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大家都需要重读塞林格

(2010-01-29 16:54:30)
标签:

文化

 

 

   

 

                                                     ·韩晗

 

        作为与海明威、福克纳与田纳西·威廉斯一同影响1978年之后中国文坛的美国作家塞林格于近日猝然离世,这个消息颇令我意外,倒不是因为塞林格是“英年早逝”——已经九十一岁的文坛泰斗,纵然离世也是喜丧。我的意外在于,塞林格这个名字恐怕已快被评论家们所遗忘,但他的离世是否会形成一股“塞林格热”呢?这就很令人失望了。

        如果因为一位文学家的死,而造就一个文学现象的热,那么,他的死是不值得的。

        塞林格对于当代中国文学的影响,似乎已经渐渐地被大家所忽略,大家更容易关注的是福克纳、凯鲁亚克、海明威以及梭罗,但很少有人将眼光投掷到塞林格的身上。的确,《麦田的守望者》已经被评论界渐渐忽略。是的,我们已经不必要去歌颂平凡或为底层而欢呼,但塞林格为美国文学甚至当代文学所确立的反英雄传统,却是不应该被遗忘的——如果塞林格热还将再次被呈现,那么我倒是真希望,塞林格所确立的这个传统,能够重新被提及。

        塞林格的作品里,几乎都是小人物,几乎都是平凡里最耀眼的亮色,比如说霍尔顿。

霍尔顿的理想、纯真,是垮掉一代的象征,符号,在走过八十年代的那一批人里,霍尔顿是理想的化身,是崇高的美,在他们看来,垮掉的一代并不是真正的垮掉,而是平凡与大众的真正开始——但是,有学生也曾问我,中国的“八零后”是否也可以与美国的垮掉一代相提并论?我不暇思索地说,所谓文坛“八零后”,与塞林格相比就是一坨屎,大家爆笑,提问者尴尬。我接着说,这里我是客气的,或许“八零后”连屎都不如。

我在语言上没有恋污癖,轻易骂人是不严谨的,但是我实在不能容忍将“造星运动”与“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论,无论是西方的柯兰斯基,还是东方的村上龙,对于“垮掉的一代”以及塞林格,都有着精准的定义与继承。那我就奇怪了,言必称美国的中国批评界,怎么没有人能够精准地定义与继承塞林格的一切?

        我想问一句:你们有多少人理解了塞林格?

        作为作家也好,写作者也罢,你们的理想是什么?是类似于晚期冻疮的“手掌裂开”?还是近乎白内障的“远处一片氤氲”?或是疑似颈椎病的“仰头四十五度”?抑或故作超龄小甜甜的“我是一个沉迷的孩子”——这不是“后现代”,这是蒙昧,是愚蠢,这意味着还需要去启蒙,去接受再教育,在虚伪空洞的语言以及各类商品符号之下,你们不知道什么是作家,但是你们知道什么是做假。

        我们需要重读塞林格,因为太需要为他们,为我们正名了。

        当大家习惯了所谓“华丽文笔”中患白内障的王子公主之后,很多人迷茫了,习惯了,被吸进入了一种堪比毒品的阅读黑洞,无疑这是虚脱的表现。这就像是在七十度的桑拿房里呆上一天一夜一样,我们失去了力量,失去了理想,失去了为自己辩护的勇气——在大多数顶着作家名头的人看来,读者是渺小的,是可以被愚弄的,而作品中的人物却是高大的、完美的。

       当然,有些小人物还是被提及了,他们已经在某些作家或编剧的笔下污浊不堪——小市民、第三者、性欲亢奋者等等,这里请某些作家们注意了,位卑却不等于人格卑劣,如果在早年王朔、孙甘露或苏童的笔下还能窥见塞林格东游的影子时,在现在的“作家”笔下,在畸形的市场里,文学早已失去了本该获得的一切,成了伪小资与伪阅读者们装模作样的工具。

        作家先生小姐们,如果你们还不理解我说的这一切,请你去重读塞林格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