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林历史中心(老城)—爱沙尼亚(1)—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567)图文介绍(522)

标签:
世界文化遗产塔林历史中心(老城)爱沙尼亚汉萨同盟城镇旅游 |
分类: 遗产图文介绍-欧洲 |
塔林历史中心(老城)
Historic Centre(Old Town)of Tallinn
(点击进入爱沙尼亚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
入选时间:1997年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v)
地理位置:N59 26 13 E24 44 20
遗产编号:822
简介:
塔林位于爱沙尼亚的北部,芬兰湾南海岸,沿通比亚四周而建,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之间隔了80公里宽的芬兰湾。一个石灰岩悬崖贯穿整个城市。老城建立于公元10世纪,历史上作为商业港口。塔林现为爱沙尼亚首都。
10世纪,芬兰-乌格尔族居民在通比亚白垩高原上建造了一座要塞,塔林即由此而来。后来,在山脚下建立了一贸易区和一个港口以为北欧航海贸易提供服务。1219年丹麦人在瓦尔德马的统帅下征服了该地区并在它的四周加强了军事设施,还建立了第一所教堂。在1226-1227年该地成为教皇领地并且塔林被割让给了肖得兄弟(十字军骑士团勋位)他们把该殖民地分为两部分:防御工事和下塔林。继骑士团勋位后,宗教勋位例如多米尼加教派和西多会修士都在塔林建立起来。1248年在与卢比克建立联盟之后,塔林成为了汉萨同盟的成员,并从此之后成为所在地区的主要商业中心,它对商业行会的参与可以从其城市建筑中反映出来。从1310年以来,塔林开始大规模地建造环绕封建采邑和小商业街的巨大军事工程。
当14世纪哥特兰岛的商业中心维斯比丧失其大都市地位之时,该地区的经济由塔林和里加取而代之。甚至15世纪商业行会开始衰落的时候,塔林还是设法保持了其商业角色并持续发展和完善。在1561年瑞典吞并塔林的时候,通匹亚山的防御设施得以扩建和加强。1710年败给俄罗斯人之后,塔林经历了一段经济萧条期,但还是设法保留了其作为全省行政中心的地位。在城中德国居民人口下降的同时,俄罗斯人口却增加了。
在1918年-1940年短暂的独立时期后,二战期间塔林又为德国所统治,并且于1944年遭到轰炸,损失严重。二战后爱沙尼亚并入前苏联,塔林得以重建。1991年8月爱沙尼亚脱离苏联,重新建立独立的爱沙尼亚共和国。
通匹亚白垩山高原西部是古代城堡,防御设施在1648年的大火中被毁然后又得以重建。其巨大的炮塔给地平线增添了特殊的轮廓。城墙里面是大教堂尽管经过了不断的改建,还是保留了其哥特式风格。
下塔林的城市建筑为中世纪狭窄蜿蜒的街道、教堂和修道院,特别值得保护。同样值得保护还有几座早期的中世纪建筑例如市政大厅(14世纪)和许多私人房屋,其最初的建筑材料如无遮蔽的横梁仍然保存完好。塔林还有相当多的同业公会会所,它们表明了中世纪商业行会的繁荣,大市政厅(1410)是北方哥特式建筑的最华丽的典范。
塔林是北欧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城市之一。它是与汉萨贸易区共存的封建堡垒的独特典范,它们共同受到防御体系的保护。塔林保留了表明其政治经济历史的最显著的特征,它是北欧中世纪商业城市的值得注意的并相当完善的典范。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塔林的起源可追溯到13世纪,当时的条顿骑士团的十字军骑士们在这里建造了一个城堡, 后来,这里又发展成为汉撒同盟(Hanseatic
League)的主要中心。在后来的几个世纪,这里屡遭战火,但许多建筑还是较为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公共建筑(特别是教堂)之豪华以及商店内部装璜之考究充分展示了当时这里的繁荣和富裕。

访问本博客的首页可快速查找你所喜欢世界遗产的图文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