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道悠悠

(2023-01-31 09:21:18)
分类: 天涯屐痕

从城区经方宅戴宅到石宕村,就这样误打误撞走上了登高古道。

  这条古道,修建在峡谷间,两边群山高耸,林木茂盛,一条山涧沿着山脚蜿蜒相伴,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形势,很是清幽,想必是夏季纳凉避暑的好地方。山涧叮咚往下流,人往前走,一路上都是青石板铺彻,古老圆润,平整踏实,虽时有破损,仍可以想象当年的优越。只是很是好奇,在生产力地下的古代社会,没有机械作业,人们是靠怎样的毅力挑战这项巨大工程;肩挑手抗的,是怎样完成这个千秋大业的。路上时吧有附近村民前来散步,一打听才知道,此地交通堵塞,为了方便人们外出,当地几位乐善好施的地主经过商议,决定修桥铺路,号召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人心集泰山移,人们一呼百应,很快筹集了一批善款,聚齐了一大批精壮劳动力,就这样当年一块铜板购买3块青石板路,成为美谈。

  两边都是杂草,有叫得出名字的,也有叫不出名字的,经历风霜雨雪大部分草已枯黄,有的一些依旧葱绿,四季常青,生机勃勃,对抗严寒。一位散步老人告诉我,野麦冬可滋阴润肺,白叶菜清凉解毒,青年老鼠屎治疗感冒发烧,以前人们头疼脑热没钱看病,就走出门找一把各种各样的中草药,煮成汤剂,很有疗效。中医就是这么神奇,在他们看来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天然带着大自然的习性,人体的任何不适,都可以在大自然中找到解决的方法,这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杂草,认识的就是药,是治病救人的宝贝,不认识就是草,全无用处。

  一路走一路聊,来到将军庙驿站。小小的古凉亭,大概旧建筑已经坍圮,如今重新修葺,白墙黑瓦,是现代风格,内里设有条石长凳,供过往行人休息,相传有相士向明朝皇帝朱元璋进谏,登高山有出帝王之兆,于是派人追杀,当年南宋后主的在此英勇抗击,不幸将军以身殉主,后人感其忠烈,建庙纪念,香火不断,后来这里成为驿站,是登高山通往外界的休息之处。

    路随山转,路边有一处清泉,有唐代储光仪《白云泉》碑刻,上题“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记得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不知怎么就成了储光仪的了呢?该不会弄错了吧,不过诗歌借景抒情,很有韵味,与这里的意境很是贴切。想来这位诗人也是一位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渴望归隐山林的人,他洁身自好,爱自然,云水禅心。山泉清明澄澈,晶晶亮透心凉,一位妇女在几只水桶正在接水,听说他特地城里驱车赶来,这泉水水质清冽,已经过检验,符合饮用水要求,且优于自来水,可放置许久,是真正的农夫山泉,尤其是用来泡茶,别具风味,因此前来取水的人很多。这山泉细水长流,常年不断,不管下不下雨,都是水流一般大小,也是一奇。

   一路往上走,山势渐陡,名为佛堂岭,听老人介绍,正是因为是当年皇帝走过的道路,有着一定的文化历史价值,所以现在省里拨款,再次修建古道。抬头一看,一块巨石横亘在山涧,上面贴有赵匡胤咏史诗,只是青苔布满,藤曼纵横,加上岁月侵蚀,巨石上的字迹已是斑驳模糊难以辨认。那位北宋开国皇帝真的到过这里吗?县志上确有记载吗?不得而知!

  路的尽头有座小庙,设备简洁,供有观音菩萨像,普贤菩萨像,最引人注意的是那幅对联 :日昍晶安天下,月朋朤。山村野老不简单,利用中国汉字的造字法创作对联,神奇有趣含义深远,好几个字因为少见生僻竟然认不出来。路边巨石横亘,上面是当今浦江书法协会主席方钢军所写大字:登高古道。

   整个登高古道行程大约3公里,直达登高村。这里果然风景独好,左边仙华山,如红旗招展,右边笔架山,高耸林立,后背群山如屏,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符合传统风水格局,果然是福地洞天。或许是远离人烟,或许是常常山脉阻隔整个登高村,古民居保存完好,特别是五进厅堂,巍然耸立,庄严气派。这里居民大都姓赵,是赵太祖赵光义后裔子孙在南宋灭亡后逃离都城隐居此地。雕梁画栋虽然陈旧斑驳,但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仍然显示着皇家气派,特别树滋堂上的金丝楠木雕梁,彰显着其身份的与众不同。江山更替,成败兴亡,让人感叹!

几块石头组成一个狭仄的空间,相传是神笔马良的住处。这马良多才多艺,性格耿直,特别是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画什么是什么,他侠肝义胆,惩恶扬善,在当地留下很多感人故事。后有已故的洪汛涛先生根据这些的传说,在这里创作了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神笔马良》。

如今的等高村百姓已经整体搬迁到山外,住上了高楼大厦,参与到社会建设的各个行业之中,不再与世隔绝,不再经受离乱之苦。这里已经成为古民居的旅游胜地。

这是一条有内涵的古道,有风景,有故事,有历史,值得一游。我始终以为,真正意义上的古道,其实就是一条贯通古今的小路。这条小路上走着一队队古今民众。他们的脚步声,叩击着古道边故乡的耳膜,清脆的乡音,穿过野花满径的石板路,温润着故乡的梦幻。当多年后我真正读懂古道,明白它的意蕴后,我才明白,其实古道不仅仅是一条路,它更是一段历史,一种哲理,一份情思。

 回程中,见涧中菖蒲郁郁葱葱,秀美异常,一丛丛生于乱石间,如兰花的青幽。带着仙气。根须并不多,那吸附在石壁上的根部,竞似从石内长出一般,异常坚韧,难以拔出。山涧多圆石,沉重光滑,加上菖蒲的生长,一深沉端庄,一青翠柔美,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是很可爱的组合。带一组回家,放案几上,放庭院里,增加几分野趣,如同带山野回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醉美千岛湖
后一篇:剡溪百花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