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说“谁建设,谁保护”

(2013-08-12 11:27:29)
标签:

旅游

 

 
 
 
 

http://www.mzb.com.cn/res/Home/1308/%E8%80%81%E5%BB%BA%E7%AD%91%E9%9D%9E%E6%97%A0%E4%B8%BB%E4%B9%8B%E6%A5%BC%EF%BC%8C%E5%85%B6%E4%BF%9D%E6%8A%A4%E9%9C%80%E8%A6%81%E5%BD%93%E5%9C%B0%E5%B1%85%E6%B0%91%E7%A7%AF%E6%9E%81%E5%8F%82%E4%B8%8E%E3%80%82%E5%9B%BE%E4%B8%BA%E9%9D%92%E5%B1%B1%E5%86%9C%E7%94%B0%E6%8E%A9%E6%98%A0%E4%B8%AD%E7%9A%84%E7%99%BD%E6%97%8F%E6%B0%91%E5%B1%85%E7%BE%A4%E3%80%82%E8%B5%84.jpg

老建筑非无主之楼,其保护需要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图为青山和农田掩映中的白族民居群。 资料图片 

 

 

 

  “你们注定是逃亡的一代,注定是牺牲的一代,注定是面目全非的一代。高楼大厦不是野蜂巢,灯火辉煌不是激情火把,道路纵横不是蛛网密布。你们在城市的低洼处仰望蓝天。”没错,这是彝族诗人阿库乌雾的诗作。当灯火辉煌的高楼大厦取代古朴残破的民居时,少数民族文化仿佛正在渐行渐远,对于这一现象背后所隐含着的矛盾,笔者深有感触。

  自2003年开始,笔者陆续走访了全国37个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古镇、村落与城市,东起闽南,西至阿勒泰,南达景洪,北至丹东。其中既包括丽江、凤凰、北川等盛名在外的古镇,也包括一些不为人知的居民聚居点。行走于这些地方古老的建筑当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建设”怎样与“保护”联姻?

  真正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是在云南靠近中缅边境某城市的一条狭小街道上。道路两侧傣族风情的老建筑,粗看约莫百余年历史,雕花细致处玲珑百态,格局恢宏处气象万千。每一栋建筑,仿佛都讲述着一个缠绵凄切的故事。但与此同时我也发现,当地政府正在积极地将这些建筑拆掉,帮助老建筑中的居民搬进新公寓。

  “这么好看的房子,为什么要拆?”我忍不住问了一句。

  “好看?”一个黑瘦的、干部模样的年轻人嘿嘿一笑,“这房子里面潮湿、漏水,四世同堂,谁受得了?老人得了风湿,床都起不来。房梁都烂掉了,半夜还掉木屑下来,老鼠爬过都要咯吱响。”

  我抬头一看,果然,美观是表象。当地气候炎热、潮湿,房屋的建材已经腐烂、破损,有些窗户都无法关合。让他们搬离这样的屋子,住进窗明几净的新居,必然是大功德。

  站在窗台下,我心里出现了一个疑问: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屋子拆除了,必然是文化遗产的遗失。当地政府有无万全之策,能够使改善民生与保护文化两不误?

  “我们这里没有什么旅游。”那位干部说,“这一片房子拆了,准备盖个二级医院,让老百姓有地方看病。”

  我为这些老房子拍照之后,默然无言,只有转身离去。

  这样的悖论,我在其后的旅行过程中,时常遇到,但困惑总是无解。一边是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一边是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不能只保护他们的歌舞、文字、美术与民俗,更要有效地保护他们的建筑、街道、屋舍。我深知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文化意义,但也知道,大多数少数民族建筑都在“老少边穷”地区,几百年来,当地人祖祖辈辈都住在破旧的老宅子里,终于等到可以住进新房的那天,任何理由都无法阻拦他们对幸福的追求。

  大多数时候,这种“两难”困惑着我,特别是当我担任政协委员之后,在许多次实地走访、调研中发现,许多具有重要文化意味的民族建筑或历史建筑,最终成为城市规划、民生发展的“拦路虎”,不得不将其拆除、重建。推土机的轰鸣声让人揪心。“民族性”为“世界性”、“现代性”让路是残酷的,但又是无奈的。我迫切地希望为问题找到答案。

  去年夏天,捷克的工业城市皮尔森赋予了我思考解决这一问题的灵感。皮尔森是一座波西米亚风格的城市,几百年来,这座城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波西米亚建筑群,如今这些建筑依然屹立,虽然其中一部分已经难以再住人,但却未被破坏,形成了与新城区相呼应的格局。

  问当地的朋友,他们都对自己的城市化转型非常满意。再追问,原来当地政府采取“谁建设,谁保护”的原则。哪个社区或单位的房子要翻新,政府给地安置没问题,但老建筑该如何修缮、重新使用,必须要群策群力地拿出方案来,当地议会要通过。如果没有方案,对不起,还住在老地方。当地人为了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不得不想方设法地为自己的老建筑“加分”,努力把自己的街区打造成为漂亮的文化景观,政府也乐得做规划设计。现在的皮尔森老城区,居民不多,满街都是博物馆、艺术馆。政府的权力都被下放了,责任落实到人,真正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在当下中国,少数民族老建筑、优秀历史建筑何其多也。可惜政府主管部门总是纠结于“无精力来管”,最后不得不“只顾民生,文化让路”。殊不知,这些建筑都非无主之楼,只要政府勇于转变思路、下放权力、统筹规划,积极动员街道、社区、单位与居民的力量,使得“一揽子”变为“一盘棋”,我相信,一场保护文化、改善民生的群众战争就可打响,那么多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或将获得有效保护,“两难”将变成“两不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