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冶文化笔谈之一·矿冶文化如何与社区文化建设联姻(黄石日报)

标签:
杂谈 |
首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社区文化建设需要重视矿冶文化,真正地做到把矿冶文化具体化并为其所用。
黄石的社区文化建设已经有了数十年的历史经验,曾一度走在省内甚至全国同类城市的前列,2002年,黄石市被评为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市,《人民日报》曾在2004年专门刊发过相关调研报告,黄石港区的“楼栋文化建设”在市城区内甚至省内亦独树一帜。而矿冶文化的核心就是“合作”精神——无论是数千年前铜绿山的先民,还是洋务运动的张之洞、盛宣怀等现代化先驱,“合作”精神都是他们在从事艰苦卓绝的开采、挖掘与冶炼活动中赖以支撑、相互扶持的精神动力。而作为现代人生活聚居的社区,其文化建设、社区繁荣,更需要强调彼此“合作”这一价值观。这为矿冶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联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社区文化建设可以在主办具体活动、进行策划宣传时,活学活用矿冶文化的精髓,使其在社区和谐、社会稳定、凝聚民心、引导向上等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功能实现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矿冶文化进社区”,既是矿冶文化被提出、定义时的一项具体要求,亦可以在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等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不同方面起到现实的意义。
在2010年政协黄石市委员会提交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黄石矿冶文化建设的建议》中,就明确提出“矿冶文化能进学校、进课堂、进社区,培养黄石人对本土矿冶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因此社区在进行文化建设时,要在“社区环境文化建设”的园林景观建设、文化设施建设、休闲娱乐设施建设中处处考虑到矿冶文化。譬如北京的“红墙文化”、上海的“石库门文化”等等,早已在社区文化建设尤其是环境文化建设中被体现了出来,使社区与整座城市在符号上呈现出了审美的统一。而包括音乐会、舞会、文艺汇演、家庭运动会等“社区行为文化建设”,则更让矿冶文化有了大展身手的舞台。通过这些具体的行为文化建设项目,使得矿冶文化真正地与社区文化建设起到互相搭台唱戏的现实意义。
最后,社区文化建设是矿冶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矿冶文化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思路、丰富内涵,两者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社区文化具备开放性、无序性、多元性等特征,根源于民间的世俗文化。其实,所有的文化起源,都是来自于民间的世俗文化,无论是现在被视作高雅的中国京剧、昆曲,还是具备崇高特质的西方的歌剧、雕塑,一开始他们都是服务于市井城邦的“世俗文化”——包括矿冶文化,亦不例外。作为矿冶文化的摇篮与发源,“世俗文化”理应与其有着共同性的一面。因此矿冶文化在代表民间文化的社区文化建设中,理应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同时,现在已经被规范化、理性化、体系化的矿冶文化,更应该主动从“庙堂”走出,“反哺”社区文化,为社区文化建设出力效劳、丰富内涵。
综上所述,作为“黄石精神”的矿冶文化,不但可以在宏观上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城市转型,而且更可以在微观上为黄石的社区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两者联姻,对于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无疑是有着较大作用的。而且可以使得两者在实现“三大战略”助推黄石“十二五”跨越式发展这一历史宏伟蓝图中,共同奏出新的时代强音。
前一篇:西南民大校友林赋
后一篇:沉痛悼念老作家林林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