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08顺溪古屋(6)-陈氏老四份大屋

标签:
无风居骑行顺溪古屋陈氏老四份 |
分类: 骑行游记 |
陈氏老四份大屋,清乾隆后期,陈永千第四子陈作仁(1752—1818)始建,该大屋建造历史分4个阶段:①作仁建成门厅、前进平房、后进和两厢楼房;②作仁长子昌周扩建后进北侧5间平房,次子昌涛扩建南侧院4间平房、8间楼房及花园、鱼池;③光绪二十四年(1898),昌涛之孙少文(名承绂)增建“适舫”三间,作为招待郡邑名士之用;④2002年至2003年间,少文后裔正字辈增建珍禽馆与水池。目前门台、厅堂、轩房、廊道和天井等均保持原貌,完好无缺,是现存的顺溪大屋中唯一收费、唯一没有住户、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
大屋门前全景
http://s4/mw690/001BwJHqgy6Kh80T1t193&690建筑特点:上层檐柱退进设走马廊,如《营造法原》中骑廊轩作法。台门四柱三间,正贴单柱,用材粗大,边贴用三柱,明间设对开板门,明间设单开板门,次间地面高于明间地面,略有宋式“断砌造”遗风。前厅明间梁架构造较为罕见,前后檐柱头斗拱的后尾出跳上昂承托金,此做法虽载诸《法式》,在国内其他地区已少实例。正厅明间梁架结构为抬梁、穿斗混合式,前檐柱间做轩廊,前后金柱上做复水椽。门楼斗拱前挑两层插拱,后尾采用偷心造,出两跳承金檩;悬山顶屋面,山面出际,做成马头山墙。中厅院左右两侧设隔墙,隔墙饰有“金钱”氏透空花窗三组。明间屋面略高于次间屋面,成三山式,物屋面施小青瓦,用勾头、滴水,屋脊起翘明显,脊端塑神兽。
大门三间屋宇式,上悬"户侯第"匾额。千户侯(古代的封号),意为食邑千户的侯爵,有向一千户以上的人家征税的权利。
有一付对联“驾福乘喜”、“含和履中”。
大门屋脊饰龙头凤尾兽吻,装饰双层精美图案的屋檐瓦当
http://s13/mw690/001BwJHqgy6Kh80Ztwg9c&690老四份大屋是陈少文的故居,为二进三院式木构建筑,通面阔45米,进深33米,现总占地面积约39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50平方米。由主、侧两组合四合院、学堂及夹屋等构成,前设台门,沿中轴线依次分布台门、前厅、正厅,前厅与正厅间两侧建有厢房,围合成一个四合院,内院设通廊,除前厅为平房外,正厅、厢房皆为两层楼房,三面走马楼,拼花美人靠。原有套房48间,近年拆除2间,剩46间,屋巷6条。
http://s7/mw690/001BwJHqgy6KrPZ9np456&690
http://s16/mw690/001BwJHqgy6Kh8112wL3f&690
前厅左边门房是售票处,票价10元/人,我去的时候,售票员正在午睡正酣,让我好一阵呼喊敲打,总算吵醒
http://s14/mw690/001BwJHqgy6Kh8153Vr1d&690
老四份大屋,也就是陈少文故居
http://s15/mw690/001BwJHqgy6Kh814EGO2e&690
陈少文先生(1858—1934)是平阳近现代著名的实业家、慈善家。他在沙垟(今溪北村)创办了平阳顺溪陶瓷厂,陶瓷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当时的陶瓷厂员工达到上百人,由此全面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陈少文先生还有浓厚的人文情结,他和当时名重一时的朴学大师——瑞安的孙诒让及其父孙衣言友善。他出资修建了南雁荡山会文书院,并在会文书院开办初等教育班,邀请名师为青年学子讲授经史,还购置图书1万余册馈赠会文书院。当时温州各地,乃至福建省福鼎的在校生寒、暑假来此进修,阅览藏书。1902年,陈少文先生还在自家花厅创办了浙江第一所女子学校——益智高等女校。他被当地民众誉为“南雁先生”,一时传为佳话。
http://s8/mw690/001BwJHqgy6Kh81f7MPc7&690前厅悬挂匾额“国诒几杖”,民国戊辰年,即1928年。匾为时任平阳县农林会长的陈少文先生71岁而立。
杖,指的是手杖,为扶助老人行走的用具。几,是一种小桌子,其形状与字形相仿,古人用来凭靠休息。《尚书·顾命》中说,周成王在弥留之际召见群大臣,发布顾命诏书时,因为已经没有力量了,但是又必须坐着,就“凭玉几”,倚靠着玉做的几来支撑。几、杖两物连用,就是老人起居的用具。君主恩赐几杖,这是关心,也是荣誉,由此也形成一种尊老的赐杖制度。如《礼纪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其义是指士大夫到50岁时,君主将允许他在自己的家族范围内使用手杖;60岁,士大夫可以在乡内使用杖;到70岁,朝廷就赐杖以示尊敬,士大夫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杖,称之为“杖国”。 “杖国”一词得以流传,后来成了70岁官员告老的代名词。故70岁称为杖国之年,意思是说70岁可以拄杖行走于都邑国都,而“杖”的文化内涵里含有尊贵乃至神圣之意。
1928年,陈少文还在平阳农林会长的任上,或即将卸任。族众为旌表其功德,故赠予此匾。按中国传统,被授“几杖”是一件极为荣耀之事。《礼记·曲礼》中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过去官员70岁时,可以向君主提出退休。如果没有得到君主的辞却(不允许退休),就被恩赐几杖,继续工作。陈少文到了杖国之年,送此匾应有两层含义:即表示可以离任,也可凭其威望继续从事工作,体现了送匾人的良苦用心。
http://s1/mw690/001BwJHqgy6Kh816ZK840&690中庭院天井左右两侧设隔墙,隔墙装饰有"金钱"式透空花窗3组。两隔墙正中,靠小院侧种植有一株紫薇花,只可惜未到花期
南厢房及隔墙,连通大屋各个院落天井的造型优美的廊道拱门。
http://s1/mw690/001BwJHqgy6Kh81eMH610&690北厢房及隔墙
http://s5/mw690/001BwJHqgy6Kh81eNZWa4&690
老四份大屋的大天井并非一览无余,两道隔墙适当地分隔空间,造成一定的私密性。隔墙上采用大漏窗,使庭院空间同时保持一定的联系。
http://s10/mw690/001BwJHqgy6Kh81ife969&690
天井四周屋檐上都饰有图案精美的瓦当。
大屋二楼前檐又设轩廊,俗称“走马楼”,方便人们的日常走动和情感联络。这种空间结构寄托着人们对家族凝聚、团结、和睦的向往,那些长而厚重的围墙,则将一姓之家、一族之有团团围合在一起。对外则成为划分宗族的地理和心理界线,对内则严格遵循“长幼有序,内外有别,卑不逾尊,疏不逾戚”的原则,造成“闺门穆穆,兄弟怡怡,戾者以平,争者以让”的家居氛围。
隔墙上用带图案的砖雕隔开,大天井中4幅为梅兰竹菊,小院内的4幅为琴棋书画,图中左边那幅就是琴图案
http://s9/mw690/001BwJHqgy6Kh81t1Y4f8&690中间上悬挂“名远德高”匾额,中隔扇门上贴书画,供桌上应为陈少文牌位,很精致
http://s2/mw690/001BwJHqgy6Kh81vLQlc1&690
明间上悬挂“举案齐眉”匾额,举案齐眉原是形容夫妻互相尊重十分恩爱,我觉得在顺溪因为眉峰,所以这里表达的意思可能是赞扬他象眉峰那般高
http://s5/mw690/001BwJHqgy6Kh81D1reb4&690
明间两边为一张为平阳凤凰山陈氏世系图
http://s10/mw690/001BwJHqgy6Kh81F5r3a9&690
另一张为陈姓世系图
http://s12/mw690/001BwJHqgy6Kh81Fg6vdb&690
陈历馆内柱上对联很多,应都是后挂上去的
http://s12/mw690/001BwJHqgy6Kh81IvzR1b&690
里边有个顺溪陈氏及其古屋介绍
http://s6/mw690/001BwJHqgy6Kh81ID9rd5&690
http://s3/mw690/001BwJHqgy6Kh81NQTo02&690
http://s8/mw690/001BwJHqgy6Kh81OeR9d7&690
http://s15/mw690/001BwJHqgy6Kh81QLBI8e&690
http://s2/mw690/001BwJHqgy6Kh81VptL21&690
http://s7/mw690/001BwJHqgy6Kh81VzT066&690
通往二楼的楼梯,可惜没有上去
http://s4/mw690/001BwJHqgy6Kh8213gv63&690
南侧小院,天井不大,非常紧凑精致
http://s2/mw690/001BwJHqgy6Kh820O9r71&690
http://s3/mw690/001BwJHqgy6Kh820YQaf2&690
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7月浙江省第一保育院幼小部分的400余名难童从丽水碧湖长途跋涉迁至顺溪,在这里生活学习了两年四个月,保育院总部和医院就设在老四份大屋
http://s8/mw690/001BwJHqgy6Kh822OUvc7&690大屋东南角的有花厅适肪、花园、鱼池、珍禽馆,益智高等女校,以“适肪”的小别墅作为讲堂
http://s16/mw690/001BwJHqgy6Kh824vef2f&690
鱼池前面二层石屋为学校,旁边小屋为珍禽馆,
http://s7/mw690/001BwJHqgy6Kh82863Q26&690
花厅适肪,接待郡邑名士
http://s3/mw690/001BwJHqgy6Kh82cPaq52&690
老四份大屋不大,保存最好,值得一看
http://s2/mw690/001BwJHqgy6Kh82bKiR51&690
顺溪古屋总算写完了,非常难,查了很多资料,更是借鉴了游骑兵---骑游在山水间http://blog.sina.com.cn/cs2011的浙南古屋群“顺溪大屋”很多资料,在这也要谢谢游骑兵。
古屋保存完好,虽经历了岁月的沧桑,仍然在群山的怀抱里叙说着顺溪人曾经的荣耀和辉煌,旗杆石,走马楼,廊厢别院,汇水天井,如同一环环年轮,见证着顺溪人走过的路程。
一路行走,只想多留点印象,在这斑驳的墙体终要被彻底地涂抹掉之前,好好瞻仰,细细解读。也许更多的风情已经无从寻找。徒步在老街里,望着阳光底下静看年华流逝的老人,竟会无端生出几许的感伤,以及微微的心痛。我在揣摩,何年何月,她,也曾经热闹非凡?而如今,她已淹没在山区的角落里。然终有一日,彻底安眠,安眠的也将是老屋的历史。
别离之际,我衷心希望,它的保护、利用与开发能够得到重视,它的人文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能够光耀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