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中国(12)—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89)图文介绍(148)

标签: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西藏拉萨藏传佛教旅游 |
分类: 遗产图文介绍-中国 |
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
Historic Ensemble of the Potala Palace,Lhasa
(点击进入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
入选时间:1994年(布达拉宫)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v)(vi)
地埋位置:N29 39 28.512 E91 07 01.812
遗产编号:707
简介: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红山上,海拔3700余米,楼高13层115.703米,建筑面积138025平方米。
布达拉是梵语(古印度语)的音译,意为“佛的胜地”。布达拉宫最早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第33代藏王松赞干布时期,他为迎娶文成公主在这里建造了宫殿,后又建造了大昭寺,吸引着大批的朝圣者。公元9世纪中叶大昭寺遭雷击和兵乱被毁,仅存法王洞、圣观音两个房间。公元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建立嘎丹颇章西藏地方政权机构,于1645年在松赞干布所修建宫殿遗址上,重建了寝宫、大殿、围墙、门楼以及地方政府工作场地白宫等建筑物。1682年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为供养五世达赖喇嘛,1690年修建了灵塔、佛殿、经堂结合的红宫。此后又经历代达赖喇嘛逐渐改修,方形成今日之规模。
从17世界中叶到1959年前,布达拉宫一直作为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教活动的场所,是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布达拉宫收藏和保留了极为丰富的各类历史文物、宗教法器、唐卡、雕塑、佛塔、典籍等数以万计的珍品。五世达赖的灵塔,造型庞大,装饰华丽,价值连城。宫中还有用藏、汉、满、蒙四种文字数学的康熙皇帝长命牌位和乾隆皇帝画轴,以及清朝皇帝御书的匾额,表达了历代达赖和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
这座被誉为“世界屋脊明珠”的布达拉宫,是集建筑、历史、文化艺术和宗教于一身的宫堡式建筑群和文物巨库,是世界宫堡建筑艺术之最,也是中华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铁证。
大昭寺的主要建筑为经堂大殿。大殿高4层,建筑构件为汉式风格,柱头和屋檐的装饰则为典型的藏式风格。大殿的一层供奉有唐代(公元618~904年)文成公主带入西藏的释迦牟尼金像。二层供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的塑像。三层为一天井,是一层殿堂的屋顶和天窗。四层正中为4座金顶。佛殿内外和四周的回廊满绘壁画,面积达2600余平方米,题材包括佛教、历史人物和故事。此外,寺内还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物,寺前矗立的“唐蕃会盟碑”,更是汉藏两族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罗布林卡由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旦明久颇章等几组宫殿建筑组成,每组建筑又分为宫区、宫前区和林区三个主要部分。以格桑颇章为主体的建筑群,位于第二重围墙内南院的东南部。以措吉颇章(湖心亭)为主体的建筑群,位于格桑颇章西北约120米处,是罗布林卡中最美丽的景区。以金色颇章为主体的建筑群,位于罗布林卡西部。各组建筑均以木、石为主要材料建成,规划整齐,具有明显的藏式建筑风格。主要殿堂内的墙壁上均绘有精美的壁画。此外,罗布林卡内还珍藏有大量的文物和典籍。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布达拉宫自公元7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象征着藏传佛教及其在历代行政统治中的中心作用。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河谷中心海拔3700米的红色山峰之上,由白宫和红宫及其附属建筑组成。大昭寺也建造于公元7世纪,是一组极具特色的佛教建筑群。建造于公元18世纪罗布林卡,曾经作为达赖喇嘛的夏宫,也是西藏艺术的杰作。这三处遗址的建筑精美绝伦,设计新颖独特,加上丰富多样的装饰以及与自然美景的和谐统一,更增添了其在历史和宗教上的重要价值。
访问本博客的首页可快速查找你所喜欢世界遗产的图文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