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的人住在弯月亮
《家乡的烟火》
我在北方秋雨夜的瑟缩
忆起南国
鱼塘边
接踵而来的烟火
我爱盛放的每一朵
它们都在深情诉说
说起游子辛酸
说到泪海滂沱
“加特林”在孩童手中紧握
从开始的紧张哆嗦
到后来不舍放手
细数火球的镇定自若
我爱家乡的烟火
它们在我心中不会陨落
不管走出多远啊
回首永在夜空闪烁

我在北方秋雨夜的瑟缩
忆起南国
鱼塘边
接踵而来的烟火
我爱盛放的每一朵
它们都在深情诉说
说起游子辛酸
说到泪海滂沱
“加特林”在孩童手中紧握
从开始的紧张哆嗦
到后来不舍放手
细数火球的镇定自若
我爱家乡的烟火
它们在我心中不会陨落
不管走出多远啊
回首永在夜空闪烁

《叠起来放进兜里的风景》
归乡总是写不完,这些小文字象糖,藏在游子的兜里,觉得苦了累了,就偷偷拿出来嚼。
那些风景,也是可以叠起来放进兜里的吧。天蓝水碧,蜿蜒曲桥,洁白的云朵,落到湖面漂。高楼林立,绿树环抱,温柔的风儿,在楼端林间轻轻绕。
那天我们几个,在这湖畔高楼的阳台,喝着茶,把几十年的岁月,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目光散漫,随着湖面驶过来的小艇晃荡,挂着自在惬意的笑。
那小艇,是细微的蜂鸣,还是如静止的画面悄悄?
又有什么紧要?也如此刻,我真的把这些风景和文字,细细地打包,那丝微笑,又轻轻,挂上了我的嘴角。

那些风景,也是可以叠起来放进兜里的吧。天蓝水碧,蜿蜒曲桥,洁白的云朵,落到湖面漂。高楼林立,绿树环抱,温柔的风儿,在楼端林间轻轻绕。
那天我们几个,在这湖畔高楼的阳台,喝着茶,把几十年的岁月,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目光散漫,随着湖面驶过来的小艇晃荡,挂着自在惬意的笑。
那小艇,是细微的蜂鸣,还是如静止的画面悄悄?
又有什么紧要?也如此刻,我真的把这些风景和文字,细细地打包,那丝微笑,又轻轻,挂上了我的嘴角。

《西单浅暮》
西单浅暮
块块乌云密布
依次燃起的灯火
照亮着归途
这里时尚而复古
灰墙壁和雕花窗户
都睡在暮色
打起了小呼噜
这里熟悉又生疏
蓝路牌和瘦高灯柱
都矜持招手
对着我打招呼
西单浅暮
这日子新鲜又如故
二十七载过去
如何回到当初

西单浅暮
块块乌云密布
依次燃起的灯火
照亮着归途
这里时尚而复古
灰墙壁和雕花窗户
都睡在暮色
打起了小呼噜
这里熟悉又生疏
蓝路牌和瘦高灯柱
都矜持招手
对着我打招呼
西单浅暮
这日子新鲜又如故
二十七载过去
如何回到当初

《秋深到了哪里》
秋深到了哪里
色泽透露出秘密
从青翠到明黄到暗红
一层层传递
秋深到了哪里
落叶丈量出距离
从树顶经飞檐经瓦砾
轻落到石级
秋深到了哪里
温度刺激着肤皮
从屋内隔咫尺隔水岸
隔落地玻璃
秋深到了哪里
思绪超越了悲喜
从心田飞星汉飞天地
听不到叹息
《秋阳如瀑》
秋阳如瀑
倾泻的飞瀑
从天而降
荡涤了天幕
秋阳如布
柔暖的绸布
随风而来
绕指尖飞舞
秋阳如故
如倾盖之故
飞檐碎影
模糊了归途
秋阳如诉
见胸襟之诉
雄关漫道
再迈开大步
《思念的人住在弯月亮》
秋深到了哪里
色泽透露出秘密
从青翠到明黄到暗红
一层层传递
秋深到了哪里
落叶丈量出距离
从树顶经飞檐经瓦砾
轻落到石级
秋深到了哪里
温度刺激着肤皮
从屋内隔咫尺隔水岸
隔落地玻璃
秋深到了哪里
思绪超越了悲喜
从心田飞星汉飞天地
听不到叹息
《秋阳如瀑》
秋阳如瀑
倾泻的飞瀑
从天而降
荡涤了天幕
秋阳如布
柔暖的绸布
随风而来
绕指尖飞舞
秋阳如故
如倾盖之故
飞檐碎影
模糊了归途
秋阳如诉
见胸襟之诉
雄关漫道
再迈开大步
《思念的人住在弯月亮》
思念一个人,是具象的、琐碎的,也正是这样的描述,会更加打动人心。
去听那首最近很打动我的歌,《茶花开了》:
那是一座座山连着山的小村庄
那有一群群孩天天念想着远方
有一家小卖部夜夜开到凌两点
不知她又是思念谁
那儿月亮弯弯高高挂在了天上
那时外婆总是倚坐小小板凳上
等天亮去茶山一朵一朵地摘下
说是给我买理想
是吧,这是些碎到了已仿佛絮叨的细节,小卖部、凌两点,弯月亮、小板凳,茶山一朵朵……后面还有呼应:
那有一群群孩渐渐奔向了远方
有一扇高楼窗夜夜忙到凌两点
遮住那一弯月亮
同样的凌两点,同一弯月亮,便有了共通,脉脉,似能语言。
真正打动人的,就是细节吧。
想到父亲。小时候为了上学方便,住在父亲单位的集体宿舍,父亲每天照料好我们哥俩的食宿,再匆匆赶回十几公里外的家。
那是一个夏夜,父亲安排我们睡下才走。不久就下起了大雨,我被雷声惊醒,正担心着,远远传来父亲熟悉的脚步声。想起床去迎,可脚步声突然消失了。一会,只见父亲的身体笨拙地从气窗探进,缓缓伸手去取挂在门后的雨衣,一不小心,他的头在窗框上磕了一下,他压低声音吸着凉气,取了雨衣,轻手轻脚地缩回了身子。
脚步声轻如情人的低语,而后,温柔地消失。躺于黑暗,紧咬着唇,不让自己发出声响。
故乡啊喃喃讲 静静唱
思念的人住在弯月亮
是啊,原谅我,歌声中又湿了眼眶。
“只有面对死亡,一切虚浮的鼓噪的假象才会被剥离开来。看到痛惜,痛彻心肺的挽留。”
歌声中我抬头,痴痴看向了弯月亮。
《秋的招摇》
红得出跳
这是秋的招摇
要用最浓烈色彩
向世间宣告
碎叶轻飘
这是秋的逍遥
要用最潇洒姿势
邀阳光舞蹈
迎风尖叫
这是秋的傲骄
凋零或是腐烂
有什么大不了
深谙其妙
要有灵敏触角
心不为物役
读懂世间尘嚣
《都市的鼻息》
都市的鼻息
夜风打了个喷嚏
不用哨声
楼群矜持站立
都市的迷离
天上街灯的市集
不辩霓虹
光影追逐嬉戏
都市的攀比
谁和谁都不服气
夜幕已深
谁在期待晨鸡
都市的秘密
今夜旋律会风靡
电掣而过
会留什么记忆
《深秋寒夜银河静》
去听那首最近很打动我的歌,《茶花开了》:
那是一座座山连着山的小村庄
那有一群群孩天天念想着远方
有一家
不知她又是思念谁
那儿月亮弯弯高高挂在了天上
那时外婆总是倚坐小小板凳上
等天亮
说是给我买理想
是吧,这是些碎到了已仿佛絮叨的细节,小卖部、凌两点,弯月亮、小板凳,茶山一朵朵……后面还有呼应:
那有一群群孩渐渐奔向了远方
有一扇
遮住那一弯月亮
同样的凌两点,同一弯月亮,便有了共通,脉脉,似能语言。
真正打动人的,就是细节吧。
想到父亲。小时候为了上学方便,住在父亲单位的集体宿舍,父亲每天照料好我们哥俩的食宿,再匆匆赶回十几公里外的家。
那是一个夏夜,父亲安排我们睡下才走。不久就下起了大雨,我被雷声惊醒,正担心着,远远传来父亲熟悉的脚步声。想起床去迎,可脚步声突然消失了。一会,只见父亲的身体笨拙地从气窗探进,缓缓伸手去取挂在门后的雨衣,一不小心,他的头在窗框上磕了一下,他压低声音吸着凉气,取了雨衣,轻手轻脚地缩回了身子。
脚步声轻如情人的低语,而后,温柔地消失。
故乡啊
思念的人住在弯月亮
是啊,原谅我,歌声中又湿了眼眶。
“只有面对死亡,一切虚浮的鼓噪的假象才会被剥离开来。看到痛惜,痛彻心肺的挽留。”
歌声中我抬头,痴痴看向了弯月亮。
《秋的招摇》
红得出跳
这是秋的招摇
要用最浓烈色彩
向世间宣告
碎叶轻飘
这是秋的逍遥
要用最潇洒姿势
邀阳光舞蹈
迎风尖叫
这是秋的傲骄
凋零或是腐烂
有什么大不了
深谙其妙
要有灵敏触角
心不为物役
读懂世间尘嚣
《都市的鼻息》
都市的鼻息
夜风打了个喷嚏
不用哨声
楼群矜持站立
都市的迷离
天上街灯的市集
不辩霓虹
光影追逐嬉戏
都市的攀比
谁和谁都不服气
夜幕已深
谁在期待晨鸡
都市的秘密
今夜旋律会风靡
电掣而过
会留什么记忆
《深秋寒夜银河静》
许久未读诗词,秋已深,如此亮夜,就读他吧,晚唐五代词人尹鹗的《临江仙》:
秋深秋寒夜银河静,月明深院中庭。西窗幽梦等闲成。逡巡觉后,特地恨难平。
红烛半条残焰短,依稀暗背锦屏。枕前何事最伤情?梧桐叶上,点点露珠零。
深秋的夜晚,天寒凄清,银河静静地挂在天空,月光洒满深院落和中庭。西窗的乡愁同往常一样地幻入梦境,醒后片刻心中的幽怨尤难平静。
红烛已经燃烧了大半,只剩下短短的残焰在摇曳,它的光芒微弱地映照在背后的锦屏。这些景象中最让我伤感的是什么?原来,是那梧桐叶上,点点露珠正在悄然滴落凋零。
尹鹗(约公元896年前后在世),成都人,事前蜀后主王衍,为翰林校书。官至参卿,是个参谋,参佐类的闲职。
这首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景物的描写,委婉含蓄地透露了人物内心的幽怨悲凉之情,读来令人回味无穷,非常打动人心。
深秋的寒夜里,天空中的银河静谧无声,明亮的月光洒满幽深的庭院。西窗下,女主人公轻易便坠入相思的梦境。片刻惊醒后,胸中怨恨愈发难以平息。红烛已燃去大半,残余的火苗渐趋微弱。烛光在锦屏风后投下朦胧暗影。梧桐树上,露珠正一滴一滴落,伴落叶飘零。
此词收录于《花间集》中,这是我国文学史上首部文人词选集,由五代后蜀赵崇祚编纂于广政三年(940)。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位花间派词人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五代时期文人词创作的审美取向、艺术特色和整体风貌,成为词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说起来咱们古人早就把文字玩到了极致,花间派诗词,虽也有矫情之感,但用字之精巧,绝美之意境,我们如何拼力,也难得其要领。
又去想尹鹗的另一句:尽日醉寻春,归来月满身,或许可将古诗词的优美化作月辉,不言语,沐浴身心。
《爬过了叶脉》
景色开始残败
虽然绿草黄花犹在
隔夜的凉风
轻轻爬过了叶脉
墙上枯叶染秋的腮
枯黄残红也是自然色彩
喇叭花滴答答
吹走心的阴霾
秋阳脉脉汇光影的海
花岗岩要展秋的气概
墙角小虫呢喃
倾吐不舍情怀
遥想天边归雁成排
又有思乡愁绪袭来
正是一年秋好
任笔触相思成灾
《秋叶和蓝天最配》
秋叶和蓝天最配
彼此相依相随
赶来的云儿像婚纱
风中摆开裙尾
秋叶和蓝天最配
红房子还在酣睡
赶紧把它叫醒
阳光下共同举杯
秋叶和阳光最配
其实没酒也能自醉
红黄蔚蓝多彩
欢聚不需归回
秋叶和蓝天最配
静送岁月流水
万物皆是缘分
相知此生无悔


秋深秋寒夜银河静,月明深院中庭。西窗幽梦等闲成。逡巡觉后,特地恨难平。
红烛半条残焰短,依稀暗背锦屏。枕前何事最伤情?梧桐叶上,点点露珠零。
深秋的夜晚,天寒凄清,银河静静地挂在天空,月光洒满深院落和中庭。西窗的乡愁同往常一样地幻入梦境,醒后片刻心中的幽怨尤难平静。
红烛已经燃烧了大半,只剩下短短的残焰在摇曳,它的光芒微弱地映照在背后的锦屏。这些景象中最让我伤感的是什么?原来,是那梧桐叶上,点点露珠正在悄然滴落凋零。
尹鹗(约公元896年前后在世),成都人,事前蜀后主王衍,为翰林校书。官至参卿,是个参谋,参佐类的闲职。
这首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景物的描写,委婉含蓄地透露了人物内心的幽怨悲凉之情,读来令人回味无穷,非常打动人心。
深秋的寒夜里,天空中的银河静谧无声,明亮的月光洒满幽深的庭院。西窗下,女主人公轻易便坠入相思的梦境。片刻惊醒后,胸中怨恨愈发难以平息。红烛已燃去大半,残余的火苗渐趋微弱。烛光在锦屏风后投下朦胧暗影。梧桐树上,露珠正一滴一滴落,伴落叶飘零。
此词收录于《花间集》中,这是我国文学史上首部文人词选集,由五代后蜀赵崇祚编纂于广政三年(940)。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位花间派词人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五代时期文人词创作的审美取向、艺术特色和整体风貌,成为词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说起来咱们古人早就把文字玩到了极致,花间派诗词,虽也有矫情之感,但用字之精巧,绝美之意境,我们如何拼力,也难得其要领。
又去想尹鹗的另一句:尽日醉寻春,归来月满身,或许可将古诗词的优美化作月辉,不言语,沐浴身心。
《爬过了叶脉》
景色开始残败
虽然绿草黄花犹在
隔夜的凉风
轻轻爬过了叶脉
墙上枯叶染秋的腮
枯黄残红也是自然色彩
喇叭花滴答答
吹走心的阴霾
秋阳脉脉汇光影的海
花岗岩要展秋的气概
墙角小虫呢喃
倾吐不舍情怀
遥想天边归雁成排
又有思乡愁绪袭来
正是一年秋好
任笔触相思成灾
《秋叶和蓝天最配》
秋叶和蓝天最配
彼此相依相随
赶来的云儿像婚纱
风中摆开裙尾
秋叶和蓝天最配
红房子还在酣睡
赶紧把它叫醒
阳光下共同举杯
秋叶和阳光最配
其实没酒也能自醉
红黄蔚蓝多彩
欢聚不需归回
秋叶和蓝天最配
静送岁月流水
万物皆是缘分
相知此生无悔


《一棵会说话的树》
一棵会说话的树
它的话语说给天幕
天幕澄净如洗
展美丽画图
一棵会说话的树
它的话语架上光弩
光箭射在叶面
明晃晃炫目
一棵会说话的树
它的话语枝头轻舞
而后追随落叶
缠绵绵入土
一棵会说话的树
它的话语与我同步
也落在我的心头
把岁月倾吐


一棵会说话的树
它的话语说给天幕
天幕澄净如洗
展美丽画图
一棵会说话的树
它的话语架上光弩
光箭射在叶面
明晃晃炫目
一棵会说话的树
它的话语枝头轻舞
而后追随落叶
缠绵绵入土
一棵会说话的树
它的话语与我同步
也落在我的心头
把岁月倾吐


《十月未央》
十月未央
狗尾草轻轻摇晃
探出来的黄枝
洒满阳光
林间路长
蜿蜒伸向远方
也牵乱光影
小风在流浪
轻舞飞扬
尖尖屋顶和瓦房
季节开始告别
定格在落地窗
谁洗指掌
调匀光影作羹汤
都还来得及
干一壶琼浆
十月未央
狗尾草轻轻摇晃
探出来的黄枝
洒满阳光
林间路长
蜿蜒伸向远方
也牵乱光影
小风在流浪
轻舞飞扬
尖尖屋顶和瓦房
季节开始告别
定格在落地窗
谁洗指掌
调匀光影作羹汤
都还来得及
干一壶琼浆
前一篇:今夜月明人尽望

加载中…