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丝绸之路
(2024-04-04 13:56:18)| 分类: 心有千结 |
父亲的丝绸之路
丝绸,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最负盛名的特产之一,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也因此诞生了著名的商贸通道“丝绸之路”。它主要产自我国江南地区的浙江和江苏两省。我的家乡浦江,就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曾是省内重要的种桑养蚕基地,而我父亲在当年是县里为数不多的桑蚕专家,可以很自豪地说,他是站在丝绸之路最起端的人,在那交通不方便的年代,他用双脚踏踏实实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丝绸之路。
父亲出生贫苦,奶奶是位颇有见识的农村妇女,踩着三寸金莲,硬是撑起风雨飘摇的家,把大伯和父亲相继扛进大学,让他俩成为五、六十年代远近为数不多的大学生。父亲就读的学校是邻县诸暨桑蚕学校(后来合并入浙江农业大学,就是现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离家五、六十公里,全靠双脚赶路,往返于家校之间,父亲需要走一整天,为了爱惜鞋子,他还常把鞋子夹在腋下赤脚奔波,任凭泥土沙石摩擦扎刺脚底,直走得脚底起泡,血肉模糊,凭着这样的一份坚韧和对知识的渴望,顺利完成了学业。
毕业后正值文化大革命,学校不包分配工作,根据当时“四个面向”“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的方针,父亲回到了老家,成为县里的蚕桑农技师,负责壶江区、浦丰区一带(现在杭口岭以西地方)的桑蚕工作。那里是偏僻山区,也是我县主要的桑蚕基地。村村种桑养蚕,父亲每天早出晚归,穿梭在各个乡村、各个乡镇,检查农户桑地的田间管理以及养蚕的情况,并给予手把手地细细指导,从常规问题的处理到突发状况的应对等等不一而足。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养蚕不但辛苦,还需要技术。家蚕很娇弱,对养育环境的要求很高,对室内温度湿度的控制、一天喂养的次数都有明确的要求。资讯不发达,只靠传统口口相传经验的蚕农难免会遇到一些细节问题,需要不厌其烦地一处处一遍遍地传授:蚕室要求地面平整、洁净,前后有对流窗,便于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蚕室蚕具要消毒,这是防治蚕病发生、保证养蚕高产优质的前提;夏天气温高,采回的桑叶堆放久了会发黄变质,秋天气候干燥,采回的桑叶,留久了会干枯变硬,需要一定量的水将桑叶喷湿保湿;喂养时要按不同蚕期逐龄、逐日、按一定标准用桑量,以做到“蚕儿饱食不浪费,节约用桑不饿蚕”的要求等等。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种田”,家蚕的养育过程往往与农田耕种管理同时进行,而农田管理离不开农药化肥的使用,这对于家蚕是很致命的,需要特别注意。“有很多次家蚕在一次喂养桑叶后全军覆没;有的甚至已经到了家蚕成熟的时候,可是它们却呆在稻草编织的‘山’上,一点也不吐丝结茧,眼睁睁看着它们渐渐死去,无能为力,一季的辛劳化为乌有,让人痛哭不已。”至今,说起这些往事,父亲依旧很遗憾很感慨。每遇这种情况,父亲等人就得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调查询问,追查原因——有的是因为刚刚去地里施了农药化肥身上手上还有残留;有的是农户的桑地刚好邻近棉花地水果地,或者靠近稻田,用药时难免有农药随风飘散到桑叶上……。
山区工作了八年后,父亲调到了县城,全面主持全县桑蚕工作。在他的指导下,全县出现了一大批蚕桑技术员,各乡镇的蚕桑事业蓬勃地发展起来,逐渐形成我县第一个“千家万户种桑养蚕”的辉煌场面。蚕桑成为我县的龙头产业,并且以“产量高,质量好”著称,我县也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蚕桑示范基地”。那些年无数次省市桑蚕学会在我县召开,最值得一提的是八十年代的全国性的蚕桑会议也多次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县城举办,十几个省份的几百个蚕桑负责人前来观摩学习,并听取父亲等人的实践经验介绍。
原野里,在蓝天白云之下,在青山碧水之间,那一大片绵延几十公里的桑树林闪着金光,那宽大的爱心型的叶子,片片饱满肥厚,青翠欲滴,迎风招展;在室内,温度适宜,那白胖胖的如中指粗的蚕宝宝们,精神抖擞,强壮有力,在一排排整齐的蚕匾上,昂头挺胸齐刷刷地吃着嫩绿的桑叶……一幅幅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让每个参观者印象深刻;父亲的课题《在麦地里套种桑苗》《家蚕优良品种的培育》让人耳目一新,“麦桑两不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的做法迅速在全国推广。一个小小的江南小县城也因此得以名闻全国,其兴盛程度远超嘉兴桐乡和湖州。
在我的记忆中,晚上我家常常很热闹,经常有技术员来到我家,大家围着油灯进行情况汇报和技术交流。难能可贵的是,父亲至始至终没有离开过第一线,我家的蚕桑基地也是父亲的试验和示范基地。他亲自劳作,经常能从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一套科学实用的方法,并述之成文,在县里省里的科技报上发表,进行技术推广,以提高蚕桑的产量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为“丝绸之府”这块浙江招牌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那时父亲的办公室抽屉里,有着一大摞“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的奖状,这些大大小小的荣誉是父亲的骄傲,也是他呕心沥血工作的见证。可惜随着工业的蓬勃发展,这种对自然环境要求极高的蚕桑事业渐渐走向衰弱。
后来父亲到了乡镇从事行政工作,工作更是繁琐。影响最深远的是父亲领导兴办起来的前陈乡的葡萄基地,如今全县的葡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葡萄品种也越来越多,产量越来越高,远销海内外,成为农民增收增产的支柱产业,成了现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产品。
从单位光荣退休的父亲并不闲着,他热心于公益事业,多年当选为村老年协会的会长,为老年人的利益奔波,为他们的生活操心,为他们安享晚年出谋划策。母亲说父亲是个劳碌命,注定一辈子辛苦。
如今耄耋之年的父亲依然对桑蚕一往情深,他在老家园子里种的桑树每年春天蓊蓊郁郁枝繁叶茂,黑红的桑果累累缀满枝头,还经常去农业局要几颗春蚕种子,像侍弄婴儿般精心喂养,待吐丝结茧后,进行缫丝,积少成多,这些年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好几斤,做成了一床轻松绵暖的蚕丝被。每年春暖花开时节养几条家蚕,成了晚年父亲的一大乐趣。
没有豪言壮语,父亲以身教深深影响我们,让我们明白什么是责任担当。他是永远向前的乐观主义者,虽然工作忙碌生活艰辛,但从没看到他忧愁的样子;他也是个理想主义者,对生活和工作尽心尽力、尽善尽美。父亲是这个世界上无数的平凡人之一,也是无数默默奉献的党员干部之一,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凭着强大的耐力和韧性,从艰苦的工作中创造出了一片新天地。
童年时代的那片漫山遍野的桑树林,早已不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幢幢高楼大厦,一家家企业厂房。可是春日迟迟,采桑祁祁, 绿油油的桑叶、白白胖胖的蚕宝宝啃吃桑叶的沙沙声以及那白花花的耀眼的蚕茧,成了我梦中永远的风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