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儿童发展心理 是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的基础(一)

标签:
家庭教育关键期了解孩子孩子心理教育 |
分类: 儿童教育 |
掌握儿童发展心理特征 使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例一:在我外孙女妞妞2岁零3个月的时候,一天,我和大女儿去去办事回来的路上,大女儿说:“昨天晚上,妞妞把鱼食弄撒了,我让她自己捡起来了。捡完之后妞妞说:妈妈,你再给我买两条小鱼吧,一条红的、一条花的。妞妞伸出两个小手指。
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我们就特地去观赏鱼市场去给妞妞买锦鲤鱼。
当我们买了三条锦鲤鱼,高高兴兴的进门后。我讨好妞妞:“姥姥给你买了三条小鱼,一条红的、一条花的、一条黄的,看多漂亮。
但小妞妞很不高兴,我给她照相,她就是不笑,情绪也不高。她妈妈要上班了,她突然抱着妈妈大哭起来,而且是很委屈的表情,我们都吓了一跳,这是妞妞从来没有的现象。
大家说这为什么?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我很惭愧,我当时违背了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此阶段(2-4岁)儿童的思维特点以自我为中心,儿童只能站在他的经验的中心,只有参照他自己才能理解别的事物,而认识不到还有他人或外界事物的存在,也认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故又称为自我中心思维阶段。”
因为,前一天是她妈妈答应给她买小鱼,她就认为妈妈没给买,妈妈说话不算话,就感到委屈。她还认识不到姥姥买和妈妈让买的都一样的道理。这就是儿童此时的判断,仍受直觉自动调节的限制,故儿童这一阶段又称为表象思维阶段。
想到这,我马上抱起她说:“妈妈说:妞妞昨天捡鱼食表现很好,就给妞妞买了一条红的、一条花的两条小鱼。姥姥又多买了一条黄的,是姥姥给拿到家的。”我反复的解释了很长时间,妞妞的情绪才好了,也让妈妈去上班了。
孩子刚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时表现出的固执程度,严重时可能会让父母产生错觉,认为孩子性格改变了。但是,通过外界环境的反馈和自身的感受,孩子会逐渐掌握适度表现自我的方法。所以父母不必因为孩子的自我表现比较强烈,就认为孩子没有礼貌,不懂事等等。
例二:一天,我曾经的一位学生艳霞来找我,艳霞有两个女儿,一个11岁,一个2岁。
艳霞说:“老师,我的大女儿过去和我关系很好,自从她有了小妹妹以后,她就经常顶我,还对我发脾气。前天她过生日,她要一个“闪光球”做生日礼物,那东西虽然只8元钱,但没什么用处。我要给她买20元钱的发卡,她不同意。气得我什么也没给她买,她到现在还生气不理我。
我问她:“孩子所要的生日礼物,你问过她为什么坚持要“闪光球”吗?你了解孩子的想法吗?”
艳霞说:“我都说啦,要那球没用,买发卡还贵呢,她不领情,真是不懂事。”
我又问她:“她对她的小妹妹怎么样?”
艳霞说:“还可以,也很喜欢。”
我还问她:“你和女儿有爱的交流吗?你拥抱过她吗?你表扬或鼓励过她吗?”
艳霞说:“她都那么大了还需要拥抱吗,她应该懂事了,她应该帮我照看妹妹了。”
我说:“问题可能就出在这里,孩子现在才十一岁,也需要爱的交流。而你因为添了小女儿,就忽视了和大女儿的爱的交流,让她感到了失落,从而引起了不满,所以她才会和你对着干。你应该给予两个女儿同样的爱。孩子也有肌肤饥渴感。爱,有书面上的、语言上的和肌肤上的爱,如果你能给孩子一个拥抱,由衷地欣赏孩子,充分体谅孩子的感受,和孩子有真诚的交流。孩子不应该会出现这种现象,你明天带孩子来这里坐坐,我和孩子聊聊。”
第二天,我单独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孩子哭着对我说:“妈妈自从有了小妹妹,妈妈就不爱我了,从不拥抱我,只会说:你大了,该懂事了,应该体谅妈妈了…..。我也想要妈妈亲亲我,拥抱我。我邻居的一个同学,也有小妹妹,但她经常和妈妈拥抱,妈妈常亲亲她,我非常羡慕这个同学。”
我问起对买生日礼物的想法,她说“春节时,我见表哥有一个,一摔,球就闪光,可好玩了,也不知里面是什么东西。我想自己有一个能好好看看里面是什么?不行我就割开看看!可妈妈就是不给我买,她买发卡我也不要!”
我对孩子说:“你想要得到妈妈的爱,你为什么不对妈妈说呢?要把自己心里的想法直接和妈妈谈谈,妈妈也会理解你、也会拥抱你的。妈妈忙,可能对你的照顾有些不周,你要原谅妈妈,你要学会和妈妈交流,要妈妈给你爱,你也要给妈妈爱,帮助妈妈照顾妹妹也是回报妈妈的爱。”
我又对孩子说:“你是很有想法的小姑娘,想搞懂“闪光球”的秘密是好事,和妈妈谈谈,妈妈会给你买的。想研究它的秘密,方法很多,最简便的方法是上网查查就知道了”
我们当时就上网查到:“闪光球里面含有毒的磷,如果不洗手接触食物,对人体有害。”
我说:“你看看,如果你真的把它割开,就会受到伤害。以后遇到一些问题一定要多动脑想想。看书、上网、查资料,去真的搞懂,不能轻易地破坏一些物体,以免受到伤害。”
孩子说:“谢谢奶奶,我记住了您的话,一定要有多看书学习。奶奶,我心理有秘密可以给您打电话吗?”
我很高兴:“当然行,我们做好朋友。”
这件事过去一个月后,艳霞给我打电话说:“老师谢谢您,大女儿现在懂事多了。”孩子也接着说:“奶奶,妈妈现在很关心我。奶奶我想您,我想亲亲您!”
儿童早期的发展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起点,起点不好,以后改正或补救就困难了。父母必须知道孩子身心各方面发展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进行教育培养,才可以恰当地为孩子打下最初的良好的发展基础。
格塞尔的理论认为,对于孩子自己的需要、什么事在什么时候准备去做、而什么事在什么时候不做是明确的。家长人应从儿童的身上得到启示,根据儿童自身的规律去养育他们,即不要强行将儿童嵌入成人设想的模式之中。
做父母如果在了解孩子的普遍发育规律的基础上,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各种影响,就能更加科学地养育孩子,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富有创造力的好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