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窗边的小豆豆》---后记 ---(再续)...

(2015-07-07 01:18:02)
标签:

杂谈

《窗边的小豆豆》(【日】黑柳彻子/著 赵玉皎/译)(新经典文库)--- 后记 ---(再续)...  下面也介绍一下小林宗作先生的简略经历。 【小林宗作】(本名为金子宗作)  小林先生于1894年6月18日生于群马县的吾妻郡。先生从小爱好音乐,经常在能够望见榛名山的家附近的河边,手里挥动着指挥棒玩耍。因为家境并不富裕,他又是六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所以先生在小学毕业之后,立刻做了代课老师,并且通过了教师资格考试,取得教师资格(仅仅小学毕业,就能够通过资格考试,非得特别优秀不可)。随后先生来到东京,在牛进小学担任教师,同时学习音乐,并且考入了一直向往的东京音乐学校(即现在的东京学艺大学)的师范系。毕业后,先生成为成蹊小学的音乐教师。成蹊小学的创立者中村春二先生的教育理念,给了小林先生很大的影响。中村春二先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人,他认为“教育必须从小学开始”,每一个班级的学生,绝对不超过三十人。他还倡导自由教育,贯彻尊重孩子们个性的教育理念,比如说,如果上午完成了学习计划,下午就散步、采集植物标本、写生、听老师说话、唱歌......后来,小林先生也实行这种授课方式。  小林先生在成蹊时期教过的学生中,有后来成为钢琴家的井上园子和野边地瓜丸等人。  在成蹊小学期间,小林先生为小学生们写了适合孩子们的喜剧歌剧,三菱财阀岩崎小弥太男爵看了这出歌剧之后深为感动,决定资助小林先生去欧洲,考察那里的教育情况。岩崎男爵(他是创立伊丽莎白·桑德斯养育院的泽田美喜女士[已故]父亲的堂兄弟)也是这所独特小学的创办者,他还从财力上资助了山田耕作等多位艺术家。小林先生当时正为音乐教育、儿童教育中的很多问题而烦恼,他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项资助,初次西行欧洲,学习教育学。那是在1924年,先生当时三十岁。  然后,就像《韵律操》那一篇中所说的,小林先生见到了在世界上很有影响力的达克罗兹,来到了他在巴黎开设的学校中,直接向达克罗兹先生学习。另外,小林先生还参观了好多所小学,两年后返回日本。小林先生回到日本之后,立刻与赞同自己幼儿教育主张的小原国芳先生,共同创办了成城幼儿园。后来,小原先生创立了玉川学园,小林先生则创立了巴学园。  在开办成城幼儿园的时候,小林先生总是对幼儿园的老师说:“不要把孩子们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的梦想,要比老师的计划大得多。”小林先生创办的这个幼儿园,和以前的幼儿园都大不相同。  1930年,小林先生第二次去欧洲。因为先生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感觉到有必要进一步学习韵律学,于是再次回到达克罗兹先生那里。在欧洲,小林先生又考察了许多学校,决定要真正开始创办自己的小学,并于一年后回国。  1937年,小林先生创办了巴幼儿园和巴学园(小学),并且成立了日本韵律学协会。  很多人知道小林先生是“将韵律学普及日本的人”,并且研究他的人也不少。但要说到小林先生具体是怎样进行儿童教育的,除了当时我们这些小学生,就很少有人知道了。三年前,小原先生也去世了。而且,这本书中出现的丸山老师,还有和小林先生在同一时期受教于达克罗兹的石井漠先生,都已经去世了。  战后小林先生教过的学生中,有人说“先生是一位沉默寡言的人”。我回想起在巴学园的时候,小林先生总是高高兴兴地和我们说话的情景,心想先生一定是在战后有太多悲伤的事情,才变得沉默的吧?想到这些,我不禁十分难过。而且,如书中所言,小林先生在巴学园的废墟上担任国立幼儿园的园长,并担任国立音乐大学的讲师,但他终于没能再次创立像巴学园那样有特色的小学,就去世了。一边看着因为空袭而被烈火吞噬的巴学园,一边说“下一次,我们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呢”的小林先生,在他当年的热情再次被唤起之前,就永远地离去了。  以上非常简略地叙述了小林先生的经历。如果写得再详细一点,那就是先生还长期担任过东洋英和女学院、石井漠舞蹈学校、都立保姆学校、东京都保姆培育所等学校的教师。在巴幼儿园的毕业生中,有女演员池内淳子女士。在巴学园我的学姐中,有女演员津岛惠子女士。  后记写得很长,因为我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了解小林先生,就不知不觉加上了这么多。现在我主持的朝日电视台的《彻子的小屋》节目,其主制作人是佐野和彦君。佐野君毕业于学艺大学的乐理系,然后开始在电视台工作,同时也教小孩子音乐。在教音乐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很多疑问,这时他听说“有一位叫小林宗作的杰出教育家”,就非常想知道这位教育家是怎样教学生的,是怎样的一个人。于是,佐野君这十年以来,向国立学校的有关人士询问了很多小林先生的事情,认真地做了好多研究。不过,说到小林先生是如何具体地和孩子们接近,就不得而知了。有趣的是,我在主持《彻子的小屋》节目之前,曾经做过好几年《大视角》的主持人,从那时起就和佐野君相识,算来已经有十年之久。但是,在这期间,我一直不知道佐野君在收集小林先生的资料,而佐野君虽然知道我“受到过一位了不起的校长先生的教育”,但做梦也没有想到那就是小林先生。当我开始写“小豆豆”的时候,才突然揭开了这个秘密。佐野君又惊又喜,激动地跳了起来:“真没想到,我身边就有人知道这些事情,我寻找了这么多年,原来近在眼前......”  佐野君真正想要着手收集小林先生的资料,起因是他遇到了一位女士,在小林先生教孩子们韵律操的时候,这位女士给孩子们进行钢琴伴奏。女士告诉佐野君,小林先生曾经对她说:“哎,孩子们是不会那么走的。”  就是说,小林先生在提醒这位女士,她不懂得孩子们呼吸的频率。就是这么一件事,促使佐野君开始了对小林先生的研究。我真心地希望,通过佐野君对事物细致敏锐的感觉和他的调查研究,能够使小林先生更多更详细的事迹为人所知。  入伍的校工阿良,后来平安返回了。而且,现在每到十一月三日,阿良总要和我们一起聚会。  我把这本书的题目命名为“窗边”,是因为在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正流行着“窗边族”这个说法。这个词给人一种被排除在外围,而非处于主体地位的感觉。当时我总是站在窗边等着宣传艺人路过。而在第一所学校中,实际上,我隐隐约约地总有一种被排斥感。所以我选择了这样的书名。关于“小豆豆”,则在书中已经作了说明。  能够出版这样一本书,我首先要向书中这些美丽可爱的插图的作者——岩崎千弘女士表示由衷的谢意。遗憾的是,千弘女士已经在七年前去世了。但是,她留下了大约七千幅优秀的画作。众所周知,千弘女士是儿童画的天才,在世界上,恐怕再没有任何一位画家能够如此生动地表现出孩子们的神态来了。无论孩子们是什么样的姿态,千弘女士都能够生动地描绘出来,而且,她还能清楚地表现出六个月的婴儿和九个月的婴儿的不同神态。千弘女士的画作总是孩子们的好伙伴,画中包含着对孩子们能够幸福的祝愿。在这本书中采用千弘女士的画作,是我的梦想。这个梦想能够实现,真让我欣喜万分。由于我的文章和千弘女士的画实在吻合得太好了,有的读者甚至认为“是不是千弘女士在去世之前,特意为这本书画了几幅插图”。当然不是这样,但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千弘女士一生之中画过多少孩子、多少天真烂漫的画像啊!我写这本《窗边的小豆豆》,要把一篇篇文章积累到够一本书的程度,的确很难。因此,我特意在讲谈社的《年轻女性》杂志上连载,这样可以每个月都有一定的截稿日期,迫使我必须完成写作计划。从1979年2月到1980年12月,我一直连载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后来将这些文章汇集成书。其间,为了选择合适的插图,每个月我都要去位于练马区下井神社的岩崎千弘绘本美术馆(我也是那里的理事之一),在副馆长松本猛先生(千弘女士的儿子)和他的夫人由理子女士的帮助下,挑选图画。两年中,每个月都要去那儿,虽然挺不容易,但也是一个好机会,使我能够看到千弘女士大量的原作,我觉得非常快乐。在此,我要向这一对年轻的夫妇,还有欣然应允我使用原画的岩崎千弘女士的丈夫松本善明先生,表示深深的感谢。另外,这家美术馆的馆长、剧作家饭泽匡先生,常常鼓励磨磨蹭蹭的我说:“快一点儿把小学的事、校长先生的事写给我们看啊。”在此,我也要向饭泽先生表达我的感谢,谢谢饭泽先生对我的鼓励。  当然,以美代为首的巴学园的同学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协作,实在太谢谢你们了。  早在二十多年前,讲谈社的加藤胜久先生就发现了我发表在《妇人公论》杂志上关于巴学园的极短的小散文。加藤先生对我说,“写成一本书怎么样”,并且给我带来了厚厚的一大摞二百字的稿纸。当时我还非常年轻,甚至连“海味”和“山味”都分不清楚,而且,除了在学校里写的作文之外,我几乎没写过什么东西。加藤先生给了我“自信”,在我的心中播下了“什么时候写一写巴学园”的希望的种子。在这里,我也要对加藤先生表达我深深的谢意。当时的加藤先生给人的感觉是精明能干的年轻职员,时隔二十余年,再见到加藤先生的时候,他已经身居要职,但精明能干的感觉仍然没有改变。当时加藤先生给我的稿纸,我没有写文章,而是做了别的用途,没想到二十年后,竟然会有这样的结局,真是让人高兴。  另外,我还要向当时负责《年轻女性》杂志的长泽明先生两年来每个月的辛勤忙碌表示感谢。  还有,我还要对讲谈社的岩本敬子女士道一声“谢谢”,她担任了《窗边的小豆豆》连载时的准备工作,而且在这次汇集成书的时候,为了使这本书“成为一本好书”而全力以赴地工作。能够和理解巴学园的人士一同工作,真让我感到无比幸福。  为本书进行装帧的和田诚先生是一位非常亲切的人,迄今为止,我的书全部由他进行装帧工作。  就这样,《窗边的小豆豆》终于得以与大家见面。虽然巴学园已经不存在了,但在大家读这本书的那一瞬间,巴学园仿佛又恢复了过去的样子。能够如此,真让我感到无上的快乐。  非常感谢大家,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