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创新”的三重关系
(2012-06-24 22:30:31)
标签:
杂谈 |
我在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奖颁奖大会上的发言(2012.6.21)
尊敬的李晓红院士、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0级博士研究生韩晗,非常荣幸能够作为获奖研究生代表发言。
今天我获得的这个荣誉,叫做“学术创新奖”。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学术”,一个是“创新”。 首先,我想谈谈“学术”与“创新”的第一层关系,我认为,学术正是在创新的道路中逐步发展的,譬如德布罗意推翻了郎之万、维特根斯坦纠正了罗素,冒着勇气敢说、敢做、敢想,敢叫板权威,这些就叫学术中的创新,但创新又不等于标新立异、危言耸听,创新的结果必须要经过大量的实证、思考来获得理性、准确的信息并将其学理化阐述,通过我自己的求学道路,我发现,没有创新的学术是死科学,没有学术的创新是伪科学。死科学、伪科学或许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为昙花一现的论文、专著,但是,它可以推动人类文明、民主的进步吗?
其次,我想说明一下关于“学术”与“创新”的第二层关系,我虽然是一名 文科博士生,但是在我求学、研究的过程中,我始终未曾放弃对于工科、理科相关知识的关注与运用,也一直在关注目前国外自然科学的前沿动态,譬如统计学、理论物理学、医学、科学技术哲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也时常被我在社会调研、定量分析等研究中所广泛使用,而且作为政协委员,我一年大概有五分之一的时间在从事实地的社会调研,因此,我的研究对象也存在着跨学科、多学科的倾向。我相信,随着人类认识论的发展与传播方式的变革,“学术”的学科分野迟早会被彻底打破,而这种打破也将注定带来具体方法、研究对象与科研体制上的创新!
最后,我想谈谈我自己的感激之情,在一次采访中我曾经说过,一个成年人,应该重视来自三个方面的声音——来自妻儿子女的夸奖、来自父母的信任与来自母校的认可。我在西南民族大学读本科时,我的学术研究是“从无到有”的起步,而在武汉大学,我迎来了学术研究道路上“从有到优”的第二个高峰期,在此,我没有理由不向我的母校武汉大学致敬、致谢!
因此,我想借此机会,向武汉大学、武汉大学研究生院、武汉大学文学院的领导、老师,特别是我的导师樊星教授说一声感谢!感谢你们宽容地把这样一个重要的奖项颁给了一个不交版面费、会务费与出版费的学术新手,更感谢你们对我研究成果的肯定!这比任何所谓的权威奖项、核心期刊、专业机构所赋予的荣誉,都要让我更加值得珍惜!同样,我将我的这份感谢献给我的父母、妻子,正是你们的爱护,才使我的写作热情得以如此持续的燃烧!
当然,这些感激之情,并不是在这里用简单的几分钟可以表述清楚的。我承诺,今后将会以我最擅长的表达形式——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或是学术论文,向大家不断汇报我的进步!
我坚信,唯有“尊重学术,宽容创新”,才能更大限度地调动青年人的工作热情。如上这些,这是我想讲的“学术”与“创新”的第三层关系。
我的报告完了,谢谢大家!
谢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