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
我的老家不只这些,那里的除夕夜与众不同,那里仍始终保持着一种守旧的传统习俗,仍有激动人心的年锣声声里的统一行动,有神圣庄严的集体祭祀祖先仪式。结婚后,距离娘家也只有几公里,可这边没有这样的场面,已经很多年没有参与这样融入血脉里如乡音般亲切的活动了,唯有记忆中的那份庄严神圣,那份兴奋激动,仍然激荡在灵魂深处,激荡在岁月深处。
也不知道这样的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有我们厅堂敲年锣集体祭祖,邻近村庄甚至同个村里别的厅堂都没有,更不知道有什么典故或者什么故事,究竟有何特殊的含义,所有这些都无从稽考,大家只知道,这是祖宗留传下来的规矩,要自觉遵循老规矩,按照约定俗成的锣声语言,按口口相传的程序操作,严肃认真,虔诚规范,严谨无误。
大年三十,八九点钟,第一遍锣声“咣
咣咣———”从厅堂传来,这是轮到祭祀家的男丁敲响了十三棒锣声,清脆高亢的声音,直冲云霄,也撩拨起大家的心田,最激动的自然是小孩,不用说大家都知道这意味着真正的过年仪式开启,知道这个时候大家该洗脸洗脚,可以穿上新衣服啦!
从前车马慢,等待的过程总是既美好又漫长,为了这一天,似乎从农历十月廿十交流会就已开始翘首期待。这是一年中最后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县城交流会,衣食住行等物资很是丰富,虽然距离过年还有一个多月时间,但大家通常会在这几天赶到城里购买过年穿的衣服和用品。那些冰糖红糖蜜枣糖果,买回家后,父母与孩子之间通常要经历几番斗智斗勇,才能确保拜年时拿得出手,因此通常要藏在哪个极难找到的地方,比如柴堆里谷仓中床板下,这样尚且有时难逃孩子毒手,结果自然是遭到一顿臭骂。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唯有过年这几天,才有机会解解馋。
在那个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那件新买的漂亮衣服,在孩子眼中简直美得不可方物,花团锦簇,灿若云霞,精致柔美,还带着馥郁香味。藏在柜子里,只能在过年时才能穿,为了一饱眼福,平时只能一次次打开柜子去偷偷瞧瞧,哪怕只看一眼,只是想象一下,那颗小心脏便是满满的幸福和激动,以至于次数多了,妈妈忍不住责怪,“柜子门都快弄破啦",但我不管,按捺不住时照旧去看。
日盼夜思,终于盼来了这一刻,妈妈早已烧好了一大锅热水,供大家使用,怀揣着雀跃的心情,认认真真洗脸洗手,换上心心念念的新衣服,往镜子前一照,哇,亮瞎眼,竟有些恍惚,简直不认识自己啦。小伙伴们早已经打扮一新,大家相互欣赏起来,大红
粉红、紫红、绿色、黄色,这身上的是鲜花,那身上的是动物,那时的审美标准是色彩越艳越丰富越好看,头饰越多越漂亮。每个人都是如此美丽,以至于说话细声细气多了,走路也斯文多了,一个个瞬间庄重文雅起来了,大家相互告诫,过年不允许说脏话,要说吉祥话,倘或不宜小心说错话,就得用草纸擦擦嘴巴。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生活日新月异,如今是个美好的时代,只要人们需要,随时随刻,足不出户,就可以吃到各种好吃的,买到漂亮的新衣服,再也不用经历那个漫长的等待了,那一颗颗小小的心,被爱浇灌着充盈着,丰裕美好。
“咣
咣咣———”第二遍锣声适时敲响了,刚刚平静的小心脏又是一阵鹿跳,这次的锣声语言是提醒大家到了贴春联年画,挂红灯时刻啦,也是提醒主妇该开始炖祭祀用的猪头蹄膀全鸡全鸭了。
年画春联红灯笼早就准备好了,大门小门里里外外也早已打扫干净了,现在粘贴上红红火火的春联,五彩缤纷的年画,挂上红灯笼,一时间,不管高楼大厦还是老屋旧房,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大放光彩起来。
记忆里的年画无所不有,红火喜庆,色彩绚烂,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装点我们的生活,以及丰盛的年节时光。从福禄寿喜等各种神像,到自然风光、城市风景,它们带着经年不变的盈盈笑意,晕染一代代年味。
这年画中最美的自然是奖状了,那些年,父亲总是喜欢把我们的奖状贴在正屋墙上最显眼的地方,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我们也很享受正月里亲戚们过来拜年时的表扬和鼓励。最喜欢看的是戏曲年画,有图有字有故事,通常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五女拜寿》《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这些故事大都惩恶扬善,以大团圆的喜剧结尾,传达了积极向善、追求美好的思想,寄寓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在课外读物很少的年代,我们一家一家的挨着看,体会着故事中的喜怒哀乐,满足小小的求知欲。
轮到厅堂祭祀的人家,早已郑重地从堂屋里请出祖宗画像,端端正正地挂在正屋上位,几案上按规定摆放烛台香炉等用品,两侧墙上是年画,走廊檐下是两只雕刻精美的祖传大宫灯。
事事好彩头,处处呈吉祥,
这一天烧火也很有意味,是用上好的硬柴,烧起来火更旺,象征往后日子红红火火;或者芝麻干和豆秆,取其芝麻开花节节高和多子多孙的寓意。火越烧越旺,慢慢的蒸汽中渐渐弥漫起浓郁的香味,等到那口大锅里的肉熟到可以插上筷子就可以了,把它们捞出,放在统一规格的特质木制托盘里,一切准备就绪,静等关键时刻。
高潮终于在第三遍锣声中到来,这是一年中最隆重最庄严的时刻,意味着祭祀仪式的正式举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祖先崇拜是重要信仰和组成部分,是血脉传承的承认和延续,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会保佑后代子孙,因此祭祀就是人们表达对祖先的尊敬感恩和对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事如意的祈祷。
锣声越来越响,沿着走廊,敲到哪家,哪家家长就带着一家子,提着托盘,拿着鞭炮前往厅堂,将祭祀用品有序摆放在正中八仙桌上,鞭炮整齐摆放在天井地上,这样一家家鱼贯而出,每个人都光鲜靓丽,笑逐颜开,等大家全部到齐,整齐排列,每人手持三支清香,在香烟袅袅中,在主持人的统一号令下,分别对着天地祖先庄严行礼,各三叩首,在心里默默许下来年的心愿和希冀,期待在祖先的庇护下得以实现。随即喧闹的锣声和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一时齐发,五彩缤纷的礼花也同时绽放夜空,将热烈的节日氛围飞腾四方。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年夜饭是团圆饭,一年中的大餐,吃的是喜悦,品的是祝福,祭祀过的食品,带着祖先的灵气,可获得神灵的佑护。蹄膀代表做什么都顺顺利利,就手发财;鸡肉美味可口,寓意吉祥如意;鱼象征年年有余;年糕也是必须的,象征年年高,步步高;青菜豆腐也是少不了的,代表清清白白做人------
春节敲锣,通常有男性家人负责,与常见的“落槌重,用力猛,落槌间隔长”的敲大锣的方式不同,春节期间的敲锣,力度小,落槌密度大,意在营造一种欢快激越的喜庆效果。很多地方的年味越来越淡,但我们村里,从来没有这份顾虑,有的是激动人心,有的是气盛亢奋,有的是代代传承的承诺。
咣咣咣,记忆中的锣声,总是会在临近过年的时候响起,这种浓郁的年味,成为众多游子记忆深处的浓浓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