经联系上了,打了电话通知到没出席的有金麟奎、吴福君、朱三林外,还有在外地的缪昕、杭诚方、金垭、华自强、卢景彬,去美国探亲的徐玉仁和在美国定居的杨静煜;第二年又联系上的朱发弟、匡相禹。也就是说,全班58人,联系上的已经有44位。其中大家已经掌握的有几位已故世、病重的有五六位,只差不足十来位同学尚未联系上。真是不得了。
↑(18)全班19位女同学,9月2日那天出席聚会的有15位。少了没有联系上的王月仙、蔡杏妹,还有就是已故的瞿霭萍、林莉莉。也就是说联系在册的女同学都出席了。
↑(19)2007年2月,是我退休后第一次回沪探望病重的父亲。在沪的几天里俞秀琴邀请大家在她的新居相聚。
↑(20)没隔几天,王金娣(前排左一)又邀请大家到她家里聚会,并在上海餐饮一条街的黄河路一家饭店请客。
↑(21)2008年秋,正在浙江大学宁波分校任教的杭诚方邀请大家到宁波游玩。途中在余姚上林湖古越窑前合影。
↑(22)杭诚方在校门口迎接,我们在学校大厅合影。当天晚上,还游了宁波外滩夜景,第二天又到宁波著名景点东钱湖浏览。
↑(23)考虑到到宁波的人数有限,返沪后,大家又在静安公园八景园茶室相聚。
↑(24)2009年11月,徐玉仁、俞秀琴、章吉甫三对夫妇来京旅游,到京那天正赶上下雪,我和缪昕夫妇四人同去车站迎接。安排了吃住,在北海公园留下合影。
↑(26)10月我们从上海出发,这是在去石公山途中,经过太湖湿地,大家在这里稍作停留。
↑(27)这是大家在石公山景区我们的留宿地山水家园前的合影。身后的轿车,是专程到上海接,沿途旅游,又送回上海的专车。
↑(29)这是10月17日王晓邦邀请同学们到浦东新居相聚,又在附近陆家庄饭店请客。
↑(30)可能是我时隔五年没回上海了。我下午3点抵沪,晚饭就把我安排在曹家渡皇朝饭店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