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北京国际雕塑公园(2)
标签:
北京石景山区国际雕塑公园雕塑摄影旅游 |
分类: 游北京 |
1,雕塑公园是一座既具有中国江南风格、又富有北方特色的雕塑与园林相结合的公园,也是北京市的首座雕塑公园。
雕塑作品主要集中在东区。这些雕塑作品的置放与公园的环境布局结合得很好,既凸现出艺术质感又显得和谐统一。公园的绿化很好,绿树婆娑,青草掩地,十分的舒适宜人。
昨天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北京国际雕塑公园,是由两次去公园游览拍摄完成的。
第一次是2002年国庆假期,该公园刚建成对外开放,并举办者第一次国际城市雕塑展。那次展览后,不少雕塑作品被公园收留并长期陈列,供游人游览。那时候用的还是胶卷相机,为了节省底片,每拍一张都在小本本上记录下作品的名称、作者的姓名。
第二次是时隔六年的2008年五一长假。这次用的是SONY卡片机,最大优势就是拍一张作品,拍一张说明,方便多了。
3,石雕《晨》。俄罗斯雕塑家斯洛瓦·卡瓦连科在解释作品《晨》时说:每天清晨,少女每一次苏醒,都是每日小的重生。我自己也正想把这种圣洁的重生融入作品之中。
4,塞尔维亚作者葛兰·凯培亚克的石材雕塑《理智》,通过对石材的处理,使作品呈现出柔滑弯曲与坚硬笔直的对比,表达出作者对人类理智的另一种阐释。
5,加拿大马鹏作品《母爱》。作品通过老企鹅给小企鹅喂食的生动情景,表现大自然中母爱的力量是生命不息的源泉。艺术造型追求简练、概括,母子连体的形象设计增强作品体量特有的艺术魅力。
6,瑞士科特·什瓦格的作品《进化》,试图说明:生命无处不在,而这无处不在的生命和万事万物一起,存在于无止境的进化之中……
7,胥建国石材雕塑《女娲》,采用了虚实相互转换的塑造方法,用细腻的汉白玉表现了人物的冰清玉洁,整个造型以“人”字为基本形,寓意了女娲造人,人是万物之灵的文化内涵。
8,
2002年9月7日的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是当时中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形式最多样、内容最丰富的城市雕塑艺术盛会。图为:张宝贵的《生命的自然状态》。
10,现为西安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副主任的王志刚。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性美展和专题邀请展。他的《牛》获得2002中国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优秀奖。
11,石雕《春天》。作品为俄罗斯安德烈·纳维科夫创作,少女在她蹲下的一刹那,放走了那只象征大自然力量的蜥蜴。在俄罗斯的冬日里,当出现蜥蜴的时候,春天已经悄然来临。
13,中国台湾张毅的作品《透明思考》,是在玻璃的透明本质间,尝试一种量体化的知识,符号性的表现,文字和图像是人类智能的抽象汇总。
14,从摸索,实验,到真正的作品,杨惠姗的琉璃工房一直以世界第一个现代中国风格琉璃艺术创作团体。图为:中国台湾杨惠珊《大圆融界》。
15,北京国际雕塑公园,现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园尽显现代人文气息,西园则渗出乡野田园逸趣。陈戈的《竹鸡》安置在非常合适的环境中。
16,广西作者韦振中的《相爱在他乡》,2002年获“中国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优秀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