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答《辽沈晚报》、《楚天都市报》记者问
韩晗
近来有朋友受《辽沈晚报》、《楚天都市报》两家媒体之托,想让我就沸沸扬扬的“申宝峰”事件写点东西。作为整个事情的受害者,我本懒得答复。律师函已经写好,若是触犯法律,自有律师替我在法庭上伸张正义,若是违背道德,网络上有良知的网友如“镇厄妖邪”等人早已心知肚明。我自是没有精力来关心这些事情。但是为了避免诸位网友再在我的博客上谈论此事,好歹在下也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硕士,我在这里写此篇短文,乃是为了从专业的角度回答诸位网友的一些疑问。以后希望此事就此终结,大家不再炒作。
首先:申宝峰是怎么火起来的?
“百度”是申宝峰成名的第一步,所谓八零后的孩子有问题不问老师问百度,这早已说明在赛博时代,网络搜索引擎的巨大效应。其实早在申宝峰之前,一位青年作家,就曾在百度贴吧里炒作自己,一次性注册了无数个名人名字的ID,轮番给自己发帖拍马,好在这位作家还有一些不错的作品,最后还是扬名文坛。申宝峰利用百度百科的广泛适用性、方便性与随意修改性,为自己做推广宣传,这其实是一种很拙劣的推广形式。这其次体现了百度的漏洞——维基百科的严格审核性导致了申宝峰根本无法在那里面建立词条。
其次:申宝峰如何走上纸媒的?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无论网媒纸媒还是电视广播,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异,只有传播速度的大小。网媒的迅速性与便捷性成为了其他速度较慢的纸媒采用资料的首选之地。申宝峰抓住了这个弱点。
但是对于强势的纸媒来说,其又构成了网媒的信息母体。譬如说,我加入中国作协时,《新京报》误将我的名字写成韩寒,导致全国数十家门户网站与纸媒同时犯错。但是当我通知新浪网并及时做了修改之后,其后其他网媒与纸媒的报道又写成了“韩晗”——在这里,新京报成为了其他媒体的信息母体,而新浪网又因其更大的信息强度又成为了其他媒体的信息母体。或许这些专业术语有些复杂,当然,这只是一个个案,对于更多的纸媒来说,网媒往往更能成为他们的信息来源。
最后:申宝峰会像何处去?
我很负责地可以告诉大家,申宝峰最后会不了了之。
我不是诅咒——他不是芙蓉姐姐,可以出卖色相,他不是贾君鹏,有着社会事件背景,他也不是杨二车娜姆,可以拥有独特的文化元素。他是一个普通的河北青年文学爱好者,作家靠作品说话,靠社会承认。请问申宝峰,你的作品在哪里?
事件传播需要社会这个载体,形成一种所谓的信息场。申宝峰很勤奋,很喜欢自我炒作,但是他不懂得传播学的基本原理,炒作时忽视了信息场的存在——其后虽然他也跟着快女、建国大业与莫拉克台风凑凑热闹,但是这些信息都是虚假的,所以他无法进入到主流媒体与真正意义上的公众视野,他营造出的泛信息化,是高于媒体的,而不是源于媒体之下的——这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如上是一点传播学的社会分析,本人立场客观,希望各位关心此事的网友批评指正。
在这个文章之后,希望大家不再关注此事,谢谢大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