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桠涌娥眉洲吉澳鸭洲环游(1)
					
											标签:
																				
                            娥眉洲吉澳鸭洲旅游 | 
					
线路:落马洲---绿的---乌蛟腾
---九担租---上苗田----下苗田----三桠涌----鹅头咀-----三桠湾码头--印洲塘海洋公园---吉澳诸岛及鸭洲渔船娥眉湾环游---原路返回三桠湾码头---徒步---乌蛟腾---落马洲
鸭洲概述
鸭洲是一个细小的岛屿,位於吉澳北面,邻近深圳盐田港。名符其实,鸭洲远看彷似一隻巨鸭俯伏於海上,鸭头朝北,鸭尾向南,其头、眼,身型等形态都维肖维妙,令人惊叹,鸭洲亦因此命名。传说在几千万年前,鸭洲是一隻巨鸭,看守这一带水域,而后来转化成化石,继续保护著这里。
论外观与内观形状最似者,非「鸭眼洞」莫属了,它的位置恰巧位於岛的前端,即「鸭头」上,加上洞的形状又有如一隻眼,所以从远处观看此洞,就会觉得岛上真的长出一隻眼来,令这隻鸭子更栩栩如生。
鸭洲之地质地貌
鸭洲由沉积岩组成,主要為钙质角砾岩、砾岩及含砾粗砂岩,层理容易辨认,约於九千万年至一亿年前形成。当时鸭洲位於三角洲盆地,附近的火山山坡崩塌,流水把砾石运送到鸭洲沉积及胶结,由於运送路程短,超过50%為具有稜角的砾石,称為角砾岩。角砾岩内的砾石以火山凝灰岩為主。
鸭洲岩石全是赤红色的,说明岩石形成时处於非常酷热乾燥的自然环境,岩石柝出铁质氧化后变成红色。
鸭洲之村落特色及民生
鸭洲本是一个荒岛,后因渔民避风而慢慢定居下来。50年代的鸭洲村民只住自行搭建木屋茅棚,后得到教会的资助,兴建了两层楼高的平房居住。鸭洲的村民全信奉耶穌,因此是少有没有庙宇的小岛。至於岛上的食水,则於对岸锁罗盘村兴建水塘,再搭建喉管经海底输水到鸭洲。渔民亦自建渔民学校教养一代。1970年代全盛时期岛上有一千多人居住,现时仅剩人口不足廿人。
 
吉澳是香港的一个岛屿,位於大鹏湾西南水域,沙头角以东,船湾淡水湖以北的位置附近,地区行政上属於北区,岛屿面积2.35平方公里。
吉澳以及其西面的鸭洲,是香港生态旅游胜地,可远眺深圳盐田货柜码头。乡民的祖先自明末起南迁,经过今日之龙岗(昔日惠州市辖之龙岗县一带)、盐田(客家人地方,深圳沙头角北海畔)、新会(受清中叶,约十九世纪中后期為逃避珠江三角洲西部之土客械斗影响而搬来宝安沙头角吉澳岛)而迁来今晡日之吉澳岛,杂姓而居,因岛形呈「之」字型,形成天然避风港,此后多為渔民居住,1950至1960年代是全盛期,当时约有4000多人聚居。
在2006年,岛上仍有约200户客家、蜑家人杂姓而居,但年青一代大多搬出市区。岛上商业活动柜乏,目前只有一间益民酒家、零星数家士多,但没有旅馆。
吉澳虽小,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香港水警在岛上建有吉澳警岗。
 
风光旖旎的印洲塘位於船湾郊野公园东北岸。“印洲”之名源於一个外形严如印台的小岛。在6000至8000年前的上一次冰期之末海平面上升之后,海水淹没了印洲塘一带原是河谷的陆地,因而在此形成湾湾相连,眾岛环抱的内海环境。“印洲塘”英文Double
Haven,”Haven”一字意指安全的地方,”Double”即加倍,就是形容印洲塘在群山环抱及海面平静的情况下,造就了一个十分安全的环境。
地质概况
今天所见的印洲塘地貌是1亿8000万年前中侏罗世多次火山爆发的產物。火山活动摧毁了原来主要由砂岩及粉砂岩组成的沉积岩层,熔岩夹杂著火山灰在地表凝
固成岩,產生了厚约2000米的火山岩层,即现时三椏湾以北至荔枝窝、沙头角一带的粗火山灰晶屑凝灰岩,此外还形成往湾洲、娥媚洲及吉澳三岛。火山活跃期
过后,爆发慢慢消竭,紧接而来的是长约2000万年的侵蚀风化期,河流从高岭淙流而下,把沙石冲刷至近岸低地,形成厚约500米的沉积岩层,也就是印洲塘、八仙岭、赤洲一带的砾岩、砂岩、粉砂岩及页岩。
印洲塘海岸公园
是香港首批海岸公园之一,成立於1996年7月5日,水域总面积约680公顷。印洲塘海岸公园由两部份所组成,第一部份位於印洲塘,南面以红石门為界,北面以往湾洲沙岩头连接西流岗為界。第二部份位於荔枝窝对开水域,其界线由涌湾咀起连接九芦头的北端。印洲塘海岸公园的设立主要是保护两个重要的生态价值的地方:红树林及海草床。
红树林主要分布在荔枝窝至三椏村沿岸地方,总面积近6公顷。在这裡可找到8种真红树。此外,这裡亦是全港唯一一片最大的矮大叶藻海草床,面积近2公顷。
红石门
顾名思义,沿岸的岩石是红色的,而水道狭窄得像一扇门,东岸是往湾洲,西岸是乾门咀,两岸相距只有数十米。红石门西岸有一条弃村「红石门村」,村口筑有堤坝作拦水养鱼用,村南上方有水塘,四周茂林葱鬱,红石嫣然,景色美绝。红石门东岸是往湾洲的老沙田,有一片荒废了的稻田,由於缺乏水源,据说这稻田种的是咸水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