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是个时尚的年代”(答《长江日报》记者欧阳春艳)

(2012-05-14 09:34:54)
标签:

杂谈

 http://s4/middle/57943216gbff529e70673&690

 

记者欧阳春艳

    近日,已著有十多部小说的80后作家、武汉大学文学博士韩晗推出新书《寻找失踪的民国杂志》,展现那个时代文人办刊背后的社会理想和历史真相。上市短短两周时间,就冲入当当网文化类畅销书第八名。

    “民国知识分子比我们更开放”

    “之所以会把眼光投向民国时期,是因为那个年代的文化现象完全值得我们现在借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不如当时的那批知识分子、文化机构更加开放、多元并且与世界文明接轨。而了解他们最好的方式是直接阅读他们的杂志。”韩晗如此解释自己写作这本学术著作的初衷。

    韩晗告诉记者:“民国时期存在过的杂志可能有近万种,但因为政治、经济等原因,大多存在时间很短。我花费了很大精力,寻找到了其中9种人文类杂志,共计一百余册。历史实在太久了,它们中的不少已经腐烂不堪,我为它们拍了照,也算是种抢救吧。”

    据了解,《寻找失踪的民国杂志》系统展示了众多名人主笔的报刊杂志,包括《絜茜》、《笔谈》、《烽火》、《狮吼》、《新青年》等,全面展现民国文人思想的真实状态。为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韩晗还亲赴香港、台湾、美国等地采访到邵洵美之女邵绡红、傅雷之子傅敏、老作家黄宗江等历史见证人,同时到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等著名图书馆,收集到大量历史文献资料。

    “国家形象问题是个百年老问题”

    “我们并不比前人聪明多少,相反我们在关于人文社科问题的思考上远不及前人。”韩晗在他的这本新书里,提到了一本叫做《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的刊物,即今天的《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前身。

    这份由当时武汉大学校长王世杰倡导创办的刊物,云集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如闻一多、张沅长等,该刊不但成为了国内最早介绍“欧美新批评理论”的刊物,而且还在“国家形象”这一当下热门话题的研究上,走在了整个时代的前列。

    “国家形象问题是个百年老问题,张沅长当时就因为英国文学中的‘契丹人’形象写过一篇论文,着重阐述中国在西方文学中的形象问题,认为是文学作品的偏见促使中国人在西方被妖魔化、丑化。”韩晗说,“张沅长学贯中西,是武大外语系的教授,他细致地考察了当时中国在西方文化中的形象变迁问题。同时该刊还发表了学者方重的一篇文章,叫《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与中国》,这是他博士论文的节选,方重在斯坦福大学的博士论文就是做的西方文化中的中国形象问题”。

    “民国是一个时尚的年代”

    由于近年来“民国热”成为文化界一股挥之不去的热潮,这本《寻找失踪的民国杂志》也因此而畅销,上市短短两周时间,就冲入当当网文化类畅销书第八名。韩晗认为,之所以拥有这样不俗的销量,是因为与诸多“国粉”的支持有关系。

    “为什么‘国粉’会很多?这应该归功于民国是一个时尚的年代。”韩晗对“十里洋场”有着自己的见解,“那是一个旧观念刚刚破除,但新的文化尚未完全建立的时代。咖啡馆、舞厅、酒吧、超市、画报比比皆是,上海成为了‘东方巴黎’、‘世界第六大城市’。在当时许多杂志中,都刊登了各种各样的广告,有礼服定制、医药保健、旅馆航运、图书电影甚至还有交友征婚,这些广告现在看来都是很时尚的”。

    在《寻找失踪的民国杂志》里,各类期刊的广告也是韩晗着重研究的对象,那些穿着旗袍、涂着脂粉的民国女子图片,实际上也反映了这些期刊在当时的销量。“如果一份刊物上广告很多,这就说明了它的印数不少,在当时影响也较大,反之则证明了这份刊物在当时没有什么影响。”

详情请看:http://cjmp.cnhan.com/cjrb/html/2012-05/14/content_5004200.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