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2017-12-10 09:40:12)
标签:

世界文化遗产

耶路撒冷

中国大山的博客

以色列

巴勒斯坦

分类: 遗产图文介绍-亚洲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
Old city of jerusalem and its Walls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点击进入西亚或以色列或巴勒斯坦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
入选时间:1981年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ii)(vi)
地理位置:N31 46 60 E35 13 00
遗产编号:148rev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简介:        
   耶路撒冷
位于地中海和死海之间,是古代巴勒斯坦中部的全球宗教重镇,也是完整地保留了人类信仰文明演进史的一个历史城市。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的圣地。
       考古发现显示,今天的耶路撒冷的开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年。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大卫王率领以色列人击败耶布斯人,夺取了该城,向南扩建了城市并定都于此,更改成今天的名称“Yerushalayim(耶路撒冷)”。他将约柜迁到耶路撒冷并为约柜建立会幕。大卫的统治结束于公元前970年,他的儿子所罗门继承了王位。所罗门在即位后第四年开始,花费十年时间在城内建造了第一圣殿,成为当地最重要的礼拜地,并取代了其他地方的祭坛。此后的400年(直到前586年所罗门圣殿被毁)被称为第一圣殿时期,到“第一圣殿期”末,这座圣殿成为全国唯一的宗教场所和朝圣的中心。
       公元前930年所罗门去世,以色列分裂为南北两国。北方的十个支派成立了以色列王国,首都位于撒玛利亚。南方的两个支派成立了犹大国,耶路撒冷仍然是犹大王国的京城,长达300多年。公元前722年,亚述征服了北方的以色列王国。公元前607年,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破耶路撒冷,年轻的国王约雅斤和大多数贵族均被掳到巴比伦囚禁。在西底家的领导下,耶路撒冷反抗巴比伦的占领,公元前588年尼布甲尼撒二世率领大军围攻耶路撒冷。18个月后,巴比伦军队占领并摧毁这座城市,城墙被毁,圣殿被焚,圣殿中大批的金银器皿则被带到巴比伦。   
       公元前538年,巴比伦之囚70年后,波斯帝国居鲁士大帝(即旧约圣经中的波斯王古列)灭亡巴比伦,允许犹太人回到犹太地重建耶路撒冷圣殿,圣殿重建工程在公元前515年3月[大流士(旧约圣经中译作大利乌)一世在位第六年],也就是第一圣殿被毁70年后完成,也被称为第二圣殿。接着尼希米又重新修建耶路撒冷城墙,使城市又恢复了繁荣。此后600年间,犹太地先后是波斯、希腊和罗马的一个省份,耶路撒冷则是犹太省的首府。在罗马统治的前期,曾委任代理王大希律王进行统治,大希律王在位时扩建了圣殿。公元6年,犹太地直接归属罗马统治。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公元66年,一次反抗罗马的起义失败后,罗马军队围困耶路撒冷,但是很快撤军。犹太人本以为危机已经过去,不想公元70年,罗马太子提多率领的罗马大军再次围困耶路撒冷达4个月25天之久,罗马军队利用先进的装备和攻城设施系统地拆除了城墙,入城后烧毁了圣殿(只剩下部分墙基,即西墙)。围困其间有大约110万人丧生,97000犹太人被俘虏,很多被卖到埃及成为奴隶。到大约130年耶路撒冷没有人居住,之后罗马皇帝哈德良重建耶路撒冷城,但是作为惩罚措施,下令在希伯来历埃波月九日,即耶路撒冷遭巴比伦和罗马军兵两次攻陷的周年记念日(恰巧是同一日),将耶路撒冷彻底铲平,在原址新建罗马城市爱利亚加比多连(Aelia Capitolina),圣殿山上另建罗马神庙;同时将所有犹太人赶出巴勒斯坦,禁止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居住。400年间,犹太人不准进入耶路撒冷。 
       此后的5个世纪中,耶路撒冷一直在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的统治之下。4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控制该市期间,耶路撒冷变成了一个天主教中心,建造了圣墓教堂。当时,虽然仍然禁止犹太人居住耶路撒冷,但他们已经开始在每年的埃波月九日来到西墙前哭泣。在罗马帝国分裂后的拜占庭帝国统治下,这座城市在天主教势力中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当时在宗教方面相对宽容,从5世纪开始,犹太人重新被允许住在耶路撒冷。 
       公元638年,阿拉伯帝国占领了圣地耶路撒冷。在691年,阿拉伯哈里发阿卜杜勒-马利克在登霄石,即圣殿山圣殿的原址上建造了圆顶清真寺(萨赫拉清真寺)。传说在这个地方亚伯拉罕准备以他的儿子作奉献祭,《圣经》上记载他奉献的是小儿子以撒(一译“易司哈格”),穆斯林认为他奉献的是大儿子以实玛利(一译“伊希梅尔”或“依市玛耳”)。三个世纪后他们又在这里建造了阿克萨清真寺。在穆斯林统治初期,在宗教上比较宽容,住在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和犹太人在缴纳人头税后,可以获得自治权。但1010年,埃及的法蒂玛王朝哈里发哈基姆下令摧毁耶路撒冷所有的基督教堂和犹太会堂。
       公元 1071年塞尔柱帝国在曼齐刻尔特战役中大胜拜占庭,两年后(一说五年后)再从法蒂玛王朝手中夺得耶路撒冷,于是教宗乌尔班二世在欧洲号召十字军为基督徒夺回圣城。1099年,第一次十字军包围了耶路撒冷,一个多月后的7月15日,耶路撒冷被十字军攻占。十字军进城后,屠杀了城内大多数穆斯林和犹太人,并在这里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穆斯林不准入城。1173年,一个来到耶路撒冷的人写到,耶路撒冷是一座小城市,充满了东正教教徒、亚美尼亚人、希腊人和格鲁吉亚人,只有200名犹太人住在城市的一角。公元1187年,埃及穆斯林苏丹萨拉丁又重新占领了耶路撒冷。1219年,大马士革的苏丹下令将城墙销毁。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公元1228年-122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组织了第六次十字军东征,通过与埃及签定条约,重新得到耶路撒冷。1239年,他开始重建城墙,但不久它们又被拆毁。1243年,基督徒再次占领耶路撒冷,又重建城墙。1244年,被蒙古亡国的花剌子模王朝在逃亡途中占领耶路撒冷,1247年,花剌子模被埃及人驱逐。1248年—1254年,教皇英诺森四世发动第七次十字军,但无法夺回耶路撒冷。1260年,埃及奴隶骑兵马木鲁克夺取耶路撒冷,该城的犹太人不得不逃到周围的村庄避难。1291年耶路撒冷王国的最后一个据点阿卡城被马木鲁克人攻陷,耶路撒冷王国不复存在。  
       公元1517年,奥斯曼帝国占领耶路撒冷,他们控制该城市直到20世纪,这时耶路撒冷重新开始繁荣,城墙和老城也被重建,城内任何宗教都可以存在,但奥斯曼帝国后来的无能统治机构使耶路撒冷的经济陷入了衰退。到18世纪60年代,耶路撒冷的面积只有不到1平方公里,但已经拥挤不堪。居民开始在城墙外建新城。俄罗斯东正教会在城门外建造了一幢大楼。首先开始在城外建造的当地居民是犹太人。其他人模仿他们的榜样开始在城外西部和北部建造新的居民区。最后,这些居民区不断扩大,连接到一起,成为新城。
      19世纪,耶路撒冷发生了一些对这座城市产生了长期影响的变化,它们的影响一直延伸到今天,而且是巴勒斯坦人与以色列对耶路撒冷争执的根本。首先是从沙皇俄国、东欧和中东,不断有犹太人为逃避宗教迫害而移居这里,这改变了城市内人群的分配比例。最早的移民是极端正统派的犹太人,其中有一些是老人,他们回到这里,准备死后安葬在橄榄山上;另一些是年轻的学生,他们随同家庭到这里来,等待救世主的来临。与此同时,趁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欧洲殖民国家开始将它们的影响伸向耶路撒冷。这也是一个基督教复苏的时期,许多基督教派派传教士来到耶路撒冷来转化穆斯林和犹太人,他们相信这可以加速耶稣再次降临人间。最后,欧洲殖民主义与宗教热诚也引起了考古学家对《圣经》中所描述的地区,尤其是对耶路撒冷发生兴趣。一些考古队做了一些很引人瞩目的发现,这就更加引起了人们对耶路撒冷的兴趣。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1917年,英军中东总司令艾伦比(Edmund Allenby)将军向土耳其发动总攻,取得耶路撒冷战役的胜利,占领了该城。当1917年12月11日英军占领耶路撒冷时,新城已经形成一片错综复杂的居民区群,每个居民区有一个不同的种族构成。在英国统治下,老城区演变为一个贫穷的老居民区。英国人规定耶路撒冷的建筑外表必须是沙岩做成的,来保护城市原貌。
       1922年国际联盟批准贝尔福宣言,委托英国托管巴勒斯坦,并帮助在该地区建立一个犹太国家。托管时期该市西部和北部建起了新的花园郊区,并且建立了高等教育机构,如希伯来大学创建于1925年。随着犹太移民的增加,他们和阿拉伯人的冲突也逐渐升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39年,英国公布了巴勒斯坦白皮书停止犹太人的移民,限制犹太人购买阿拉伯人的土地,准备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给一个阿拉伯人占多数的当地政府,犹太人可在该政府管辖下高度自治。但是到战后,由于从德国集中营里解放出来的几十万犹太囚徒偷渡来到巴勒斯坦的压力增加,英国既无法妥善处理阿以矛盾,而拒绝接受犹太人大屠杀幸存者又遭到国际舆论的一致谴责,同时犹太人针对英国的暴力活动迅速升级,于是,在1947年2月15日,英国被迫宣布把巴勒斯坦问题转交联合国处理。在进行调查以后,11月29日的联合国大会辩论巴勒斯坦问题,以33票对13票通过了分立建国方案,对于耶路撒冷,则计划成立一个联合国管理下的特别国际政权,即不属于犹太人国家也不属于阿拉伯人国家的一部分,不过这个计划从未实现。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时,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结束时,耶路撒冷西部被新成立的以色列国占领,而东耶路撒冷(包括老城和西岸)被约旦占领。除英国和巴基斯坦外,其他国家都没有承认约旦对耶路撒冷东部和西岸的占领。1949年,以色列和约旦签订停战协定,划定的停火线穿过耶路撒冷的市中心。此后直到1967年,东西耶路撒冷分别属于约旦和以色列。1950年,以色列定都西耶路撒冷。
       在1967年六日战争中,以色列占领耶路撒冷东部,立刻开始将整个城市归入以色列控制。它占领了6.4平方公里的原约旦的耶路撒冷和64平方公里的西岸并将这块地方改名为“东耶路撒冷”。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是位于现代耶路撒冷城市内一块面积为0.9平方公里的区域。1860年代以前,这一区域就构成了耶路撒冷的整个城市。遗产范围内共有220多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包括一些重要的宗教圣地:犹太教的圣殿山及其西墙,基督教的圣墓教堂和苦路,以及伊斯兰教的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1980年,约旦申报耶路撒冷旧城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登录名称为“耶路撒冷古城及其城墙”。1981年获得批准。1982年,约旦又要求将其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耶路撒冷在三个亚伯拉罕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以及其他许多较小宗教团体,如巴哈伊教中扮演重要角色。不过,耶路撒冷既是宗教之间和平共存的港湾,也引起许多争论,特别是关于圣殿山。
       自从前10世纪,所罗门圣殿(第一圣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耶路撒冷对于犹太教的象征价值始终未变。被毁前的耶路撒冷圣殿内的至圣所藏有约柜,是犹太教最神圣的所在,只有大祭司一人才有资格一年一次进入至圣所。而以色列全体男丁必须一年三次来到耶路撒冷(逾越节、住棚节和五旬节),过宗教节日。今天,全世界的犹太会堂祈祷时仍要面朝耶路撒冷,建筑如果可能也设计成朝向耶路撒冷,朝向至圣所所在的地方。公元70年圣殿被罗马人夷平,仅留下部分圣殿山西侧挡土墙。西墙,作为第二圣殿的残迹,因此成为犹太教除圣殿山以外最神圣的地点。
       基督教尊敬耶路撒冷,不仅因为它在旧约中扮演的角色,更因为耶路撒冷是耶稣受难、埋葬和复活的地方。耶稣教导要在灵里和真实里敬拜神,“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根据福音书记载,。耶稣在出生后不久就被带到耶路撒冷,耶稣12岁时就曾随父母上耶路撒冷守逾越节,在他受难前又洁净圣殿。耶稣在耶路撒冷,逾越节期间,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周。进入耶路撒冷耶稣最后晚餐的地址位于锡安山,紧靠大卫王墓。耶路撒冷老城内还有“苦路”和“苦路十四站”(第一处:比拉多审判基督;第二处:基督背负十字架;第三处:基督第一次被十字架压倒;第四处:基督遇见母亲;第五处:古利奈人西门帮基督背十字架;第六处:圣妇为基督拭面容;第七处:基督第二次被十字架压倒;第八处:背十字架的基督劝慰悲恸的妇女们;第九处:基督第三次被十字架压倒;第十处:基督被剥掉衣服;第十一处:基督被钉十字架;第十二处:基督死于十字架上;第十三处:圣母怀抱基督尸体;第十四处:基督被埋葬),纪念耶稣背负十字架走向刑场。各各他,就是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地方,位于今天的圣墓教堂,是老城内最重要的教堂和基督徒朝圣地。约翰福音只是说这地方位于耶路撒冷城外,但最近的考古证据显示各各他位于距离耶路撒冷旧城城墙不远处,就在今天城市范围之内。
       耶路撒冷通常也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第三大圣城。在麦加之前,耶路撒冷就是穆斯林祷告的方向。在620年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在一个夜里奇迹般的从麦加来到耶路撒冷圣殿山,升到天堂,会见早先的先知们)之后,耶路撒冷长期被穆斯林控制。《古兰经》17章1节记载穆罕默德夜行前往耶路撒冷的事迹,今日耶路撒冷圣殿山上两座清真寺都为纪念这一事件——在古兰经中提到的是阿克萨清真寺(又名远寺。该寺由倭马亚王朝第5代哈里发阿布杜勒·马利克及其子在公元705年至709年间建造在原圣殿教堂的残基之上。780年毁于地震,932年由阿巴斯王朝第19任哈里发重建,11世纪加盖了圆顶),而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登霄石就在圆顶清真寺(又称金顶清真寺、岩石清真寺、登霄石清真寺。688年到691年,由第9任哈里发阿卜杜勒-马里克·本·马尔万·本·哈卡姆建造。数百年来,游客称之为“奥玛清真寺”)。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传统上,耶路撒冷旧城被分为4个区域:穆斯林区、基督徒区、犹太区和亚美尼亚区:
       亚美尼亚区是旧城4区中最小的一个,虽然亚美尼亚人也是基督徒,但是亚美尼亚区与基督徒区是分开的。
       基督徒区位于旧城的西北角,圣墓教堂位于该区。
       犹太区位于旧城的东南部,南面是亚美尼亚区,东到西墙和圣殿山。自公元前8世纪起,该区几乎一直有犹太人居住。1948年,住在该区的大约2,000名犹太人被包围,被迫全体离开。该区被阿拉伯人洗劫一空,古代的犹太会堂也被摧毁。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以色列的空降部队从外约旦手中夺取该区。此后该区得到重建。
       穆斯林区是4个区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最热闹的区域,位于旧城的东北角。伊斯兰教的第三大圣地,阿克萨清真寺位于该区域。苦路的前半部分也位于穆斯林区。
      旧城的包括8个城门,如图所示。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1新门  2 大马士革门  3 希律门  4 狮子门  5 金门  6 粪厂门  7 锡安门  8 雅法门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新门)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大马士革门)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希律门)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狮子门)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金门)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粪厂门)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锡安门)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雅法门)
 
       1980年,以色列立法认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是,大多数国家不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认为该市的最终地位尚未确定,有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谈判决定。多数国家都将大使馆设在特拉维夫。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宣布耶路撒冷将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因此,今天耶路撒冷仍然是巴以冲突的中心。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耶路撒冷作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城,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在它220多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中,有建于7世纪的著名岩石圆顶寺,其外墙装饰有许多美丽的几何图案和植物图案。三大宗教都认为耶路撒冷是亚伯拉罕的殉难地。哭墙分隔出代表三种不同宗教的部分,圣墓大教堂的复活大殿里庇护着耶稣的墓地。

       As a holy city for Judaism, Christianity and Islam, Jerusalem has always been of great symbolic importance. Among its 220 historic monuments, the Dome of the Rock stands out: built in the 7th century, it is decorated with beautiful geometric and floral motifs. It is recognized by all three religions as the site of Abraham's sacrifice. The Wailing Wall delimits the quarters of the different religious communities, while the Resurrection rotunda in the 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 houses Christ's tomb.

        Ville sainte du judaïsme, du christianisme et de l'islam, Jérusalem a toujours eu une valeur symbolique. Parmi ses 220 monuments historiques, se détache le formidable Dôme du Rocher, construit au VIIe siècle et décoré de beaux motifs géométriques et floraux. Il est reconnu par les trois religions comme le lieu du sacrifice d'Abraham. Le mur des Lamentations sert de limite aux quartiers des différentes communautés religieuses, tandis que la Rotonde de la Résurrection abrite le tombeau du Christ.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耶路撤冷旧城及其城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743)图文介绍(687)

访问本博客首页,根据“博文快速查阅说明可查找你喜欢世界遗产的图文介绍。

博客首页链接:http://blog.sina.com.cn/dashan5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