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當下旅外華文文學“三代作家”的創作走向

(2010-08-27 04:28:41)
标签:

杂谈

當下旅外華文文學“三代作家”的創作走向

原文發表于《中國圖書商報》(2010.08.26,轉載務請注明出處)

 

http://s5/middle/57943216x8ecfaa4ea424&690

                              

                                                                    •韓晗

 

 

在這裏,我用的定義是“華文文學”而非“華人文學”,其原因是研究入手點是“語言”而非“身份”。因爲自二戰之後的移民潮開始,大量華人作家遠涉重洋,在歐美等地掀起“華人文學”之熱潮。在“移民文學”的規制下,部分作家放棄母語用他國語言寫作,如張翎、譚恩美與哈金等,而部分作家仍以華文寫作,並擁有了一定的文學聲譽,如聶華苓、白先勇與虹影等等——筆者認爲,已曆“三代”的作家群構成了當代旅外華文文學作家的代際梯隊。本文力圖從代際文化及其作品研究入手,簡評當代旅外華文文學的創作。

“第一代”是“二戰後”遷往歐美的一代,他們多半都有大陸的生活成長經曆,一方面作家本身擁有較好的漢語功底,一方面自身擁有深厚的家國情懷,這是他們作品中永恒的兩大母題。

自然,“第一代”的代表當非聶華苓及其追隨者如於梨華等人莫屬。作爲發起“愛荷華寫作計劃”的華文作家的聶華苓,既是一位卓著的小說家,更是一位華文文學走向世界的推手,她憑借洞徹世情的眼光與細膩入微的女性情感,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感情充沛、富有人性光澤的人物形象——但在這些形象中都顯露出“無根”的哀痛。批評界認爲,聶華苓的代表作《桑青與桃紅》與於梨華的小說《又見棕榈,又見棕榈》堪稱旅美華文文學之濫觞。

繼聶華苓之後,以白先勇、張系國與黃運基等人爲代表的“第二代”華文作家爲海外華文文學的縱深發展,起到了無法估量的作用,與第一代作家不同,第二代作家多半是從台灣、香港等地成長,負笈留洋之後再揚名歐美文壇,他們不約而同地成名于現代性與後現代“分野”的1968年左右,“後現代”、漂泊心態與新銳的敘事技巧(如意識流)構成了他們作品中新的母題與敘事策略,譬如白先勇《台北人》中對于大陸遷台人員“歸屬感”的反思,而《香港一九六零》中對于普魯斯特意識流的戲仿等等,構成了海外華文文學新的高峰。

“第三代”作家基本上都擁有中國大陸的成長經曆,他們信奉歐美世界的普世價值與價值觀,其作品中的都市文化敘事、性描寫以及對于“他者”的文化認同。虹影、劉索拉與朱雪梅等人作爲這一代作家的代表,以女性獨有的視角,來诠釋六十年代生人面向“全球化”的焦慮,譬如虹影的《饑餓的女兒》則展示了“女性”作爲符號在男權社會甚至全球化中被曲解、被篡改的尴尬——與第一代、第二代相比,缺乏“身份認同”的第三代作家有著更爲廣闊的活動空間與多元的文學張力。

傑米•吉爾伯特在《反資本主義和文化》中如是論述,“解殖之後的世界文學,語言會走向多元化,但是敘事內涵與技巧卻會走向統一。”這句話仿佛也定義了當下旅外華文文學的走向,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作家開始嘗試用母語書寫,但是,越來越多的作家也開始接受新的寫作技巧與“他者”的價值觀,消解自我的“身份認同”——畢竟近些年中國大陸的作家作品在海外始終無法暢銷,暢銷者多爲旅外華文文學作品,這是否意味著文學的意義會從語言過渡到內涵?或許,“橘生淮南仍爲橘”會是今後旅外華文文學發展的新趨勢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